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249节

军人处理事情哪有那么多的解释,简单粗暴才是硬道理。

关于征调青壮的事,五个月之前才干了一次,被征调的青壮数量超过四万,前方战事顺利的情况下,没有可能会频繁征调青壮。

雷蒙十分了解众人的想法,军功在汉部非常重要,说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都不为过。他看着那些满是失望神态的人离去,嘴角情不自禁地勾了起来。

城尉相当于军中的军侯级别,需要至少是第三级爵位的簪袅蔡优资格担任。

事实上到了军侯的这一级别肯定会是一名爵位簪袅的人,待遇上至少是会得到一座宅子、二十名官署奴隶、三百亩的良田。其余的赏赐上面,赐予的财帛数量亦是丰厚。

军侯都是那样,以上的校尉、俾将、偏将……等等职位,待遇会差吗?

汉部讲究的是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立下的功劳越多越高,得到的回报就会丰厚,就因为这样才会有一种闻战窃喜的氛围。

长期以来,渴望加入到征战中的人绝对是在汉部占到了大多数,比较可惜的是刘彦一直将军队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哪天自己能够被征召。

亮出汉旗了,本以为会有新一轮的征召,毕竟谁都知道会有连续的大战,没想到……竟然没有征召!

“什么?投效被拒绝?”赵林懵了:“不应该啊?”

上一次征召针对的是集体农庄之类的村落,对于一些家族讲的是自愿,赵家是属于那种视而不见的态度。

“虽然是胜了数次,可……大多是有取巧,刘使君不会是骄纵了吧?”赵林一脸的不解:“之前来的皆是乌合之众,以精锐打乌合之众哪有不胜的道理,只是区分胜得漂亮或是难看。接下来石虎必然会重视,下一次再来绝不会是乌合之众,该是羌族或氐族的族兵,或是直接动用各地的郡县兵,刘使君怎么能够小看?”

赵文和赵武对视了一眼,两人对自己的父亲其实是一种不满的态度。

汉部兵不多,但那是讲精兵政策,士卒操练未有过懈怠,兵器甲胄上面比之石碣赵国的精锐完全不差,一万战兵就能够打得十数万乌合之众哭爹喊娘,那是在下密之战就已经被证实的真实例子。

无论怎么看吧,汉部都有崛起的迹象,投入进去才会有一席之地。不投入进去哪怕是汉部最终败亡,要真切地知道一点,石虎是一个异常残暴的人,难道汉部治下的人又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简单的道理,赵家两兄弟觉得自己都能想得清楚,万般搞不懂包括他们老爹在内的一些人,怎么就不明白呢!

“我儿……”赵林呆了许久,像是下了什么决定:“为父手书一封,你俩前往下密寻找刘使君,务必亲手奉上。”

两兄弟对视一眼,能够看清楚对方皆是满脑子的迷惑。

“情况非常复杂,若是刘使君不举汉旗,我等那般做了也就做了,可刘使君举起汉旗……却是不可为之。”赵林已经在挥笔书写,一边又说:“宫陶先生在青州经营数十载,众多家族与之牵连颇大。东莱书院实为(东晋)朝廷经营,宫陶先生是为(东晋)朝廷效力。”

那么事情就说得过去了,想要办起书院必然是要有足够数量的藏书,不然书院绝对办不起来。现在可不是书籍满大街能够随便见到的年代,一本书籍都够一个家族传世,可见书籍是多么的稀少,背后没有大势力的支持,东莱书院哪来那么多的书籍?

“包括我们家在内,本来是会听从(东晋)朝廷的命令,在必要的时刻起事……”赵林没有等下挥笔书写的动作,满是严肃地说:“若是坏一家一姓的基业也就罢了,刘使君举起汉旗,又喊出要为汉家苗裔生存而战,情况不一样了!”

两兄弟已经是一脸的骇然。

“爹,您是说,咱们是随时准备举事坏君上大业?”赵文有些气急败坏:“怎能如此!君上征战,为我等安宁,为沦陷区万众,那个小~朝~廷竟然想要坏事!”

赵林瞪一眼赵文:“嚷嚷什么!”,他义正严明地说:“没举汉旗,说什么都无法掩盖为一己之私的事实,成败不过一家一姓的荣华富贵。”

两兄弟明显不苟同,可是孝道为先的前提下,两人都是憋着不吭声。

“现在不同了,完全不同了。”赵林叹息了一声:“长江以北的晋人生存本就艰难,再让胡人渡过长江必然肆虐南方。我们也是为了保住南方数百万晋人……”

话说,破坏汉部统治区与不让胡人南下有什么关系?

“真的不一样了!”赵林肃声道:“刘使君举起汉旗,已经不是一家一姓之事,我们必须要参与进去!”

虽然说民族大义不普及,可是仍然有那么一些人知晓什么是民族大义。再来是情况也真的不同,石虎本来就容不得晋人,敢于亮出汉旗的青州各地更不会容忍,刘彦要是能顶住也就罢了,一旦顶不住石虎杀进青州必然是进行血性清洗。

赵林已经写完了信笺,卷起来之后放进一个金属盒子,交代道:“一定要亲手交到刘使君手中,若是有人阻止,就说事关汉部生死存亡。”(未完待续。)

第246章:千里呈名单(为无奈之失飘红而加更)

“我们……带着辎重数量不对呀?”

“有点偏少。”

从辽东通过海路登陆东牟郡,休整了三天被分配前往哪里,随后就是分配开拔。

杨苏发现事情比自己想的更为复杂一些,像他这一类的退役军官竟然没有被辞退,是作为预备役军官还是什么?反正就是类似的意思。他们被安排继续为军队服务,一般是作为基层管理者为后勤服务。

实际上很多军官残疾了,但他们的经验真的还在,无法率领袍泽继续冲锋陷阵,可是作为管理者依然合格。

突然间的大肆扩军,并不是说增加了士兵的数量就算完事,首要前提实际上是军官的数量要够。

一万士兵就需要两千名伍长、一千名什长、两百名队率、四十名屯长、二十名别部司马、十名军侯、两名校尉、一名俾将。

军队的阶层从来都是越往上越难培养,比如屯长以下仅仅是管理士兵,那么屯长以上不但要会管理士兵,一些必要的后勤知识和战场战术也要懂。

千万不要小看管理学科,现代一名合适的部门主管都那么难培养,那还是拥有足够知识的底蕴。在这个文盲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无数个九的年代里,什么都是依靠经验,培训什么的因为不识字很难办到。

想要有足够的经验,那代表得在一场又一场血战中生存下来,而想要在血战中生存下来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对于汉部而言,部队是进行扩编,但是许多军官根本就是强制晋升,那些被晋升的人在许多方面依然缺失。

战兵部队尚且是强制晋升,预示着只要是合适的人基本都被抽调进入战争部队,那么例如辅兵之类的部队呢?所以那一批身体残疾但有足够经验的人被重新启用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部队从东牟郡开拔,一路是走着新开辟出来的官道向西边前行。

新开辟的官道其实不能称呼为真正意义上的官道,宽度不够的同时地面也不平坦,就是一条又一条因为太多人走,给走出来的大道。

杨苏所在的辅兵大队与邻村的五百人整合为一个曲,他有幸成为这个曲的别部司马。因为分批开拔的关系,这支队伍就是杨苏作为主官,不但管一千名辅兵,还要管随军的一批马车。

对了,战兵是军侯作为一个曲的最高军官,辅兵却是降一级由别部司马作为一个曲的最高军官。

马车数量并不多,运载的是一些麻布、帛、绢和少量的丝绸,其中没有半点的粮秣。

事实上部队在开拔之前会领到一条装满炒米的布袋子。长型的布条袋是被斜着跨在腰间,里面有足够食用五天的炒米,但是被作为紧急时刻才动用,行军路上的官道每十里就会有一处驿站,部队的粮秣是由驿站进行提供。

辎重全部为各种布料,怎么看都不正常,哪怕是一个小兵都真切的知道一点,对于军队只有粮秣才是最重要,有足够的粮秣才是胜利的保证,一旦缺粮就等着军心涣散,来个不败而败。

首节 上一节 249/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