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294节

  没想到还没到门口,便在走廊遇到了正在和几个专家和教授商讨着问题的他。

  “王所长。”等王绶觉快说完的时候,他喊了一声,后者和几位专家也扭过头,一同笑着和他打招呼。

  李暮也是微笑回应,待一一问过好后,拉着王绶觉走到一旁,道:“我准备搞轻量化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雷达研究所那边已经同意而且在准备了,来和你说一声。”

  “咱们超算的计算任务应该还排得开吧?”

  末了,他忍不住问了句。

  “你开口,即便原本是排不开的,现在也排的开,没问题,放心大胆地去搞好了。”王绶觉笑着道。

  超算的计算任务确实很繁重。

  哪怕算力再强速度再快,但全国大量需要高算力的研究任务加在一起,还是根本忙不过来。

  但李暮想要研究什么,不说上面什么意见,所里肯定是要全力支持的。

  “那我就放心了。”李暮点点头,然后又道:“对了,还要专门分出两个人去帮忙设计个系统,也没问题吧?”

  “哦,轻量化的多普勒雷达需要的系统,是M帝发明的那种导航系统吗?”王绶觉起了兴趣,好奇地问道。

  李暮微微点头,道:“没错,不过我设计的系统会更进一步,让它具备测风数据采集、临近预报、信号级仿真等功能。”

  “光是听着,我都能想象得到它做出来会有多先进了。”王绶觉惊叹道。

  即便他再不懂军事,也知道这个系统设计出来会有多厉害。

  王绶觉忽然又道:“不过你还有精力继续这个项目的研发吗?上面现在恐怕不会再让你每天继续高强度研究了吧。”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马上半导体集团那边的技术团队也要忙碌起来,李暮这边又搞了个轻量化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究,只怕会更加辛苦。

  换做别人上面可能不管,但李暮他们绝对是要管的。

  “没事,我早就想好了,这次的轻量化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软件设计工作,由汪德发教授任组长,胡建夏任副组长。”李暮微微笑道。

  他肯定不可能啥事都一肩挑,软件设计组现在虽然还做不到独立设计软件,但他只要把控好大方向,完成任务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王绶觉听完微微有些惊讶,迟疑道:“胡建夏,那个五道口技术学院刚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

  汪德发教授他没有意见,毕竟是五道口技术学院的老牌教授了,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都是值得相信的。

  但听李暮的话,明显这个汪德发教授只是掩护,方便年纪较轻的胡建夏工作。

  可要知道,这个胡建夏,刚刚26岁,虽然平时的表现也不错,但这么快便担此重任,难免让人担心。

  “没事,我们要相信年轻的同志嘛,毕竟我比他还年轻呢。”李暮淡定道。

  因为人手是在紧缺,所以他对所有软件设计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了如指掌。

  王绶觉一愣,诧异的看向李暮,感觉对方似乎越来越自信,现在连这种待着些许自傲的话都敢说出口了,当即果断同意他的意见,道:

  “那好,就听你的,今天我会找机会叫他们过来说说这事。”

  “对了,你的计划书写好了没,要不一并拿给他们看?”

  说到最后,他忍不住调侃似地看着李暮伸向公文包里的手。

  不用猜,他都知道这是要拿什么。

  “咳咳,写是写好了,不过这次的没有那么详细,很多问题都要他们自己去摸索着解决。”李暮轻咳了两声,然后从公文包里拿出稿纸。

  稿纸的并不多,只有十几页,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轻量化多普勒雷达需要用到的测风数据采集算法软件、临近预报软件系统和系统信号级仿真软件。

  王绶觉拿过稿纸,笑道:

  “详细是好事,但太详细反而不对,大方向给清楚就好。”

  “用你的话说,我们要‘相信年轻人’嘛。”

  “你也不用老是过来,我会帮忙盯着的,有什么问题再去问你。”

  “好。”李暮点了点头,旋即又和王绶觉商量了一下细节,便前往黄新华那边查看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制情况。

第241章 一念通则天地宽

  来到实验室门口。

  李暮还没有进去,便迎面撞上了出来的黄新华。

  他问好道:“黄教授,早啊!”

  “早啊。”黄新华微微笑了笑,然后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过来问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制情况的吧?”

  他这边的研究,主要是在集成电路上,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即便李暮这边突然给他分派了个CMOS图像传感器的任务,也没有多少压力。

  “没错,您这边进展怎么样了?”李暮点了点头,问道。

  没有CMOS图像传感器,半导体照相机的研制便很难继续下去,拓展摄影器材市场更是无从谈起。

  黄新华笑道:

  “放心吧,有CMOS工艺的基础在,再加上你的方案,研制CMOS传感器进行得很顺利。”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像敏单元阵列、行驱动器、列驱动器、时序控制逻辑等组件的制作,马上要进入调试阶段。”

  “虽然想要做出满足你要求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还有不少的困难,但给我一点时间,没有问题。”

  他的话让李暮原来有些担忧的心放了下来。

  对黄新华的能力,他还是相当信任的,在CMOS技术上,自己现在不靠后世的资料的话,都未必有对方的水平高。

  “那就拜托黄教授了,您做出来的时候记得通知我一声,我来观摩观摩。”李暮道。

  说完,他又继续和黄新华交流起CMOS图像处理器一些设计上的理念。

  新颖的观点和设计方法,让后者连连惊叹,直叹受益匪浅。

  ……

  中午,吃过饭后。

  李暮原本想骑车前往原子能动力研究所,奈何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雪,只能坐着关建民开的车前往。

  一边开车,后者一边忍不住唠叨,让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能继续高强度研究。

  听得李暮苦笑不已,受不住唠叨,只好应和几句,后者才放下心来。

  ……

  到了原子能动力研究所,通过警卫的检查。

  李暮下了车,对着似是还不放心准备唠叨两句的关建民摆了摆手,旋即走向墙皮有些斑驳的实验大楼。

  原子能动力研究所研究的虽然是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也不是他们一个困难,大家都是这个样子。

  “或许有机会可以考虑考虑和张国英说说捐上两栋楼。”李暮心中想道。

  他的银行账户里还躺着一大笔钱,正好没地花出去。

  “不过比起实验大楼,他们恐怕更需要的是实验设备吧。”李暮微微叹气。

  自己虽然有点钱,但那些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可不是普通的昂贵两个字可以形容的,每一台都是天价,关键还很难买到。

  一边想着,他一边走上楼梯,来到磁流体推进器研制组。

  实验室内,张国英正带领着所里的研究人员,继续着关于超导磁体的实验,看情况进展得还算比较顺利。

  察觉李暮进来,张国英先是继续完成了手中的实验后,才擦了擦额头的汗过来,赞叹道:

  “李顾问,您可真是慧眼如炬,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超导磁体的研制十分顺利,只需要继续实验下去,离成功便不远了!”

  “好,那我们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完成磁流体推进器的研制。”李暮说完这句话,正准备立刻继续进行实验,忽然发现张国英似是面有难色。

  他皱了皱眉,问道:“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也不能说是问题。”张国英纠结了一番,然后才道:“只是超导磁体、液氦和液氮这几种关键材料,造价实在太高了!”

  这个回答让李暮一愣,旋即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

  ……

  一直忙到晚上,李暮才在张国英的提醒下,来到饭堂先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

  打完饭菜,他一边风卷残云地干饭,一边思考着白天张国英的话。

  技术上,磁流体推进去确实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造价昂贵,有时候比技术问题还要难解决。

  虽然上面肯定会不予余力地继续支持他们研究下去,但如果成本太高的话,就有点不太值得了。

  “磁流体推进器肯定还是要搞的,不过量产肯定是不行了,还要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收回一些成本。”李暮心中想道。

  紧接着,他便想到利用超导磁体去进行产品生产,补贴研究磁流体推进器的巨额投入。

  超导磁体,也是保持磁性的超导体。

  不仅是磁流体推进器,在医疗、电力输送、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等方面,这种超导体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比如电子器件,进一步研发超导集成电路,用于高性能计算、量子计算等需要极高效率的领域。

  当然,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要实现相当困难,但提前研究也无妨,总之是高精尖产品,不愁卖不出去。

  “还是先搞点能研发出来的,赚点钱,否则以后恐怕连研发的经费都有问题。”李暮心中暗道。

  这话虽是夸张,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万一财政紧张,上面虽然不会削减他主持项目的研发经费,但肯定会削减其他单位的。

  要真成这样,那罪过可就大了。

  先搁置超导集成电路的想法,李暮继续通过聊天页面检索目前能够实现的超导体应用。

  很快,他便找到了一项相当不错的技术——核磁共振成像。

  46年开始,瑞仕的Felix Bloch和M帝的Edward Mills Purcell两位科学家便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以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却直到73年才出现。

  临床应用又花费了4年的时间,在77年第一台磁共振成像仪才被投入使用。

首节 上一节 294/8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