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588节

君臣三人暂时将话题扯开,想要深谈自然是要等待庾翼到来之后。

庾翼下朝也没什么耽搁直接回家,他目前最在意的是在南方的入侵,由庾氏主导的队伍已经正式杀入林邑国境之内,进展和收获上面颇丰。

在西南半岛入侵的武装已经划分,军方依然是将重心放在对粮食的掠夺上面,各家族却是什么都抢。家族武装不同于军方的是,一边劫掠和占领土地,另一边发了疯似得探勘资源,每发现什么资源立刻上报。

各家族上报其实也是迫于无奈,藏着掖着要是被别人上报,那官方的记录里只会是属于上报所属家族。而官府记载属于谁,谁就有多少年限的所有权。

林邑国对于被大举入侵是一种懵逼的状态,他们前一刻还以为东晋小朝廷完蛋了,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攻夺无力顾忌的东晋小朝廷疆土。然后是林邑的入侵还没有开始准备,下一刻汉军到来开始入侵。

“林邑国王已经派出使臣,一路走内陆,另一路走沿海,已经在来襄国的路上。”庾条是庾翼的兄长,但他的名气比起诸多兄弟很是不如。他略略皱眉地说:“若是林邑使臣来称臣朝贡,西南局面可会出现变化?”

庾翼立刻就笑了,说道:“西南局面为王上钦定。”

好像刘彦也从没有掩饰自己的民族态度,一开始就摆明汉民族至上,虽说这种至上不是完全排斥异族,可由汉人主导融合是不变的。他对胡人或许还感到重视,对蛮与夷则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态度,很不幸的是不管林邑还是扶南都属于“蛮”的一部分。

“也是……”庾条还不太适应汉国的国情,感概道:“大汉虽有藩属,却不重视。”

想当初的东晋小朝廷,因为得位不正外加国家堪忧,对任何一个藩属国都恨不得当祖宗来对待,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庾条对比汉国之后才会有那样的感慨。

两兄弟谈事情谈到一半,家老急匆匆来汇报,说是秘书郎荀羡前来。

庾翼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见了荀羡也仅是得知君王召唤,他当然是答应召唤,却不是与荀羡一块前往。

“没有听说发生什么大事,王上怎么会派人召唤?”庾条想到了什么似得,说:“莫不是北伐战局有变,或是南方……”

庾翼不知道的前提下无法回答,想的却与庾条差不多,不敢耽搁赶紧更衣。

等待庾翼入宫之后,见到刘彦、纪昌、桑虞三人皆在,没有看到军方武将。没有武将那就不是北伐出现变局,他那一颗提起来的心稍微放下,却又想到是不是南方有变又重新提了起来。

对于西南半岛被划为各家族攻掠区域朝中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只能说是反对意见很少,但官场从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前一刻尽占上风,下一刻满盘皆输,类似的例子简直多不胜数。

庾翼到来之后没有贸贸然开口,稍微听了一小会总算是回过味来,不是北方战线和南方半岛的事,但事情却比前两样要严重千万倍。

“针对律法相关进行改革?”庾翼其实是理解为一种变法,还是能够影响千秋万代的变法,既是愕然也是愣神,反应过来之后用着万分诡异的目光看向桑虞:“体制事关国家,御使大夫此次变法因何而起?”

如果说包括刘彦在内那一批崛起于微末的人算是锐进派,还是那种根本不管什么旧例和惯例的激进派,汉国其实并不缺乏一些保守派。

激进派和保守派不一定有对错,只是对待事物态度上的不同,庾翼直接问桑虞想要变法的原因,桑虞总不能说是围了挽回君王信任吧?

第547章:法制的一大步

事关国家无小事,何况是关乎到变法,庾翼只是听了个开头,脑子就被炸得有些发木。

改良律法是一回事,还不是一件小事,来针对律法相关的部门进行改革则就是天大的事情,庾翼很怀疑自己这个廷尉是不是摆设,怎么事先没有听过一点点的风声,是等待君王得知之后才被请到场。

君王先知道了,然后才是直接的相关官员知道,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合乎常理和官场的规则,要是敏感一些就该往是不是君王要闹什么幺蛾子的方向想。

庾翼现在就想知道一件事情,近期国家发生了什么事,大到需要对律法机关全面改革的地步。

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件变法是简简单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够和变法扯上关系,历来都是要杀个血流成河,连带主导变法的那人也不会获得什么好下场。

汉国新创不久,没有固化的利益阶层,桑虞想要针对律法机关进行变法也有足够的底气,他现在多少算是律法机关的领导者之一,御史府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压得下,可能会出现抵制的也就是廷尉署。

廷尉署的主官是庾翼,在汉国现有的几个派别中,南方派势力不大影响力也不足,庾翼空降到廷尉这个重要岗位本身就惹来一大群人的不满,桑虞并不觉得庾翼会给自己的这次动作带来多大的危险。

桑虞先找刘彦,试探下来的结果已经非常明显,刘彦不但没有反对意见还明确表达出了赞成,可以说是事情已经十八九稳。

对于桑虞来讲,庾翼哪怕是会造成一些小麻烦问题也不会太大,再来是对律法机关动手没有牵动到多少人的利益,接下来只要给予廷尉署一些好处,那么这一件事情肯定是成了。

御史府要演变成为法院集合体,掌控唯一的量刑权和宣判权,得到的和失去的有些不太好说,总体意义上来讲对御史府却是一件天大的权柄。

“人无近忧,却有远虑,国亦如此。”桑虞无法回答庾翼的提问,只能是来个迂回策略:“不能在事情真正发生之后才追悔莫及地亡羊补牢,应当在事情发生之前完善,廷尉觉得是否在理?”

庾翼反驳不了桑虞那种“戴大帽子”的言论,只能是僵硬着脸色。

“廷尉署专诸执法,掌搜索、缉拿、关押之权。”桑虞顾不得庾翼脸色奇差:“执法权尽归廷尉署,执法之前却需御史府开出公文。再设一部门专注监督之权。如此一来形成一个循环,必定行使法律清明。”

廷尉署本身就有监督权、执法权、审判权,只不过非大案要害又得到君王指派的前提下,廷尉署的相关人员是无法下到地方。

桑虞的提议中,廷尉署未来不止再是都城的一个执法机关,应当在各州、郡、县、乡都有下属办公机关,庾翼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

说白了,廷尉署过去是一个很吓人的部门,还是皇帝手中的利刃,“政治任务”的前提下几乎是逮谁谁死。

廷尉署的名声很大,但基本上就是坏名声,只差直接挂上“皇帝专用鹰犬”的招牌,要是真的能够将权利延伸到州、郡、县、乡,虽然失去了监督权和审判权,但在庾翼看来好处多过于坏处,差别就只在于君王是否真的愿意将这一“政治利器”放手。

刘彦见庾翼用狐疑的目光看过来只是回以微笑。

统治者手中当然是要有利器,尤其是用来震慑百官的利器,廷尉署过去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但是廷尉署的出现,不恰恰就是统治者为了震慑和需要对付百官才出现吗?没有了廷尉署,作为统治者再设立一个相同功用的部门就是了。

一个微笑让庾翼开始感慨了,刘彦是一个好君王,不止是体现在开疆拓土上面,还有对待臣子的温和,竟然连廷尉署说放手就放手了。

桑虞更加开心,他先前最怕的就是君王反对,毕竟廷尉署对君王真的无法重要。

身为君王的刘彦一点都不在意廷尉署从“鹰犬”转为“公器”,改革……或者说变法的最大障碍已经消失,要从君臣权力对决上来看,该属于是一场属于臣的胜利。

纪昌多次欲言又止,站在君王头号忠犬的角度来讲,对国家有利的不一定是对君王有利,而对君王有害的就该给予制止。

身为丞相的纪昌有权反对内政事务,其中就包括桑虞提议的改革,仅是在一些军事动向上无法插手。他没有开口反对,是被刘彦多次以眼神阻止。

现在,君王、御使大夫、廷尉已经对改革初步达成一致,丞相有心反对却没有阻止,等于是一件事关国家的大事由上而下就那么“静悄悄”地被决定了下来。

桑虞满心愉悦,大事已经敲定,接下来无非就是一些细节上的事情,有件事却还需要确定:“宣判与执法已经有了,还请王上确认监督相关。”

刘彦几乎没有经过太多余的思考,两个名字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那就是锦衣卫和六扇门,可是后面的事情还有待思量。

看桑虞的改革思路,不管什么部门都是直接连官带民一块纳入执法权,按照以往的惯例倒是没有什么错,毕竟一直以来官和民不区分执法,仅是在军方那边还有自己针对军方人员的执法权力。

刘彦认为既然要做,不管是改革还是变法,那就干脆一步到位,想了想就说:“监督事宜便新创大理寺,另外寡人还有所思考,将民与官的监督和执法形成两个体系。”

首节 上一节 588/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