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79节
“志伟,出了什么事?佳佳呢?孩子呢?”
“干妈,佳佳跟孩子们都在幼儿园,她们没事,是您这里有事。”
“我这里有什么事?家里都好的很啊?”
“干妈,这雨不对,您这里是地势低洼地区,外面已经在涨水,这里保不住了,我来接您去我那院子避一避。”
“志伟,你说这一片都会发水?”
“对,我确定,这才多一会,外面已经有半尺积水了,我路过河道的时候看到了,河里已经满了,很快就要外溢。”
“这雨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现在就要走,不然您这房子也几十年了,给水一泡就太危险了。”
干妈也是个果断的性子,听了孙志伟的说法,心里面已经同意。
只有几个小的不愿意,但是家里老娘发话了,他们也只能听命,开始收拾东西。
“干妈,只要带两身干净衣服就行,再把贵重物品带上,其他都不用带,我那里什么都有。”
第136章 避难
屋里众人在准备,孙志伟也去帮忙。
“大家把被子全都卷起来放在衣柜上面,衣柜下层不要放东西,就按淹水1米计算,一米以下都不安全。”
这个工作量就大了,不过因为干妈和干爹的信任,屋里人也都没多话,抓紧时间搬东西。
1个小时后,屋子里可能浸水的高度全部安排妥当,大家正在包裹衣物。外面现在倾盆大雨,不包裹好了,干衣服就要全部打湿。
干妈家5个孩子,老大老二都结婚出去住了,家里还剩3个小的和夫妻俩。
三个孩子最小的也有13岁了,长的人高马大的。
也幸亏干妈夫妇都是知识分子,工资高,福利好,如今即使退休了家境也不差,不然,家里5个小子怎么养活都是个问题。
不过外面那么大雨,怎么赶路倒是个问题。
想了想,他喊了老三:“老三,跟我去隔壁一趟。”
“哥,这么大雨去隔壁干嘛?”
“借车。”
隔壁不远是一家回收站,回收各种家具,地方大还有个二层小楼,他们那里有拉货的三轮车。
两人跑到隔壁敲开回收站的大门,由老三开口来借三轮车。
老三是隔壁家的孩子,回收站的值班人员认识他,知道他们家当老师的,现在人对老师都很客气,没二话就借了。
两人推了三轮回到干妈家,干爹干妈和老四老五已经收拾完毕,雨衣都已经披上,这时也没多话,赶紧装了东西上车。
“老三,我骑三轮,你骑我的自行车,现在就出发。”
所有衣物鞋子裹了塑料布放在三轮上,干爹干妈跟两个小的坐上三轮,孙志伟把脚一蹬,迎着积水就骑了出去,老三赶紧骑车跟在后面。
一路上积水已经有近一尺深,如果不是孙志伟力气大,这三轮带着4个人还真骑不动。
回文津街的院子花了快半小时才到,靠近北海这一片才没了积水。
到家后,孙志伟让干妈负责安排。
“干妈,我跟佳佳这几天估计没法回来,家里东西在哪您都知道,您自己安排了,我要赶紧回幼儿园,还不知道幼儿园情况怎么样。”
“成,你赶紧去吧,不用管我们,我们知道怎么弄。”
“您记住了,雨水不停不要回去,最好等积水退了再回去。”
“知道了知道了,有了孩子后,你怎么变这么啰嗦了。”
“得,我不说了,这就走。”
告别了干妈一家,孙志伟又冲进大雨里,没一会回到幼儿园,这里临近北海,只要北海不漫堤,这里就不会淹水。
沿路过来时,他只看到一些地段因为下水道阻塞才有点积水,并没有大规模被水淹,就知道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种时候还是跟家人在一起更安心。
回到宿舍,屋里灯还亮着,童佳佳在等他回来。看到他浑身湿透,赶紧弄热水给他擦洗一遍,又换了干爽的衣物。
收拾好后,两人才坐下说话。
孙志伟才说了家里情况,又说到干妈家附近开始积水,他让干妈一家暂住在自家小院里。
“志伟,你做的对,现在城区的老房子都几十年了,给水一泡肯定很危险,还是住我们那要安全些。”
“那肯定的,其实咱们家那院子是有来历的。”
“什么来历,不是你用家里的老房子跟安全大院置换的么?”
“是置换的没错,不过那房子早年是一个特务的房子。”
“那特务还是个会享受的,把一身积蓄都用来建了那个院子,用料扎实,精工细作,用了两年时间才建成。”
“不然你想,满京城的四合院不论大小,哪里有整个屋子都建火墙和地暖的。”
“咦,还真是啊,志伟你运气真好,换到了这个院子。”
“那是,我本事大着呢。”
至于地下室原本还有条地道这件事,那自然是不能说的,他本也不该知道这件事情。
刚洗了澡,他现在正浑身乏力,外面是暴雨倾盆,屋内是温香软玉,孙志伟再也忍不住困意,昏昏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醒来,暴雨稍微小了点,却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今天上午孙志伟没有课,他也闲不住,直接去了园长办公室,那里有一台收音机,应该可以听到新闻,他想听听现在市内的灾情如何。
还没到办公室,远远的就看到园长办公室门口围了一圈人。
靠近之后他才发现,这么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都在安静的听着里面广播的声音。
“昨夜暴雨中心位于海定北部和朝杨区,来广营雨量达到464毫米,气象站404.2毫米,酒仙桥400.7毫米。”
“目前积雨云正在朝东移动,通州、大兴一带雨量正在增加,但总体雨势正在减弱。暴雨有望在今夜停歇。”
“今晨已经确定城郊河道普遍漫溢,温榆河洪水泛滥。”
“清河全线漫溢,清河镇3个毛纺厂及粉丝厂部分厂区和职工宿舍被淹,最低处水深达1.2米。”
“清河北岸市敬老院被洪水包围,上游北大、清华、体育学院均遭水淹。”
“北小河全线漫溢,楼梓庄地区5个村庄和1个农场被洪水围困。”
“新开渠、水衙沟、丰草河全线漫溢,由西向东南经马连道地区至右安门西,东西宽约2公里,积水超过半米。”
“通惠河长河从白石桥至西直门北普遍漫溢,动物园被淹。”
“房山已经动员组织起5万多干部、群众,先后加固、加高堤埝110余处,长达1.3万米,安全转移305户、1390人。”
“朝阳区组织了1000多人,在左安门、东直门两个险段分别筑起两条400多米长的土围堰,挡住了将要漫溢的护城河。”
“市局已经成立防汛总指挥部,已组织全部力量,在全市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防洪排涝,遇险街道正在疏散群众。”
“请全体市民放心,有D、有公社,就不怕。”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
“园长,我们能做点什么?”
“是啊,园长,听到到处都有险情,我们这心里急啊。”
第137章 馒头
园长沉稳的声音很快响起:“各位老师,你们急迫的心情我十分理解。但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园中439名孩子的安全。”
“有指挥部在,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们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时刻准备着,等待上级的命令。”
“现在,请所有老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待命,等待上级的召唤。”
各位老师听到园长的吩咐,只能散开,纷纷回到各自的岗位。
孙志伟留在最后,等人都走了,才找到王园长。
“园长,我有个想法,您分析先看看。”
“是志伟同志啊,你有什么想法?”
“园长,我估计指挥部现在是不缺人的,所以各位老师想去帮忙的想法估计是行不通的。”
“但是我们还能起到其他的作用。”
“比如?”
“比如食堂。”
“不管是抢险队伍,还是被围困的群众都需要食物,雨这么大,现在他们估计也没地方生火做饭。”
“你是说,我们用食堂做好食物给他们送过去?”
“抢险队伍那边,指挥部应该有后勤供应,但是被围困的地区更需要食物。”
“我们做好食物后可以联系指挥部,指挥部肯定有办法把食物送进去。咱们可是有飞机的。”
“好主意,我们还有很多储备粮食,蒸馒头不是问题,这样既出了力,又不用让老师们放下手头的工作。”
“志伟,你的脑子就是灵活,我马上来安排。”
很快,食堂那边收到命令,开始准备大量蒸馒头,园里的广播也同时响起园长的声音:
“各位老师职工们,我园食堂正在准备大量的熟食,用以支援抢险队伍和被困群众。”
“请不在岗的老师和职工立即前往食堂帮忙,以便加快准备速度。”
听到广播后,所有没课的老师和职工们从四面八方向食堂集中,加入到制作馒头等熟食的行动中来。
园长站在食堂后厨询问起大厨石师傅:“石师傅,我们这里每小时可以做出多少馒头?”
“园长,咱们有10个灶,除了第一批需要半小时准备,之后就是不停的上蒸了。”
“每个灶一次可以上10个蒸笼,10分钟一锅,1小时就是600屉,一屉24个馒头,一共能出14400个馒头。”
“因为中午还要准备孩子们的午饭,我们上午最多只有三个小时,10点半以前可以出36000个馒头。”
“如果还需要,下午4个小时,还可以出5万个。”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