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647节
李恒道:“老妈,中午我们就不回来了,晚餐回来吃吧。到时候你们多做一点饭,可能应文会过来。”
“诶,好。那你们路上注意安全。满崽,保护好涵涵。”田润娥送到门外。
“晓得了。”李恒应声,带着她走了。
目送两人远去,田润娥叹口气,“听这口气,今晚还到家里过夜?”
李建国清楚妻子在担心什么:“你是怕子衿过来?”
“可不是,这样的俩闺女哪都好,有一个我就满足了,唉!你儿子真不是个省心的东西。”田润娥气闷。
李建国拍拍她肩膀,宽慰道:“你放心,兰兰亲自出马,不会让她们碰上的。”
田润娥想了想问:“假若选一个,你选谁做儿媳妇?”
李建国抬头望天,学二女儿的模样泼冷水,“兰兰说,他更想娶宋妤。”
“这混蛋!”过去好一会,田润娥气出声。
目前她还没跟宋妤接触过,当然不会偏袒那边。
Ps:求月票!求订阅!
先更后改
(还有)
第452章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离开四合院,两人搭上公交车往清华大学赶去。
一路上,他一边和肖涵聊天,一边暗暗观察腹黑媳妇的微表情。还好,直到下车她都没提起昨晚的事。
这一关算是过了么?
这样思绪着,他打量了一番清华大学校门,然后问:“媳妇,你来京城一个多月了,你和杨应文照过面没?”
“嗯,她去医院找过我好几回,告诉了我租房地址。”
肖涵四处打量,最后指向右手边一间旅舍说:“应该在那边,应文说她的租房在旅舍隔壁的隔壁,在二楼左边倒数第2间。”
李恒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顿觉巧了,李然在信里告诉他,就入住的这间旅舍。
接下来十分顺利地找到了租房地址。
“是这间吧?”他问。
“是,这衣服是应文的。”肖涵指指走廊上挂着的衣服。
“咚咚咚!”
确认过后,李恒伸手拍门。
才响,里边就传来声音:“谁啊?”
“老抹布,开门,你老家人来了。”李恒吆喝。
“吱呀”一声,门开了,露出了里面正在扎头发的杨应文。
杨应文见面就高兴地拉着肖涵进屋,只对李恒说了句“你自己找位置坐”,就又招呼肖涵去了。
李恒跟进屋,环视一圈,租房比较简陋,就一张桌子一张床,还有两张木凳,他娘的也忒穷酸了些,简直没地方落脚啊。
他站在门后问:“老抹布,这房子一月多少租金?”
杨应文说:“8块。”
李恒惊讶:“这么贵?一个普通工人每月也才几十块工资吧。”
杨应文吐槽:“大哥,你别整得跟个土鳖似地,这是京城诶。”
李恒翻白眼,在肖涵面前转个圈,问:“媳妇,你说说,我们俩谁土?”
奶奶个熊的!被土鳖说自己土,老受侮辱了。
肖涵浅个小酒窝,抿笑抿笑,谁也没帮。
李恒关心问杨应文:“暑假你不回家,也不从家里要钱,你现在靠什么挣钱?”
杨应文告诉他:“我在带5个孩子,帮他们补习英语,一个星期上6天,每堂课4块钱。”
李恒问:“每个人每堂课4块钱?一天挣20?”
杨应文说对。
李恒再次打量一番租房,释然:“你这妥妥的高收入啊,难怪你舍得花这么多钱租房子。”
杨应文说:“我上午给孩子上课。下午还要去给老外上课,教老外说普通话,偶尔还带老外逛街,介绍京城的风土人情。”
李恒眨巴眼:“你哪来的资源?”
杨应文说:“我英语老师发现我条件困难,她主动介绍的资源。”
李恒这回没问她收入,想来收入十分可观,难怪有底气不回上湾村了,他提醒说:“女孩子家家的,一个人在外面注意安全。”
杨应文土味笑笑,“没事,老外是女的,人很好,经常给我买东西。再说了,我又不是肖涵,大美女在外面才不安全,像我这长相的,一般没人打主意。”
目光在她身上来回扫扫,李恒煞有其事地点点头,“这话在理,走在大街上,10个女人有8个比你强。”
杨应文气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狗东西,你是不是皮痒痒了?见面就斗?”
把她气到,李恒满意了,乐呵呵朝门外走去:“你们到这等我,我去找个人。”
杨应文问:“找谁?这地界我熟悉,要不要我带你?”
李恒指指旅舍,“就在旁边,不用。”
前后不到10分钟,他把李然带到了杨应文房间。
“是你呀?”一进门,李然先是跟肖涵寒暄几句,然后对老抹布这样说。
李恒问:“你们认识?”
虽然李然去过上湾村,可杨应文和家里不合,那段时间没在家,两女按道理应该没见过面才对。
李然自来熟:“这几天,我天天碰到她出门。”
杨应文笑着说:“我也是,常常在傍晚时分看到你在马路上,手拿相机,对你印象挺深的。”
“我那是闲得无聊,取取景,拍拍照。”李然以前本身就是干新闻工作的,几乎相机不离身,难怪容易让人记住。
有着这样打岔,杨应文和李然算是熟悉了,都懒得李恒多费口舌介绍。
关上房门,四人先是闲话了一些家常,半个小时后说起了正事。
杨应文半年前就在信里说发现了商机,想跟他合伙创业。为了说服他一起创业,自然准备充足,当即从抽屉中找出一沓厚厚的报纸和文件给他们。
老抹布说:“这是我收集的材料,你们看看。”
进入正事环节,李恒收敛表情,接过报纸文件快速默读了起来。
为了让他尽早了解情况,杨应文还在旁边做补充说明:
“1984,上面发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允许个人和公职人员自费出国留学,从而引发了一阵出国潮,一大批抱着各种各样目的的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不惜辞掉稳定的工作,抛弃家庭,变卖房产,也要削减了脑袋往外跑
自从美国1981年在咱们国家举办托福考试以来,参考的人数每年都是打着滚朝前上涨,光是首都这地方,85年的考生就有8000多,86年超过2万,87年超过4万,今年更是疯狂
虽说出国潮一年比一年热,但国内环境你们是知道的,大家的英语并不好,又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很多人都落榜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机遇,日进斗金的大机遇。”
她洋洋洒洒说了很多理念,挨着又炫耀似地说,“对了,李恒,我也参加了托福考试,你猜我考多少分?”
李恒抬头:“多少?”
杨应文得意地说:“只差1分满分。”
李恒愣了下,竖起大拇指:“厉害,你是怎么做到的?”
杨应文说:“我背了两本词典。”
李恒肃然起敬:“难怪你老师推荐你去教老外中文。”
“嗯,那些家长之所以让我教孩子英语,也是因为我考得分高,加上我还常常带老外四处逛,他们都相当信任我。我在这一片名气还是比较大的。”杨应文好久没遇到老乡了,压抑久了,今天难得这样畅快开腔,嘴皮子像机关枪一样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足足花了2个小时,才把所有文件和报纸看完,李恒放下报纸,接过肖涵递来的汽水大喝一口,问杨应文:“你是想办正规英语补习班?”
杨应文说:“对,这半年我跑遍了京城大街小巷,做过详细调研。京城这块地,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没有相关的专业服务。
大多都是我这样单打独斗的草班台子游击队,没有任何正规军。如果这时候我们成立京城第一家补习班,那绝对能在短时间内打响名号,赚一波快钱。”
李恒不动声色问:“如果只是办补习班,你喊我来干嘛,你自己也可以搞啊?”
杨应文以为他不满,连忙解释道:“我本钱不够。而且我到底是一个女人,想要有个人帮我撑腰,思来想去,还是你最合适,你有钱,你有名气,万一将来我出了点事,你还可以利用你的大作家身份救救我。
最关键的是,咱们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我信任你。”
这是她真心实意的话。
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山角落来的女人,在这大城市需要人撑腰,这样才有胆气、有自信,压力大的时候有地方诉说。
而数遍周边的同龄人,她谁都不服,就佩服李恒。
或者说,杨应文暗暗有些崇拜他。
当然,这崇拜之意她是不会说出来的,免得某人嘚瑟,经常用来打击她。
大家都认识这么多年了,谁还不了解谁啊,李恒也是一个给一丝阳光就灿烂的主,夸不得!不能夸!
李恒道:“老实讲,如果只是开一个英语补习班,我是没兴趣弄的,我都把李然叫来了。这样吧,咱们玩票大的,要办就办英语补习学校。”
杨应文错愕:“补习学校?”
李恒点点头:“刚才你给我的报纸和文件都看完了,自从半年前你给我写信想弄这个后,我平素也有关注这一块。
市场绝对没有问题,就像你说的,自从允许公费出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外国接触的机会增多,整个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英语出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渴望。”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上行下效,媒体天天在推波助澜,不然不会这么疯狂。
说到底,对学英语的渴望,骨子里主要还是对金钱的渴望,对国外现代化生活的向往。
尤其是随着四六级的普及,92南巡后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有市场,没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发现这一块香饽饽。如后世俞敏洪就吃到了这一时代的大红利,两年后在京城创办了补习班业务,用四处贴小广告的方式打开了市场。
李恒前生就是和老抹布在羊城弄这一块市场的,几十年下来,对业务对管理那可谓是相当熟悉,简直是门清。
他现在有前生成功的经验,又坐在时代大红利的座椅上,银行存折里还有上百万的资金。
上一篇:娱乐:截胡杨蜜秦兰,热芭迷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