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482节

刘彦不是无条件相信冉闵,关键是有五万禁卫军作为提防中坚,汉国的正规军不会跟冉闵走,再来是后勤完全掌握在手中。他知道冉闵是一柄非常锋利的剑,能伤敌也能伤及,现阶段却是需要冉闵一直向北,想要进入草原也肯定会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或许可以挑动代国、匈奴诸部与赵国?”桑虞刚才没怎么说话,重新开口就着眼于胡人之间的矛盾:“匈奴诸部长久栖息的朔方一代,他们虽然名义上服从赵国,实际上却是自治。代国一直想要消灭或吞并匈奴诸部攻占朔方。现在石虎想要全面控制朔方成为后路,他们的矛盾很尖锐。”

匈奴现在已经全面弱势,内部的仇杀不断,外部有拓跋代国长期讨伐。另外是匈奴诸部也不全是匈奴人,刘渊建立伪汉吸纳了相当多的晋人,到了刘耀时期又吸纳诸多杂胡,等于是虽然还称呼匈奴,真实情况却是多族混居,才有内部的不断仇杀。

“右丞相所言极是。”纪昌首先肯定了桑虞的意见,后面话锋一转说道:“再有一个多月便会进入冬季,北线的战事规模会减少,是不是对伪朝廷再敲打一次?”

关于东晋小朝廷近期又开始蹦跶对汉国这边不会是什么秘密,汉国接纳了相当多从长江以南迁移而来的人,那些人虽然是离开了长江以南却依然会有自己的关系网,对褚裒在上蹿下跳可以说一清二楚。

“北线的战事会长久化,此等关头容不得南线不稳。”纪昌已经不是建议的口吻,是一种极度的需要,说:“鉴于巴蜀那边的挑衅也该给予强有力的回击,臣的意见是调桓温南下,组织征讨兵团讨伐巴蜀。”

刘彦暂时陷入沉默,汉国境内胡汉的矛盾由于处理得当已经没有什么危机,北线绝对是该保持稳健的推进,南线稳不稳还真的成为关键。

西汉孝武皇帝是全面解决南边的麻烦才专注针对北线,一旦与石碣赵国、慕容燕国的战争陷入长久化,不管是东晋小朝廷还是李氏成汉真的成了需要优先消灭的对象。

需要先解决南方的理由很简单。北边的敌对国家后面是广袤无边的草原,不管是石碣还是慕容鲜卑,只要汉军无法一次性消灭,他们还能够退往草原深处。南边的东晋小朝廷后方是大海,李氏成汉的背后是大山密布和沼泽遍处,他们一旦正面战场扛不住根本就没地方可以退。

“我们……”桑虞见刘彦在沉思,迟疑了一下才说:“战争持久化,后续必然是一边作战,一边需要建设国家。这样一来只能是优先解决南边的麻烦。”

第456章:先南后北

汉国有登记造册的人口数量是五百万出头,那是包含青州、徐州、兖州局部、豫州局部、辽东郡局部、冀州局部的数字,没有将近期占领的地盘人口算进去。

五百万是将晋人以及归化的胡人算进去,归化胡人有将近四十万,余下则是汉家苗裔,这个数字没有将奴隶算进去,算上奴隶汉国的总人口该是接近七百六十万。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国不会只针对青州和徐州着重发展,势必要对全面占领了的兖州进行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来恢复中原的元气。

若是将那些没有统计的地方算进去,汉国该是能够再增加两三百万的人口,堪堪是接近千万的数量,对于一个建立仅是六年的国家来讲,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说非常之迅速。

光是拥有人口而没有建设无法得到国力的增涨,那么恢复各地的农业就是首要。

农业牵扯到的事项非常多,去荒成田只是第一步,灌溉系统的重新梳理才是重中之重,要不种子种下去而没有水源庄稼也活不成。这样一来的话,重新对一些灌溉水系进行修复就成了先期的必做之事。

恢复农业只是一方面,农耕是出产,有了物品还得互通有无,使各种产出得到流通,也是为国家贡献税收。

“青州各地没有遭受胡人暴动的太大影响,只是近期在乡劳动的皆是老弱和妇孺,复苏的速度呈现急速下降趋势。”桑虞管的是内部的生产规划和监控,对一些数据了如指掌,他说:“我们本来计划只是大举用兵一年,臣的意见是压下国内胡人暴起之后,使劳动力回归家乡。”

汉元朔二年的时候,汉国进行了三次大征兵,第一次征募二十万,第二次征募三十万,第三次征募了十五万。三次的征兵抽掉了民间大量的青壮,征募的还是那一批最先纳入汉国治下的人,对民间的生产体系确实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汉国的版图一再增加,实际上不止是有青州和徐州这两个完整的州,兖州也是得到全面光复。

在豫州方面,有部分的疆土是被东晋小朝廷所控制,不过汉国却掌握了十分之八。

冀州因为是一直在拉锯的关系,以河间郡和渤海郡为界,北边是胡人掌控,南边则为汉国所有。

新一年攻下的疆土没有计算什么人口,更是别想从中得到什么产出,相反是会一再耗费国力进去。

目前汉军的总数量非常庞大,元朔二年新征的六十五万新军,之前原有的十四万野战兵团,仆从军以及奴隶军的接近四十万,再加上近期收纳和整编的三十余万,总兵力差不多是一百五十万。

“国内逐渐稳固,释放兵力回归乡野本是在计划之中。”纪昌是左丞相,汉国没有任命太尉,更没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左丞相被分管了军务,他也就有权对军方的事务进行发言:“北伐兵团的本部是十四万,又有当地收编的青壮,这一边的兵力数量不受限制。元朔二年新征的六十五万,臣的意见是保留十万作为地方郡县兵,其余归乡。仆从军以及奴隶军撤销编制,不再接纳非我族类。”

纪昌没有提到原有的野战兵团,早先的野战兵团是在征战过程中不断损员,到元朔三年的时候仅是剩下八万的建制。

汉国一直没有边军这个体系,那是汉国的国境线还没有稳定下来,再则是现在为汉国的开拓时期,不是划线固防的节点,边军的存在属于没有必要,必须要有的是野战兵团。

后面纪昌就提到了野战兵团,他说:“除开北伐兵团之外,将野战兵团的数量维持在二十五万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汉军的野战兵团就真的是主战兵团,一再改制之下已经确认一点,伍、什、队、屯、曲的建制不变,该是有多少战兵就是多少,到了五千人为一部的时候,步军一部是四千二百战兵,八百为辅兵,那么就不再是每一名战兵都有一名随身辅兵,变成了拥有专门的辎重兵和服务兵种。骑军因为比较特殊的关系,一部五千骑兵的同时,除开轻骑之外的其余骑兵兵种相应辅助骑手依然保留。

按照二十五万野战兵团的数字。步军占到的数量该是有十五万,要是再算上附属建制,其实步军就是拥有接近三万的非直接参战兵员。骑军的数量则有十万,七万为轻骑,两万突骑兵,一万甲骑具装,那么骑军拥有的辅助骑手有七万之多。总体算起来拥有人员的总数量还是有三十二万之多。

汉军的军制将对民伕的依赖完全消除,那么汉国的徭役政策就不再存在“更卒”那么一说。

所谓的更卒,就是徭役中的一个一年需要服役三个月的民兵。更卒与正卒是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兵力来源。

西汉因为与匈奴进行了一百三十余年的战争,全国适龄男子几乎全部拥有当兵的经历,然而西汉的脱产士兵的数量,也就是正卒的数量最多的时候也就不到五万的样子。

东汉对外战争是采取边军为主力,征调良家子补充和扩编军队数量,那么边军其实也是以服徭役的更卒为主,导致东汉的正卒只有八校,分为南军和北军。一校从一千人到三千人不等,还雇佣了相当数量的南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

刘彦领导下的汉国没有了更卒,那是在为军队的近一步改制做基础,比如野战兵团的士卒被选锋之后进入某个建制,登记造册的时候会获得多少数量的田地,田地就是给予士兵的军饷,那么就有了府兵制的影子。

战兵除开在加入军队后可以获得田地,他们立功之后还会成为二十等爵的利益既得者。二十等爵的每一级都会有相应的赏赐,注定了军方在国家向外开拓时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使军队对外征战保持热情,说白了就是刘彦在打造一直向外扩张的基础。

从文官的角度出发,他们并不希望利益被军方占去大头,不过现在还没有纯粹的文官,讲求的是下马能为官上马可为将,文官和武将的是有分歧,但是双方的矛盾并不尖锐。

“北伐的事情交给北伐兵团。”刘彦现在重视的方向已经逐渐转到南边,他问:“关于南征事宜,众卿可以各抒己见。”

随着石虎主力一再避战,北线的战事长久化已经可以确认,冉闵杀入了广平郡,下一步就是对河南地动手,接下来面对的不会只是石碣赵军这一批胡人,一旦石碣赵国真的将幽州转交给慕容燕国,后面吕泰兵团会被抽调南下,北伐兵团对上的就是石碣为首的石碣赵军和慕容鲜卑为首的慕容燕军。

吕泰兵团南下是必然的事情,他这一支部队属于野战兵团建制,对南边动手是野战兵团的事,那么怎么能够让吕泰兵团缺席。

“要南征之前必要先造势。”纪昌是眯着眼睛,说道:“王上讲求民族大义,使中原遗民无不以箪食壶浆方式迎接我军。南方三四百万人,有百万众是在永嘉之乱后南逃,大汉痛击胡虏使他们心有戚戚焉……”

要是按照史料的记载,东吴末期的人口数量是有二百五十万人左右,这个数据没有将诸越和诸蛮算进去。东吴时期到“衣冠南渡”之前,有发生过多次的战乱,不过波及的范围并不广,保守估计人口该是增涨到三百万左右。西晋崩溃有了东晋小朝廷,由中原逃到长江以南的人粗略估计有百万人,那么东晋小朝廷治下拥有的人口笼统来讲差不多就是四百万。

“心有戚戚焉?”桑虞并不是要反驳纪昌,他嬉笑着说:“该是羞愧多过于欣喜。”

纪昌只是看一眼桑虞并不搭话,向着刘彦继续说:“可以争取到一定的民心为大汉所用。”

刘彦倒是比较倾向于桑虞所说的话,南逃的北方世家与长江以南本土的世家一直都在竞争,是以南方本土世家被南逃的北方世家压制形成定居。南逃的北方世家对新生汉国不断战胜胡人不会感到欣喜,甚至可能生出一种愤懑的情绪,那么从近期东晋小朝廷再次上蹿下跳判断出来结果。

东晋小朝廷有立志北伐的人,更多是被胡人打怕了的懦夫。立志北伐也是真的付之行动的那批人,现在是死的死,没死的大多归于刘彦,更多是陷入难以挣脱的内讧泥潭。

“庾翼北上了。”吕议说话的时候先是看了纪昌一眼,后面低下头:“庾翼是带着家族中的第三代北上,暂时落脚在琅琊石刻那边。”

庾翼的北上很轰动,一开始还只是庾翼带着孙子辈,少不得是必要的家族护卫之类。他们在抵达长江边上之前,汇集了不少家族。准备随庾翼北上的家族之中,不乏有一些一线和二线的世家,与庾氏一族不同的是这些世家北上的不完全是年轻一辈,甚至是有当代家主。

“除庾公外,不过是一帮墙头草。”桑虞像是有些不屑地说:“眼见大汉即将大部光复中原,不乏有携带地契要返土归乡的家伙。”

首节 上一节 482/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