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155节
虽然,追求财富并可可耻,他也一直奉行有多大能耐吃多大饭。但有些东西还真就要讲讲人情,讲讲香火情,给足人家脸面,人家才能不遗余力地继续支持他、给自己脸面。
反正嘛,好作品那么多,他根本不担心后面枯竭了,当下痛快表示,“没问题,咱按老规矩办。”
最重要的一件事谈妥,廖主编心里稳了,拉着他坐下问:“这部散文有书名吗?”
李恒沉思两秒,问:“叫《文化苦旅》怎么样?”
廖主编品味一番这名字,眼睛一亮,“不错,这书名有意境,也贴切你的写作方式,就它了。”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都在谈论关于《文化苦旅》的灵感来源,关于创作方向以及历史文化的讨论。
看到李恒侃侃而谈,听到李恒的长篇大论,廖主编内心很是感慨:这哪是面对一个年轻人啊,分明就是面对一个老学究嘛,还是很牛逼的那种。
难怪如此年纪就有这样的成就,人家是有真材实料的,绝非浪得虚名。
在这一刻,廖主编认可了上半年邹平从邵市一中回去后说的一句话:在作家十二月面前,我感觉像个小丑,浅薄的知识无处遁形。
全程都是廖主编和李恒在交流、在畅谈,而且一聊就是他妈的4个多小时,两人相见恨晚、意犹未尽的样子,让插不进话的邹平再次羡慕不已。
当得知李恒计划未来3个月要观看100多本书时,邹平听得热血沸腾,跟着暗下决心,回去要买书,回去要买好多的书,得恶补文化知识才行,免得像今天这种场合什么话都搭不进,像个木头人一样在旁边矗立,简直太他妈的痛苦了。
眼看太阳西斜,谈兴正浓导致忘记吃中饭的李恒终于感觉到了一阵阵饥饿感,顿时站起身歉意说:
“廖主编、邹编辑,你看我这粗心大意的,你们来湘南也没想着请你们吃顿好的,走,咱们去外边找家馆子,边吃边聊。”
跟李恒意外地聊得来,廖主编十分开心,也没跟他客气:“成,你是东道主,听你安排。”
张志勇和李然依旧没回来,三人叫上英语老师后,一起离开去了外面。
离开宾馆前,李恒还特意向前台服务员询问了当地哪里有好的馆子,没想到服务员那个热情劲哟,亲自带他们去了200米开外的一家夫妻店。
服务员介绍说:“别看这家店不起眼,可我们当地人都知道,这店老板以前可是在长市国营饭店的主厨。”
至于主厨为什么会回家开馆子,服务员也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什么理由,几人索性就不问了。
找个桌子落座,李恒都懒得看菜单,直接伸手招呼:
“老板,把你店里的拿手好菜整五六个上来,要快,饿了。”
老板问:“几位是外地来的吧,银鱼三鲜怎么样?洞庭湖的。”
来了洞庭湖,当然要吃鱼哇,李恒四人自是跃跃欲试。
在老板的大力推荐下,后面上了临湘茶油鸡、君山金龟、风腊野鸭和醋水豆腐。
最后上了一个汤。
“还别说,这里的鱼确实味道独特,跟海鱼不一样。”银鱼一下口,廖主编就连连称赞,看得出来对这道菜那是相当满意。
“来,廖主编、邹编辑、老师,咱们喝一杯。”四人要了二锅头,李恒主动端起酒杯敬酒。
听李恒喊这位红衣性感女人为老师,廖主编眼中的诧异之色一闪而逝,但有些东西不能问,也没必要多问,干完一杯后,反而像老朋友那般开始了劝酒。
因为李恒的才华,廖主编这回是铁了心交结,席上的话题是一直不断,气氛爆好。连带不怎么开口的英语老师都开了金口,帮着李恒招待贵客。
边喝边聊,时间过得很快,这顿饭眨眼就过去了2个来小时,要不是中间又续了两个值价的大菜,店老板估计赶人的心思都有了。
饭到尾声时,李恒拜托邹编辑一件事,请求对方把赵菁送给自己的140余本书和文献资料托关系弄到沪市去。
邹平问:“如今这批书在哪?”
李恒说:“在邵市,在我一长辈那里放着。”
此行意得志满的邹平拍拍胸膛,豪气说:“没问题,这点小事就交给我了,你安心接下来的创作,我明天就去趟邵市。”
“感谢!”李恒敬了最后一杯酒。
结账离开饭店后,廖主编匆忙回了宾馆,喜不自禁地给巴老爷子家挂去了电话。
“咚咚.咚.!”
电话三声就通,那边传来一个声音:“喂,哪位?”
“小林吗,我是廖化。”
听到是巴老爷子女儿的声音,廖主编自报家门。
“廖主编,听爸爸说你去了湘南,那边收获怎么样?”
李小林听说廖主编为李恒特意跑去了湘南,顿时心生好奇。
廖主编喝了些酒,嚼着舌根兴奋道:“好!难得一见的精品,我这回呀,真是大开眼界了,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
旁边读报的巴老爷子听闻,伸手摁了免提键,搭茬问:“写的散文,真有这么好?”
听到是巴老爷子,廖主编神色认真了几分,“老师,我什么时候在您老面前说过大话?
读这《文化苦旅》的时候,我脑海中还在琢磨,这书要是后续能保障质量的话,配得上您老亲自做序了。”
听闻,父女俩对视一眼,巴老爷子来了兴趣:“你什么时候回沪市?”
“今晚就有火车。”本想明天回去的,但廖主编觉着老师年岁这么大了,难得有渴望的东西,于是临时改口。
果真,下一秒巴老爷子说:“回来先到我这吃个饭。”
“诶,好。”
三人在电话中交谈一番,最后廖主编挂完电话后就回房开始收拾东西,接着同李恒和英语老师道别,赶去了火车站。
送走廖主编,李恒站在马路边问:“老师你醉不醉?”
“还好,二锅头我喝习惯了。”英语老师双手抄胸,望着天边快要落山的夕阳说。
“那我陪老师逛逛?消消食?”李恒感觉吃得太撑,于是提了建议。
英语老师环视一圈四周,“就到附近走走,天要黑了,不要走远。”
“行。”
第138章 ,李恒好大的名声,江悦警惕
这年代的国营宾馆一般都在小城中心位置,四周繁华无比。
李恒和英语老师压着老旧街道,一路漫不经心地走着。
路过卖棉花糖的摊位,他顽皮劲兴起,又花一毛钱买了两个,趁老师不注意塞一个放她嘴里。
英语老师斜视一眼,好气又好笑,最后性感的红唇蠕动,还是一口一口咬了起来。
“老师,我明天去宋妤家,买点什么礼物好?”李恒一边四处张望,一边请教。
英语老师讥笑:“你想以何种身份登门?”
这问题把他难住了。
纵使他十分迫切,但目前也只能以同学朋友的身份登门。
见他不做声,英语老师似乎一下子懂了他心思,“你去我爷爷奶奶家买了什么,跟着来一套就行。”
李恒怪怪地说:“那能一样吗?你是我老师,她是宋妤。”
初听这话,英语老师还没察觉到什么,可细细一品,嚯!眼里的火焰立马腾腾上升起来。
她呵呵冷笑一声说:“既然这么喜欢宋妤,那你还招惹陈子矜和肖涵?”
肖涵?
李恒愣愣地开口:“你知道了?”
英语老师拨开他往前走,拽拽地来一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不要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我看你今后怎么收场。”
李恒瞅着她牛批轰轰的妖娆背影,郁闷地跟了上去。
往前走了30来米,英语老师突地在一家乐器店门口停了下来。
店不大,显得比较古朴,里面有二胡、长笛、陶笛、古筝、琵琶和箫等各种各样的传统乐器。
李恒追上来问:“老师还会乐器?”
英语老师说:“看到这些乐器,我想到淑恒了,她琴棋书画样样都会,更是弹的一手好古筝。上大学期间,我跟她学会了吹箫。”
吹箫么,李恒瞄瞄她的烈焰红唇,倒是意外地符合这种乐器,“要不买一根?”
跑了小半个中国,英语老师第一次有强烈的购物愿望,走进店铺中挑了一支很有年代感的竹箫。
李恒也没闲着,买了一根长笛。由于这年头没什么娱乐活动哇,小时候他发现村里好多男人都有一门手艺,最多的是二胡、唢呐和长笛。
儿时觉得忒好玩,在红白喜事上吹一曲那是倍有面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跟父亲以及邻里摸这个,直到初三因为全力以赴学业才放下,想想也有好几个年头没碰了。
当然,他最拿手的是钢琴。因为宋妤性子喜静,爱听这个,为了取悦她,还半道学了好些年。
别看张志勇跳脱,人家可是打得一手好鼓,还曾以响乐队鼓手身份代替他爷爷参加过好几次葬礼。
那时候别人的儿时愿望都是当科学家啊、当工人啊、当火车司机啊、当宇航员和诗人等各种高大上的职业。
只有李恒和张志勇等一众小伙伴的梦想十分独特,那就是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响乐队,独霸十里八乡的丧葬活动。
买完乐器,李恒又买了些明天去宋家的礼品。
他这会想通了,现在的身份,礼品不宜太过贵重,意思意思表达一番心意就成。
不然要是让江悦和宋适有心理负担的话,容易弄巧成拙。
买完东西,天色已然完全黑了下来,两人决定不再逛,回了宾馆。
晚上,李恒看了几小时书。
英语老师在旁边陪他看书,直到缺心眼和李然闹腾腾回来,才回了自己房间。
次日。
天还没开透,光线不甚明亮,将周围零碎的事物映得影影绰绰。
李恒四人起了个大早,然后开始了今天的行程,游洞庭湖,去湖心君山岛。
说到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最让人容易想起的自然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确实是文坛大家,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不过,对于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
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一个游人写下一幅著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人潸然泪下。
上一篇:娱乐:截胡杨蜜秦兰,热芭迷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