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92节

  见状,李暮也没有继续再劝,悄悄退出了实验室。

  三人一顿不吃经得住,他一顿不吃饿得慌不说,还加全身虚弱。

  所以一日三餐,李暮顿顿都不会落下。

  ……

第100章 夏国微型计算机的奠基人

  蒋为新三人拿着李暮的数据表,一直实验到第二天。

  他们每个人的眼中都熬得满眼血色,脸上却满是振奋。

  因为,他们成功了!

  “一周,仅仅一周啊!”蒋为新看着手里的成品光刻胶,即便经过数十次检验,依旧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从理论建立,到实验开始,他们竟然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KPR光刻胶的制作。

  “李暮呢,我们一起去见所长。”蒋为新回过神来,问道。

  “蒋组长,昨天李暮他吃完饭后过来了一趟,说要回家看望奶奶,就先回去了。”雷建国道。

  如果是半导体研究所里任何一个研究员对待研究这份态度,蒋为新早骂娘了。

  可看着手里的KPR光刻胶,他嘴角根本压不住:“回就回吧,让他好好休息,我们去跟所长汇报。”

  说完,蒋为新就急匆匆地去找王绶觉。

  ……

  光刻胶实验室内。

  王绶觉正和黄新华陆骞等教授商量光刻胶的问题。

  有着从蒋为新那里拿到的原理和方案,他们人多力量大,进展也不慢。

  待新的一次实验数据出炉,黄新华顿时笑道:

  “多亏王所长你能想出这个主意,既能不给李暮压力,又能推进我们实验的进度。”

  “哈哈,那也是受了你们的启发啊!”王绶觉不由哈哈笑道。

  对于李暮要不要参与芯片工业化研发的问题,这毫无疑问。

  但是该如何参加,却有着不小的分歧。

  一众专家教授,开始一致认为,按照在京工院那套模式,不主动点破,把李暮悄悄放在核心的位置是正确的。

  不过就在这时候,王绶觉提出了一个新的意见,那就是成立以李暮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然后他们这个大组再以这个小组为核心。

  这个方法,可谓是天衣无缝,还能避免有些专家教授时常太过震惊,表情绷不住的问题。

  开过玩笑,王绶觉脸色又一正,道:“现在有了原理的思路,我们也不能只靠李暮。”

  “接下来的实验……”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蒋为新急匆匆地走进来。

  “所长,所长。”蒋为新一进实验室,就忍不住喊了两声,引得正在认真思考的研究人员们一阵皱眉。

  然而下一刻,他们皱起的眉毛就随着瞪大的研究猛地上挑。

  蒋为新道:“我们做出KPR光刻胶了!”

  正打算开口批评蒋为新两句的王绶觉不敢置信地问道:“什,什么?”

  “KPR光刻胶,做出来了。”蒋为新将手里的试管递上前。

  实验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试管中透明无色的KPR光刻胶上。

  “怎么会这么快?”王绶觉不由轻轻地说出心中的疑问。

  这个问题同样盘桓在实验室每一个人的心头。

  只有黄新华、陆骞,以及曾经在京工院待过的专家教授,心底很快冒出一个答案:“肯定又是李暮!”

  蒋为新看着众人的目光都落到自己身上,毫不迟疑道:

  “是李暮,多亏了他的理论支持,为我们缩小了需要实验的数据区间。”

  “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

  猜测被确认,即使实验室内的许多人早有预料,依旧难免震惊:

  “这才多久,光刻胶的问题就被解决了?”

  “我们这边才刚刚开始实验啊!”

  “按照这个速度,大规模集成电路迟早被我们拿下,芯片工业化同样也很快能实现!”

  ……

  听着实验室内的骚动,王绶觉一边从蒋为新手里接过实验数据,一边开口道:

  “诸位同志,KPR光刻胶已经搞出来了,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懈怠。”

  “这只是最初的型号,我们要力争做到最好,为我们国家的芯片工业化,注入最强有力的‘血液’!”

  说完,王绶觉就带头开始对KPR的各项效果参数进行测试。

  众人也觉得,第一次做出的型号肯定无法做到最好,于是紧锣密鼓地继续进行实验调整。

  然而经过数次实验,他们发现,蒋为新最开始拿来的数据,几乎就是最合适的配方和计量,完全没有多少优化的空间。

  “这个李暮,科研直觉简直不像人类!”所有人心中都不由生出一个念头。

  即便是见识过李暮天赋的专家教授们,也是惊叹不已。

  王绶觉拿着KPR光刻胶,亦是笑容满面,道:“光刻胶,成功了!”

  “同志们,我们要再接再厉,争取早日攻克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芯片工业化的难关!”

  ……

  李暮回了一趟家后回来,发现半导体研究所里的人看自己的眼神有点不对劲。

  走进312实验室门口,还没进去,就听到里面传来吵吵嚷嚷的声音。

  推开门一看,好家伙,小小的实验室挤满了王绶觉、黄新华、陆骞等一众专家教授,正喝着茶水讨论着什么。

  他刚刚萌生退意,就被眼尖的蒋为新看到,喊了一声:“李暮来了,各位专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

  “KPR光刻胶能够成功,李暮可是居功至伟!”

  众人顿时把目光移向门口,看到李暮,脸上俱是露出笑意。

  “快进来快进来,都等着你呢。”王绶觉直接上前,热情地把李暮拉到里面的椅子上坐下。

  还是最中间的位置,360度无死角被团团围住。

  “快给我们说说,伱是怎么判定KPR光刻胶的成分、剂量的区间,又是怎么得出制备思路的?”陆骞忍不住第一个开口问道。

  他研究高分子化学那么多年,最明白这个学科,天才或许有优势,但像李暮这种断崖式的优势是真没见过。

  “KPR光刻胶这么快就成功了吗?”李暮有点意外。

  黄新华笑了笑道:“别装了,你给的实验方案,心里会没点数?”

  “我只是用理论大胆地推导了一个比较可能的计量数据区间,至于到底能不能成,以及什么时候能成功,还真不敢肯定!”李暮笑着道。

  李暮脸色一肃,转头看向王绶觉,问道:

  “王所长,掩膜版的问题解决了吗?”

  王绶觉本来还想揶揄他几句,闻言脸色很快恢复,道:

  “掩膜版那边还在研究,不过我们已经找了几家厂子的八级工师傅,准备让他们先做个图形母版出来。”

  “现在KPF光刻胶研制成功,很快就可以投产,下一步,就是进行整个流程实验,完成更高集成度的光刻并封装。”

  “李暮你设计的光刻机,虽然看起来有些土法的味道,但只要略作升级,将其潜力挖掘出来,就能达到1000个晶体管以上的大规模集成。”

  “距离咱们完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做出我们国家第一款实用型芯片的时间,恐怕已经近在眼前!”

  说到最后,王绶觉的脸上满是振奋。

  无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还是芯片工业化,都意味着夏国的半导体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半导体虽然属于高精尖科技,但再好的科技,也得落地才行。

  而芯片工业化,就为半导体落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太好了!”李暮此时也不禁激动起来。

  “王所长,如果还有什么任务,可以尽管交给我。”

  王绶觉哈哈笑道:“剩下的交给我们就行,毕竟不是什么开拓性研究,难度没那么大,你就在学校里安心……安心学习。”

  说到最后,他有些忍俊不禁。

  不止他,就连边上的专家教授都有些憋不住笑了起来。

  李暮做出的成就,已经超过了许多学校的教授。

  那些给他上课的老师,要是知道下面听课的学生已经是半导体界的“大人物”,也不知道上课会不会有压力。

  “也好,我时常觉得知识储备还不够多。”李暮想了想,没有坚持留下来。

  刚刚只是因为想到芯片工业化后的科技发展速度,有点太激动了。

  现在想想,确实不能把活儿都做了。

  反正后面的东西,由他做还是半导体研究所做,时间的差距也不大。

  人情世故嘛,还是要有的。

  ……

  众人没有在312实验室待得太久,就跟着王绶觉离开,去为不日即将面世的第一块实用型芯片做准备。

  蒋为新等人理所当然地要参与实验,所以一下子就剩下了李暮一个人。

  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抓紧时间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他开始自己按照KPR光刻胶的制作流程试了一遍。

首节 上一节 92/8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