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574节

考虑到未来中原和南方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干旱,粮食的产出肯定又要减少,那么对粮食的需求更是暴增,刘彦火急火燎地派遣军队入侵西南半岛,就是有备无患的心理。

【春季不适合作战,是不是要如袁军侯所言,开始向林邑和扶南散播消息,吸引他们过来交易粮食?】伏伟感到非常头疼,好好的来劫掠变成贸易往来,想想下面的蛋蛋也开始疼:【要真的演变成这样,估计会被同僚笑话死的吧?】

接下来,伏伟没有干别的,派出战船巡视沿海的同时,寻找靠谱的山川舆图不断研究……

第535章:堪忧的征途

使用正常的贸易手段从林邑国和扶南国交易粮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之前东晋小朝廷无有缺粮之虞,正是能够从南亚获取廉价的粮食,粮食贸易最兴盛的时候每年的交易额超过百万石。

不止是东晋小朝廷有从林邑国或是扶南国贸易粮食的历史,更早期的时候孙吴就知道西南半岛不缺粮食,孙吴每年也是会从林邑国或是扶南国购买大批的稻米。

要清楚的知道一点,东汉末年时分,交州刺史是所有诸侯当中最富有的一个,可惜的是士燮所待的西南和中原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再来是没有多少适用于海航的船只,问题是哪怕这样都还能运输不少粮食交好当时的荆州和扬州。

交趾这片地方盛产粮食是在西汉就被发现的事实,西汉当时一直向西南半岛扩张,为的就是在清缴岭南三郡的时候获取足够军粮。西汉的军队在西南半岛的扩张遭遇到的只是自然环境的限制,除开气候之外还有那条连绵千余里被称呼为长山的山脉。

西南半岛不缺粮食的事实不知道是为什么被中原王朝忽视。这种忽视是到了什么地步呢?到了明初时期,胡惟庸用占城的稻杆蒙朱元璋说是天赐祥瑞。到了野猪皮的“我大清”康熙年间,还有官员拿南洋的稻杆来谎称祥瑞。会发生这种事情非常操蛋,只因为南洋的稻杆要比华夏大地更粗更大,偏偏那些皇帝都忽视了稻穗结果的多寡,只去看稻杆了。

身为汉国的将校,伏伟却是将和平方式的贸易想都不想直接无视。

现如今的汉国军事力量无比强盛,面对不服直接就是开干,对上凶悍的胡虏都没有怂,跟着西南的那些土著怎么可能会怂。

“孙吴与伪朝,疆土被蛮夷侵占,竟然能忍下来?”伏伟表示不能忍:“大汉不是孙吴,更不是伪朝,断然没有委曲求全的道理!”

袁芳长久没有回去主大陆,仅仅是知道一些只言片语的信息。他所知道的是,汉国现如今还在多线作战,北方与石羯赵国和慕容燕国已经打了六年,南方清剿各地的战事也没有停止,似乎关中也在进行开战?

孙吴会怂,是他们面对强盛的曹魏军事压力,很难在西南半岛大举用兵,国内的青壮大部分常年当兵,缺失劳动力又想获取西南半岛的廉价粮食,无视掉林邑国是叛臣自立,也选择性忘记扶南国长久不朝贡的事实。

东晋小朝廷的境遇与孙吴差不多,北面有强大威胁,国内世家当道。两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东晋小朝廷将中原说丢就丢了,西南半岛些许疆土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够享乐,咱就窝着不想去光复什么失地。所以了,不管是西晋还是东晋,当之无愧就是华夏历史上最大的污点,不止是首创胡人统治中原的历史,还有国家艰难时刻的享乐气氛和不思进取。

“本将决议……”伏伟瞅了瞅外面的雨势,捏了捏下巴,说道:“以海上舰队优势,首先对沿海展开攻略。”

武定肯定道:“蛮夷沿海村落不少,几个重要城池亦是靠近通海河流。”

现在的华夏南方,水系交错纵横,导致的是水线交通比陆路交通方便。

西南半岛比华夏南方的水系更多,内陆连接海洋的河流就更多。因为西南半岛植物茂密的关系,大船自然是难以深入内陆,可是小舟并没有太大的限制。

“若是如此,应当进行一些必需的准备。”袁芳是降将出身,觉得不妥也不敢多言,但一些话不得不讲:“此地常年多雨季,时常处于湿润气候,铁器极易生锈,皮革遇水也会膨胀腐烂或是发霉。再则是,密林多蚊虫和毒物。”

说起来可能有点搞笑,但在西南半岛使用青铜还真的比铁制品合适,有鉴于此东晋小朝廷在交趾的驻军常年特地准备了一批青铜兵器,能不选用铁甲和皮甲的时候也绝对不穿。

舰队已经开始在卸货,看忙碌的士卒少有身穿铁甲的身影,一眼看去也就是身穿夏季战袍。他们卸下的货物中,中草药占了绝大多数,除此就是大量的藤甲。

西南半岛的防具使用藤条制品最理想,查阅西南半岛历史的话,甭管是什么国家的军队,列装最多的就是藤甲,像是竹枪之类的也是列装主流。他们不使用铁甲并非单纯的列装不起,西南半岛虽说不是亚洲最大的铁矿出产地,可是并不缺乏铁矿,是像袁芳所讲的那样,没有良好保养手段的时候,铁制品生锈是一个大难题。

防止铁制品生锈有很多方法,简单一些的就是涂上足够的油脂,以现代的生产力油脂当然不会是问题,可是以现在的生产力……人吃的油都不够了,怎么可能用来大量保养铁制品。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冶铁手段,因为铁容易生锈被称呼为恶金,对于美金……也就是青铜不会生锈感到无比满意。当然了,以当时的冶炼技术,青铜冶炼是发展到了顶峰,作为新鲜物的铁则是存在太多的问题,例如作为兵器太脆太断折。结果秦军一统六国期间依然大部分使用青铜兵器,铁制兵器还得等冶炼技术发展成熟才成为主流。

袁芳后面发现南下舰队是有备而来,携带物质中除开一些治病的草药之外,像是一些薄荷、除虫菊、逐蝇梅、驱虫草还真运来不少。

许多植物天生就有驱除蚊虫的作用,像是很多贵家公子哥喜欢携带香囊,不是他们娘化掉,是香囊中有能驱除蚊虫的植物,以存放薰衣草以及茉莉花在香囊最为上档次。更奢侈一些的则是进行衣服熏香,不是腰间挎着一个香囊。

袁芳还发现一点,南下的军队准备了大量的藤甲,看款式却是有些眼熟?

“征剿巴蜀和南方地方豪强的缴获。”伏伟见袁芳惊讶多少是有些得意:“南方适合藤甲,不是吗?”

别以为藤甲的制作成本不高,要是精良的藤甲实际上价值上并不低于皮甲。制作藤甲需要挑选合适的藤条来编造,再来是需要一再地经过桐油煮炼,制作的时间周期并不算短,并且有十分怕火的明显缺点。

登陆部队进驻比景,三天之后雨势停止,天空却是依然显得灰蒙蒙。

“此地与朱崖洲相距五百余里,朱崖洲那边风和日丽,此处却是如此。”伏伟已经考虑到一点:“从朱崖洲到交趾仅是需要一天的航程。这边气候恶劣,看来日后屯兵应当选在朱崖洲。”

其实说一天并不正确,看得是什么风向,季风正确的时候会很快,要是风向不对使用人力船桨则要耗费更多时间。

不过,伏伟有一点说对了,交趾这边动不动就下雨不说,昆虫也远比朱崖洲那边要多,相比起来朱崖洲更适合作为屯兵地点。

“这里,这里、这里……”武定不断点着山川舆图的一些位置:“皆是可以让战船抵靠岸边的地点。”

山川舆图是晋军的军用地图基础上,汉军进驻之后再进行必要的核实勘探,目前的山川舆图被证实正确可靠。

“水源方面无忧,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不一定准确。”武定苦笑说:“这边的植物生长速度非常快,哪怕是开辟出道路很快也会重新长满植物。”

伏伟在不断点头。他没有丛林作战经验,连带南下西南半岛的汉军其实也没有,还需要交趾这边的驻军协助,也就看向了袁芳。

袁芳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连忙保证:“职定会尽心辅佐。”

原先东晋小朝廷在交趾的驻军并不多,尤其是汉军南下之后,小朝廷更是将兵力都调到扬州,大陆本土的军队都被大部分抽调,像是交趾这种看着无关紧要的地方更不需要留下多少兵力。

汉军进军交趾后,当地的千余进军很是干净利索地投降。这一次袁芳会带至少八百人随同伏伟出征。

灰蒙蒙的天气之下,准备妥当的舰队拔锚出发,他们出了比景湾是直接向西面而去,刚刚出发没有多久天空又开始漂下细雨。

“春季的时候,风向适合西下,到了夏季风向会呈现多变。”袁芳还是第一次踏上汉军的战船,他对这种有异于华夏楼船体系的战船非常陌生,多次巡视观察下来必须承认这才是海上用船:“我军的战船全是四桅,风向有利的时候一天可以在任何地点登陆。”

系统出产的战船比较倾向于欧罗巴体系,要是辨别年限该是公元一千年左右的产物。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华夏文明的船只,欧罗巴的船只体系比较适合于海航。

汉军舰队与东晋小朝廷交战的时候,内河作战并不能发挥出系统战舰的优势,另外汉军也没有合格的舰队指挥,汉国完全是依靠数量堆死了晋军水师。

东晋小朝廷已经灭亡,汉国接收了小朝廷的水师,是连船只和水军将士一块打包接收。

实际上汉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消灭南方的抵抗势力,导致那些晋军降兵的整编进程并不快速。刘彦决定派出舰队到西南半岛劫掠……呃,开疆拓土之后,事急从权地有选择先吸纳一些善于水战的降将。

王龛现在就是伏伟的副将,他在汉军的军职是偏将级别,专门负责的就是南下舰队的协调。所以伏伟虽然是指挥官,但实际上对舰队编组什么的并不熟悉,真正干活的人是王龛。

除了王龛之外,早先在“三郡之战”中投降的李迈也被转调海军。

李迈将会是第二批次的南下指挥官,事情没有变动的话,第二批南下的会是被整编的原晋军水师将士。

首节 上一节 574/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