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470节
她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
完后,管强也在一旁不停地点头,道:“邓大哥,你就给我们说说吧。”
见到两人用期待的目光看向自己,邓伦笑道:
“你们直接去就好了,李顾问人很随和的。”
“平时大家有什么问题去问他,他都会十分耐心地解答。”
“不过你们也要注意,不能拿那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去随便问,否则李顾问说不定会训你们一顿。”
他向两人传授着半导体研究所许多学生曾经共同的经验。
“啊,李顾问还会训人吗?”吴爱花有些惊讶道。
邓岩道:
“当然会了,按李顾问的话说‘问题没有经过思考便去问他,问了也是白问,听了也是白听’,你们应该懂吧。”
管强和吴爱花两人连连点头。
就是邓岩不说,他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地去找李暮。
毕竟对于大科学家来说,时间都是极为宝贵的,每分每秒都是国家的财富。
“那我们以后可以找邓大哥你学习一些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吗?”两人又眼巴巴地问道。
邓岩道:“当然……”
话还未说完。
他忽然看到远处的厂门外,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李顾问!”几乎是瞬间,他便认出了那人是谁。
管强和吴爱花闻言,急忙地回过头,也看到了李暮。
三人没有说话,默契地想着门口快步走去。
……
厂门外。
李暮让关建民将车开到厂内找地方停好,然后带着赵参军三人步行进入厂内。
门卫大爷的反应,倒是给他提了个醒。
CA72虽香,但有点引人注意了。
当然,他相信上面能把车给自己,肯定经过慎重地考虑,不会有什么危险。
可不危险,却容易被围观。
哪怕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辆车,但只要有一个,周围的人便会自动知道。
比如门卫大爷,这会儿已经和人开始吹起来了。
“以后没有必要,还是开那辆旧车的好,这辆就留到重大场合再用吧。”李暮心中暗道。
保持低调,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不过也可以想办法搞搞汽车工业,到时候小汽车遍地跑,也就没那么扎眼了。”李暮转念又想。
汽车在这个年代特殊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数量稀缺。
如果能够普及开来,在路上也不至于太引人注目。
……
就在李暮思考着该如何发展汽车工业的时候
远处,邓岩三人也走了过来。
他们正要开口,身边一道影子便窜了出过去,抢先道:
“哈哈哈,李顾问,您可终于来了,我可是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的盼呐!”
“您这话就有些夸张了,这才过了几天而已。”李暮笑着上前,道。
来人正是京都火电厂的厂长,张琰。
听到他的话,后者连忙继续道:
“不夸张,不夸张。”
您在我这儿立了这么大的研究项目,每天都有专家教授来。”
“一到地方,就问我什么时候能开始研究,这我哪儿清楚,可不还得等您来拿主意吗。”
他这话倒没有奉承的意思。
上面下达命令后,只说了让他们来京都火电厂,准备开展新型火电机组的研究项目。
甚至连谁是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们都不是很清楚。
第358章 工业品出口状况
“原来是这样,那张厂长,麻烦您马上带我过去见见那些教授吧。”李暮微微颔首道。
等安排完了火电机组这边的研究项目,他还准备去雷达研究所一趟。
“好。”张琰点了点头,做了个请的手势,然后在前带路。
李暮跟着走了两步,忽然,眼睛的余光,看到了站在一旁偷偷摸摸往他身上瞧的邓岩三人。
说起来刚刚他们还想准备要找自己的样子。
他伸手示意张琰稍等片刻,然后走过去,问道:“找我有事?”
“没事没事,李顾问您忙,我们就是想来和您打个招呼。”邓岩连忙摆着手道。
三人刚刚听到了一点,知道现在有许多专家和教授们等着李暮过去。
这种情况,他们哪里敢耽搁。
“没事,说几句话的时间还是有的。”李暮笑了笑,然后走上前,拍了拍邓岩的肩膀,道:
“好好努力,我看好你。”
听到他的这句鼓励,邓岩浑身激动地颤抖了起来:“李,李顾问,您记得我?”
“当然,你们几届培训班的每一个人我都记着呢,京都钢铁学院的邓岩,对不对。”李暮笑着道。
凭借他的记忆力,只要看过一遍名单,基本就能记下来。
更别提这些学生,他向来十分重视自然会记住每一个的情况。
“是我,是我,谢谢李顾问,我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邓岩坚声道。
李暮微微点了点头,又将目光看向一旁的管强和吴爱花,道:
“你们也是,优化生产线的任务并不算太难,搞得快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加入到新型火电机组那边的设计当中去。”
“我们也可以吗?”三人闻言,浑身不由一震。
去研制新型火电机组,可比优化生产线,要有成就感太多了。
“这有什么不可以。”李暮笑了笑。
接着,也不再多言,跟着张琰走进厂内。
……
为了满足从全国各地陆续赶来的专家和教授们的住宿需要。
以及研究工作的保密要求。
张琰在安全委员会的配合下,将场内的一块区域,当做研究人员们的专门活动区。
虽然条件简陋了一点,但各种设备和仪器,并不比一般的研究所差多少。
而平常那些专家教授们,一般都会集中在一片厂房改成的会议室内讨论问题。
当李暮走入其中时。
听到的便是颇为激烈的讨论声。
他在门口稍稍站定,准备听一会儿。
但不到1分钟,便听到里面有人喊道:“李顾问来了!”
“李顾问,是李顾问!”听到喊声,所有人立刻停下了讨论。
然后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准备上前打招呼。
“各位专家教授们好。”李暮见状,连忙快步从旁走出,笑着打招呼道。
他们一行人的目标有点太大了些,被发现倒也不算奇怪。
就在他问好的时候。
人群中走出一位老教授,以及两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面带激动道:
“很荣幸见到您,我是杨金山。”
“李顾问您好,我是覃煜坤。”
“您好您好,我是石大祯。”
……
三人陆续开口自我介绍。
李暮对他们的名字有印象。
杨金山,尚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的副所长。
在50年代首先试制了婕克的技术较成熟,性能指标颇先进的6000千瓦火电机组。
并且成功完成了其工业化量产。
覃煜坤,未来的院士,新夏国锅炉专业课程的第一本国家统编教材《蒸汽锅炉的燃料、燃烧理论及设备》的创作者。
在70年代,开启工业锅炉制造的新篇章,革新了蒸汽锅炉“强制内循环”的技术,为国家补齐了这块短板。
还有石大祯,未来电力工业部门的一把手,在70年代对进口的“洋设备”进行本土化的技术调整。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