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766节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一众将校听上去是觉得很“高、大、上”,一个群体一辈子就专门学那些,只要不是笨的像猪必然是有所成。

现如今的诸夏文明还没有“士、农、工、商”这个体系,他们听了袁乔的讲述,不少人觉得阿三的这种制度非常先进。

哪怕是桓温,他也是在了解阿三的种姓制度后得出很多的结论,比如种姓制度下的阿三,国家必定是非常平稳,认为要是每个阶层都能担负起本阶层的责任,国家不想强大都难。

其实不开玩笑的讲,要是阿三的种姓制度没有发展“歪”了,每一个阶层都致力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统领国家走向的统治者雄才伟略,阿三的种姓制度还真的是有相当的优越性(没反着说),就是制度很美好,执行制度的人却是不咋样。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制度由人建立也是由人执行,相同的一套制度在不同的人使用下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诸夏文明何尝没有类似阿三的种姓制度,后面出现的士、农、工、商就是那么回事,甚至是工匠和商人也被限定不能转业,数量最少权力最大的“士”掌控一切,却是给了数量最多的“农”有上进的空间,证明搞出这一套制度的人至少还有理性,知道应该画个饼给予“农”这个数量最多的阶层。

“要是阿三允许上进空间,几乎就是一套强国制度。”桓温一下就指出种姓制度的致命缺陷,他说:“现在倒是知道阿三为什么会国家稳定,除了种姓之外,就是宗1教。”

他们之所以谈这个,还不是已经在商讨登陆之后的细节,总得先将征讨对象给琢磨明白,可不能什么玩意都不知道就一头撞上去。

“职已经尝试策反……”袁乔停顿下来是一阵的苦笑:“几乎没有效果。”

至少到“我大清”的宫廷秘史之前,诸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对于使用计谋啥的一点都不陌生,相反是有着太多的手段。

袁乔负责收买策反笈多王朝的贵族,可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什么,真没什么效果。

“嗯?”桓温有点难以相信:“怎么会这样?”

袁乔要是知道原因就不会没什么效果了,他继续苦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汉国对被俘的笈多贵族策反,走的无非就是威逼利诱那一套,可执行的袁乔真没搞懂一个关键,阿三的贵族当然不是一个个都忠君爱国,是汉军没有真正地入侵笈多本土,按照阿三的思维没到他们本土的任何许诺都是假的。

想要让阿三给自己服务其实并没有多难,攻上他们的本土并实施占领,表现出绝对有能力干翻他们的实力,到了这一阶段不用主动去许诺什么好处,只要愿意继续执行种姓制度,一定程度地遵守阿三的习俗,再保留每个阶层本来的特权,就等着阿三争先恐后来愿意效劳就对了。

第699章:揭开波斯的另一层面纱

平蛮校尉部被向内陆开拓了十数里,再往前的时候却是被山脉挡住去路。

中南半岛原本就原始丛林密布,亦是多山地形,还是那种一座山连着一座的地形,哪怕是到现代都有相当多的区域没能被开发出来,以现如今的手段和人力来说就更难了。

过来的汉人没能向内开拓更深,他们只有在靠海的区域进行建设,如此一来海岸线也就有了文明的气息,连带属于港口的区域也是越变越大。

被汉人开垦出来的农场自然不会是太过靠近大海的地方,沿海区域先不谈风对农作物的影响,就是土质实际上也多半是盐渍化。而盐渍化的土壤压根就种不了庄稼。

对于平蛮校尉部来说,他们只能找被山挡住的平地,更多的是一些谷地,利用山体挡住海风,才能建设农场。

“争取尽快做到自给自足,甚至是为国内输送粮食。”桓温不止是要在军事征战上面有建树,他还要建立更多的功勋,占领并利用起来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功劳:“向内探索的动作不要停止。”

司宏壮只有点头应“诺!”的份,事实上他对建设平蛮校尉部比桓温还要热衷。毕竟他才是平蛮校尉,这里发展越好对他越有好处。

“将军。”司宏壮指了指前方的山区:“远方便是所谓的骠国。”

他们现在的位置是汉军向内开拓最深处的某个山头,而这个山头其实是被烧得一片漆黑,到处都能看到烧成木炭的木头,土地之上满满都是灰烬,由于是踩着灰烬上山,每个人身上自然是干净不到哪去。

汉人对于开垦有着自己的一套,比较原始的某过于纵火于山林,只要事先砍出一片隔离带是不怕火势蔓延开来。他们在开阔平蛮校尉部的时候就是这么干,不但是将山林正片烧掉增加土地的肥沃程度,事实上山林里的野兽、虫子等啥玩意的活物也是一并烧死。

中南半岛皆是原始丛林,充斥着各种野兽和毒物,哪怕是事先有做好准备,汉人砍伐隔离带的时候也没少折损人手,证实了人类每开拓一块处1女地都要流血的真言。

平蛮校尉部是建设在后世的缅甸仰光,总占地面积该是三十里方圆左右,他们的东北方向就是缅族人建立的骠国,只不过两者之间大约有着两百里左右的间隔地带。

汉军一直都在对内进行探索,目前掌握的资料是里面有一片大约十来里的山区,再往后却有一片平原,那片平原大约有四五十里方圆,可是溪水、河水等等的水系纵横起来显得非常复杂。

探索下来不止是对地形有了了解,还发现不少原始野人,他们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绝大多数人没有穿着任何遮羞物,仅有少数地位高的人会裹着兽皮、树叶之类的来遮羞,使用的是石器,很少能看到在利用火来烹饪食物,差不多是过着真正意义上茹毛饮血的生活。

事实上,汉人过来这边建设并建立平蛮校尉部,开拓期间没少发生因为纵火山林烧死野人的事,也有因为各种原因来窥探被杀死的野人。

桓温过来之后本着更了解这片区域减少损失的想法,曾经下令活捉野人,然而却是他想太多了,就是抓住野人也是语言不通问不出什么,就是想要让野人作为奴隶劳动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驯服,他们正在战时哪有那个功夫,只能是碰上一个野人就杀掉一个。

汉人探索原始丛林并不是没有代价,许多精锐斥候没死在战场之上,却是倒在了原始丛林的野兽之口,更多是被毒物毒死,死在沼泽和瘴雾的比上述两种要少。

所谓的毒物种类非常多,以各种虫子数量和种类最多,再来就是各种各样的蛇,与种类繁多的毒物相比起来,老虎、狮子、豹子、狼、鬣狗等动物压根就不算什么。

对了,南亚这边的鬣狗非常泛滥,它们经常是成群结队一块狩猎,盯上猎物之后还非常有耐心,通常却是喜欢从其它食肉动物那里夺食。

南亚这边有狮子,东亚却是没有这一物种,事实上到现代之后除了阿三的吉尔以外,亚洲其余区域的狮子也不知道是自行迁徙还是人为杀光,反正除了阿三的吉尔之外亚洲其余地方的狮子是已经消失。

桓温对于狮子这一种猛兽是到了平蛮校尉部才首次看到,他之前其实是知道狮子却从来都没有看过实物,就下令捕捉了十来头给运回本土献给刘彦看个新鲜。

狮子这一形象于中原是在西汉首次出现,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原。当时的汉帝国首都因为狮子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后,狮子这远道而来的物种开始走入天朝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

然而狮子真正开始流传民间却是因为佛1教,《灯下录》云:佛1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1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1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

另外,狮子成为守门神兽是从唐代开始,此前的“门神”基本都是人体的加工形象,到两宋才真正意义上有点身份地位都喜欢在家门口摆两座石狮子,只不过天朝依然是对道教延伸出来的“门神”比较流行,“门神”其实也分作很多类别,再来是“门神”也经过多次的人物替入。

在元朔八年(公元三四九年)的“门神”是神荼与郁垒的化身,他们是《山海经》记录中远古时代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再往后,五胡乱华时期诞生不出什么文艺土壤,等待隋唐“门神”文化才又得到发展,比如钟馗就是得到认可的“门神”之一,相反是秦琼和尉迟敬德更多是民间传说。

桓温会选择狮子来送,不是选中原也见不到的鬣狗,自然是因为狮子看起来雄壮威武,鬣狗看上去只能说没有什么美观可言,他还不知道那么一送造成的后果,石狮子被提前搞成了守门神兽。

其实自从有了刘彦之后,发生的改变已经多不胜数,他提前结束了五胡乱华,以正统汉家苗裔建立了第三个以“汉”为国号的国家,在先前历朝历代原有的疆域基础上将整个朝1鲜半岛纳入统治,还进军了此前历朝历代从未踏足的东北平原,西南是将大半个中南半岛化作汉家疆土,对太平洋的探索进行之中,手都伸到了阿三洋,倭列岛也等着被和1平1演1变。

汉家苗裔生存空间的扩张上面还会继续进行,另外的贡献是随着汉军向外不断扩张得到的众多物产,比如南洋发现的各类香料,又比如对大海的利用。

随着汉国与波斯萨珊、罗马等等国家有了接触,抱着明确目的前方各国各区域的汉人还会带回更多的物种,等于是自汉武帝向西扩张之后的第二次物种大增加时代被开启,其中的很多新物种一旦被成功大肆种植,影响远比刘彦建立国家还要大。

那么说绝对没有错!毕竟国家还会灭亡,可是新的粮食或者有用物种出现之后,人们还是会继续受惠下去,比如西汉从西域引进的蒜、葱、香菜、芹菜、金花菜、黄瓜、扁豆、蚕豆等等物种,西汉早就灭亡,可它们却还在惠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现如今大概也就刘彦知道四处开拓和探索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可能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能够有相同的感悟,可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的也只有自身建立战功和对土地的占领,探寻有用的新物种啥的基本很少人知道有什么意义。

刘彦会知道,那是因为他本来就知道什么物种有用,一些人不知道什么有用却有心去探索和研究才是属于真正的睿智,只不过那些人之中不包含桓温或平蛮校尉部的任何一人就是了。

“多布哨位,警惕东北方向。”

首节 上一节 766/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