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685节

说到医学家,葛洪这位有活神仙名声的人就在现场,他是与豫州的一些文人站在一起,听交谈声是在聊豫州水渠建设的事情。

葛洪是葛玄的侄孙,并没有在东晋小朝廷出仕,却是被封了个关内侯的爵位。不过后来发生“衣冠南渡”事件,西晋的很多爵位和官职到了东晋没啥用处,他又是一个志不在官场的人,跑罗浮山专心炼丹去了。

“先生。”荀羡的出现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他却是无视那些各种殷切的目光,走到葛洪身前行了一个礼,说道:“王上有请先生。”

到这个时候,众人才知道刘彦早就来到东林园,有些定力不够的人不但口出无意义的呼声还四处张望,更多的人则是为那些嗑了五石散被驱除的人默哀。

葛洪现在已经是六十四岁的高龄,看着却依然满脸红光,精神状态也是非常不错。他不像大多数人是身穿士子衣袍,是穿着一身淡青色的长袍,优雅地对荀羡一个回礼,微笑跟在荀羡身后迈步。

汉国没有国教,可刘彦重视道家不是什么秘密。葛洪实际上也是一名道士,自号抱朴子的同时还有小仙翁的称呼,谁被刘彦请过去谈话都能有各种解读,葛洪受邀却不会有太多的政治影响。因为葛洪不但是道士,还是很出名的医学家。

实际上刘彦已经是身在宫殿的后殿,葛洪来时,他是站起来迎上去。

“老先生的《抱朴子》我有读过。”刘彦没有自称寡人,看得出来对葛洪是真的有敬意:“炼丹之学或许缥缈,医学济世与其中哲学于国有大用。”

葛洪之所以自号抱朴子,就是因为那一部《抱朴子》。《抱朴子》分别内外之篇,共有八卷,内篇二十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五十篇论述时政得失。

刘彦对那些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也就是看看,其中不少是能够作为修身养性,有些也能用来锻炼强身健体,符篆一类虽然无法证实却也是华夏文明的文化之一。他比较重视的是那五十篇论述时政的文章,是葛洪对西晋和东晋初期一些时政的得失点评。

葛洪见刘彦没有自称寡人也就行的是稽首礼。按照他的理解,刘彦大概是开始对长生不死有兴趣,作为炼丹师本该打蛇随棍上,但他却是说道:“炼丹只是小老儿闲暇情趣,至今不见有吃了丹药白日飞升之辈,亦未闻有长生不死之人。”

那些在场的众大臣原本是绷着脸,听葛洪那么讲立刻放松下来,脸上都泛起了笑容,看葛洪是怎么看怎么顺眼。

汉国正在干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大事,只要将慕容燕国灭掉,中原四周就再无威胁,无论怎么看都是国家兴盛之时。

曾经的始皇帝完成横扫八荒六合的伟业,又北击匈奴和征战南疆,帝国本来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可他却是迷上了长生不死,仅是为了求药就浪费不少国力,也因为不断吃丹药把身体整垮。要是他能再活上个十年,秦帝国能不能千秋万代是不知道,但绝不至于二代而亡。

“不见白日飞升之辈,未闻长生不到之人。老先生是大妙人。”刘彦一阵‘哈哈’大笑,看上去非常开心,伸手握着葛洪,引步向前,一边说:“大汉需要更多的人口,老先生擅长医理,可有教寡人之处?”

刘彦身上自己发生了穿越的事情,随身还带着一个“系统”,对于该敬畏的未知事物自然是敬畏,却没有想过长生不死。他比较紧迫的是,随着生育奖励政策实施,各州郡的医疗现状必须得到改善,要不然鼓励生育极可能变成杀人之策。

“胡虏肆虐多年,中原汉人十不存三,王上迁徙南方人口北调合情合理。”葛洪是医学大家,却不敢大包大揽:“医分多种,小老儿不转诸妇人之术,或有建言,却需志同道合之辈群策群力。”

刘彦立刻就感概了,南方还是有道德大家和明白人。

第628章:最大的从龙之功哟!

关于白日飞升其实还是有些例子,最出名的莫过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根据记载他就是得道成仙,还留了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

刘安就是那个想要研究仙丹最后搞出豆腐的西汉诸侯王,他的父亲惨死在西汉孝文帝手中,长期就对孝文帝一脉有着深切的恨意,一直以来也和当朝的皇帝过不去,终其一生几乎就是一部与小猪(刘彻)抗争的故事会。

在很多“阴谋家”的解读中,刘安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实就是被小猪来了个鸡犬不留,但是皇帝灭掉诸侯王的血裔并不太好,也就宣传刘安求仁得仁的成仙了。

另外一些白日飞升的故事是集中发生在东汉时期,比如黄巾之乱前的左慈、南华、于吉等等那些人,相传这些人中就有多个是飞升了,其中以于吉兵解成仙最为出名。

兵解成仙是什么?其实就是用兵刃自杀了,死后身体没有流出鲜血,死态安享且充满神仙风骨。其人有没有成仙没人知道,是活人给死人按上的名头。

葛洪作为一个熟读经书的道士肯定知道那些白日飞升的例子,可他拿不出什么证据,最出名的刘安很明显就是被刘彻清算死全家,肯定不敢拿出来说,至于东汉的那些仙人更多是乡野故事,自然也不能作为凭证。

事实上哪怕是葛洪能够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白日飞升真的存在,他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去和刘彦讲那些。

刘彦现如今才是中年,正是作为一名君王最有开拓精神的时候,对一些神神道道的东西肯定不会那么着迷。

白日飞升还有一些不是可以说道的例子,长生不死则就真的是口说无凭的事。道士当然坚信有白日飞升和长生不死,他们修道就是为了这个。

葛洪想的事情更多,中原刚刚从胡虏肆虐中挣脱出来,华夏苗裔已经历经过诸多的悲惨,但凡是心有民族之人,绝不想类似的事情再重演一次,鼓励君王多多压制异族都还不够,又有哪个有志之士会蛊惑君王去搞那些没有影子的事。

刘彦问医术,葛洪就谈医术。

在这么个年代里面,医和道其实并不分家,医生不一定是道士,而成名的道士必然会懂得医术。

上古先秦时期的扁鹊指的并不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上古先秦西秦的一个医疗组织,每一代的魁首都叫扁鹊。那个时候的医术更偏向于巫术,也就有了巫医这么一个称呼。

巫在远古时期就是一些研究花花草草用于医疗的人,社会地位非常高,且有引领族群向前大踏步前进的使命。尝百草的那位神农相传就是巫,不过他不但研究可用药的事物,还为人类文明研究出许多种可以耕种的植物类粮食。

医生开始向“道”的那一方向演变是发生在西汉,当时的社会十分迷信,尤其相信诅咒杀人的方法,也就让西汉经常因为一些“咒杀”引起大动静,比较出名的就是“金屋藏娇”的那位阿娇,还有刘彻那个被废的太子刘据。

到东汉之后,非常出名的华佗就带着道士的色彩,另外一位著作《伤寒论》的张仲景辞官之后也成了一名道士。

葛洪和刘彦讲医术的时候牵扯到道1教的很多著名人物,用心自然还是想要刘彦重视道1教。他说要邀请过来群策群力的那些人,大多就是有道1教背景的人,少部分则是很有名的玄言家。

宣言家是什么家?就是熟知玄理又爱好老庄的一些非道1教人士,比如孙绰就是其中的一名玄言诗人。

刘彦是搞不懂研究医疗怎么需要诗人,恰恰就是因为不懂也没有装懂,后面干脆让人请孙绰过来。

与孙绰一块出现的人是桓温,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不过能看得出孙绰对桓温很是忌惮。

“兴公确实研读老庄著作,王上能够用得上。”桓温是在宁州那边知道刘彦来了建康,一路上舟马劳顿赶了过来。他也读过老庄的著作,尤其是对《逍遥游》最为喜爱,可庄子并不止有一部《逍遥游》,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品,甚至是有着道教至高宝典的《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与庄子的共同作品)

孙绰原先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被请到后殿,一听是要与葛洪一块研究医学,有些失望的同时也感到振奋。

是个人也清楚现在的医疗并不发达,生病了看医生是达官贵人才看得起,普通百姓生病了只能硬生生地熬过去。

汉国已经颁布鼓励生育的国策,而民间因为怀孕生产的意外并不少,相关的医疗配套不重视的话,生育政策很可能会成为一条杀人国策。

实际上刘彦对相关的生育政策可谓是印象深刻,因为生育政策产生的代价没有任何一国比天朝更有发言权,不管是当初的多生多产,还是因为要减少人口的有计1划1生1育,要真的进行死亡数据统计的话……绝对触目惊心。

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绝对不是一蹶而就,但是什么都不干则就永远不可能达成最终目标,刘彦的小目标是至少培训足够多的稳婆,相关的妇科医理也进行系统规划,然而就是这个还充满了无数的障碍。

刘彦不管是召见葛洪还是孙绰,都是在表现出一种应有的态度,是给世人来看,没可能只因为召见几个人就事情办成。

葛洪和孙绰在随后离去,他们已经知道了刘彦的态度,很清楚接下来自己要干的是什么事,并将这件事情视为一种难得的契机。

作为道士的葛洪,他看到的契机是道1教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沙门在建康大搞什么水陆法会之际,君王无视沙门而表现出来的重视道1教,使他更为高兴。

孙绰看到的契机则是南方士子参与国政的机会,鼓励生育是大国策,南方士子要是一时间无法做官,那就参与到鼓励生育的政策中来,改善君王对他们看法,有建功的人按照汉国的赏罚公正也必然得到回报。

“王上,他们还是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桓温来建康之前已经进行通报并被允许,再来是身为征南将军有权在长江以南各州郡活动,不算是擅离职守。他笑吟吟地说:“但凡敢于表现不服之人将被剿灭。”

首节 上一节 685/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