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669节
羊水确实破了,众人赶忙把陈思雅送去了医院妇产科,一直呆到中午才回来。
没办法,生孩子没那么快,医院产房又比较拥挤,几人没地方落脚,就只能先回来,想着等孩子生了后再去探望。
下午1点过,余淑恒走了,张罗纯音乐专辑上市的情况去了。
也就在此时,廖主编和编辑邹平找了过来。
引到书房,倒好茶,麦穗很有眼力见地离开了,同客厅的周诗禾和孙曼宁再次去了厨房,准备做一顿饭招待廖主编两人。
廖主编连着喝两口茶,然后瞧眼邹平,后者意会,从公文包中掏出一份文件递给李恒:
“老李,应市场和广大读者来信要求,《收获》杂志准备趁热打铁推出《白鹿原》单行本,这是出版合同,你过过目,看看有什么意见?”
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也是老生常谈的事情,《白鹿原》完结后,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收获》杂志也好,李恒也罢,自然不可能错过这个赚钱赚名声的机会。
接过文件,李恒花十多分钟很有耐心地研读了两遍。
他发现协议中所有条款基本与《文化苦旅》的合同一样,没什么变化,他的个人办版税旧为8%,当然这是税后收入。
确认无误后,李恒很是爽利,拧开钢笔刷刷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接着用大拇指盖上指印。
见他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见他如此痛快,廖主编和邹平互相瞅一眼,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脸上热情洋溢。
两人来之前,都设想过李恒会随着名气增大而提出额外要求,为此,《收获》杂志也在方方面面做了周全准备。
结果…!
嚯!李恒一句多余的屁话都没放,就把协议给签了。
其实不是他不知道索取,只是他明白一个理,自己能有今天,能在大风大浪中完好生存下来,并且社会名望更进一步,都离不开巴老爷子和《收获》杂志的鼎力支持。
只是人嘛,不要忘本,不要太过贪多,自己能吃一口好的,把剩下的分给其他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重生过来的李恒经历这一些系列事情后,很多东西看得透彻,在文坛这个圈子里,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太累,需要朋友,且朋友越多越好。
单行本协议签订后,邹平又从公文包中掏出一份文件交给他。
李恒好奇问:“这又是什么?”
邹平看看廖主编,见后者没有开口之意,当即解释道:“这是一份授权协议,目前有许多国家向杂志社申请出版外文版《活着》…”
这可是一个好消息,李恒高兴问:“有哪些国家。”
《活着》能走向海外,邹平貌似比他这个作者还兴奋,崴着手指娓娓道来:“最活跃且申请次数最多的国家有德国、瑞士、奥地利和西班牙,另外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越南和美国等国家的出版意愿也非常强烈。同时香江的博益出版社和海峡对面的麦田出版社一直在联系我们,希望我们授权给他们出版。”
李恒听得喜出望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国家和地区申请,他们是从什么渠道知晓《活着》这本书的?”
这时廖主编插话进来:“自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现在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掀起了一片建交潮,虽然这里面有些国家还没与我们正式建交,但正在热络接触中。
上面领导很喜欢你这本书,也一致看好你这本书,在与各国商谈文化交流时,向外推荐了你这本书,没想到效果非常不错。
《纽约时报》还为《活着》做了专栏报道,称赞此书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它以福贵的口吻讲述了二十世纪中的中国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典范。”
李恒听得有些飘飘然,突然对《活着》在海外的影响力有点期待了,接下来又花了10多分钟看合同、签合同。
两份合同签完,邹平自动神隐、随意找个借口离开了书房,廖主编接过了话题。
廖化开口:“师弟,还有两件事,要征求你同意。”
李恒道:“师哥你说。”
廖主编从包里掏出一封信,摆到他跟前:“这是香江金庸老先生寄来的信件,拖我们转交给你,目的是想来内地拜访你。”
ps:先更后改。
第469章 ,好事连连
李恒愕然:“拜访我?”
廖主编询问:“你没看过报纸?金庸先生已经不止一次公开在报纸上表达对你的敬意,想见见你真人。”
李恒回想一番,点了点头:“有印象,好像曾看到过两回这类新闻。”
廖主编失笑,“何止两回,小邹帮你统计过,报纸上有4次。
人家还曾在香江新闻媒体面前当众向大家推荐了你的所有书籍,称赞你是当代中国文坛第一人。”
李恒:“……”
虽然很开心,听得很爽!可这顶帽子他不敢乱戴啊,国内其他文学大家先不管,单单一个巴老爷子那里就说不过去。
廖主编继续讲:“本来,金庸先生计划8月份来内地拜访你的,但你一直没给予回应,杂志社也不好擅自做主。
现在人家托关系把信件转交到《收获》杂志来了,我也不好装作看不见,所以就把信转交给你。你见与不见,都由你自己决定。”
听闻,李恒没说话,而是拆开了信件。
内容不多,刚好写满两页信纸。
金庸先生在信中表达了对他所有作品的见解和喜爱,也露出了与他见一面的渴望。
快速阅读一遍,他顿了顿,稍后又细致地看了一遍,临了折叠起信纸塞入信封中说:
“师哥,见面定在9月份吧,到时候你也来。”
廖主编意外,“这么说,你同意了?”
李恒点点头:“人家是大前辈,我也算是看着他的书长大的,不好总是拒绝。”
关键是人家敢于在媒体面前赞美自己啊,这让他非常受用,很是有好感。
况且他前生比较爱看老人家的武侠小说。甚至在2003年的时候还买过一套正版书作为收藏,当时好像是花了差不多200块钱,以那时的工资水平,还是比较贵的。
廖主编问:“大概什么时候见面?我好空出时间。”
李恒思索片刻,道:“9月下旬怎么样?20号左右你能不能腾出时间?”
廖主编算了算日子,同意下来:“应是没问题的。”
“成,那我亲自给金庸老先生回封信件,邀请他过来。”李恒道。
廖主任露出欣慰的笑容:“理当如此,这样才显诚意。”
过去这位师弟对金庸先生的隔空喊话爱答不理,廖化还有点担心,担心他年轻气盛不把人家写武侠小说的放在眼里。
要知道金先生在香江的地位很高,在内地也拥有坚实的读者群体,影响力不是盖的,若是一个处理不好,会带来负面影响。
好在师弟脑筋转过来了,廖主编这颗悬着的心也跟着落了地。
谈完一件事,廖主编聊起了第二件事,“前几天,黄老爷子找我喝酒,正是你们昨天去的富春小苑。”
李恒警惕问:“对方找你何事?”
廖主编说:“昭仪如今在湘南投资建厂,生产十三香和辣椒酱。黄老爷子专门找我问这事,重点提到了你,问这和你有没有关系?”
李恒想了想,问:“师哥你怎么回答的?”
廖主编说:“就事论事,我说你们目前还没什么联系。”
虽然曾经黃煦晴怀疑过他打电话的声音,可经过多方打探都没得出有用的信息,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黃煦晴也好,廖主编也罢,如今都还没往两人已经交往方面怀疑,只认为黄昭仪去湘南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接近李恒。
李恒默然。
他终于明白过来,昨天廖主编在餐厅见到自己时,会意味深长地拍拍自己肩膀了,原来缘由在这。
他问:“还聊了什么没?”
廖主编讲:“昨天煦晴告诉我,昭仪正在学湘菜,听说已经学了大半年了。她有些不解,既然和你联系不上,为什么小妹会这样对学湘菜感兴趣?做给谁吃?”
李恒无言以对。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欸,这还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角度。
他问:“是不是黄昭仪自己喜欢吃?”
廖主编点了点头:“应该是如此,我也是这么讲的。”
围绕黄老爷子和黃煦晴父母说谈一会,稍后两人换了话题,又绕回到了文学上。
廖主编告诉他一个好消息,“目前有一百位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编辑评选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部文学作品。
《活着》、《文化苦旅》和《白鹿原》都入围了。消息这几天应该会刊登到报纸上,你可以留意一下。”
见李恒听得认真,廖主编禁不住唏嘘道:“虽然《活着》这部小说社会影响力很大,且深受广大读者拥戴,但它并没有获得一个具有含金量的奖项,这是一件憾事。
希望《白鹿原》和《文化苦旅》能改变这个状况。
尤其是《白鹿原》,老师在言语之中透露出,准备让它冲击下一届茅盾文学奖。”
对于《白鹿原》冲击矛盾文学奖项么,李恒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也不敢保证一帆风顺,目前作协那位就很不喜欢它,隔三差五在报纸上发表批判它的文章,让他比较烦躁。
关于文学奖项,廖主编的期待似乎比李恒本人还大、比他更渴望,言下之意就是:《收获》杂志需要文学奖项来证明,李恒更需要奖项来稳固在文坛的地位。
书房没有外人,两人很多话题都百无禁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聊得嗨起时,还会对着作协那位喷几句。
说什么尸位素餐啊,懂不懂什么叫文学啊,这类话语他还是第一次从温文尔雅的师哥嘴里听到。
两人这一聊就聊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要散场下一楼吃饭时,廖主编又记起一件事:
“哦,对了,师弟,有个导演想把《活着》拍成电影,对方把信寄到了我办公室,你有没有意愿?”
李恒问:“谁?”
廖主编说:“张一谋。”
李恒心说果然是他,一猜就是他,“对方愿意支付多少版权费?”
廖主编笑了,心道师弟还是那师弟啊,果真是没变,还是那么爱钱,张口闭口就是钱,“对方没在信里说钱的事情,只是初步征询我们的想法,说我们同意的话,人家会带着诚意过来亲自面谈。”
李恒张嘴就来:“电影版权低于20万免谈。”
廖主编看着他,瞬间说不出话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20万啊!
一部电影的经费又能有多少?
这是多个普通家庭的积蓄?
不过稍后想到《活着》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又有些释然。
廖主编说:“成,我就这样回复对方。”
李恒笑着说:“在信里,你可以适当往上提提价。”
上一篇:娱乐:截胡杨蜜秦兰,热芭迷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