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谋天下

唐谋天下 第282节

虽然前两年与同胞弟弟英王李哲因为斗鸡一事儿,被御史弹劾,但李治在追究时,只是把做了斗鸡赋的王勃赶出了长安,对于这两兄弟,则是一点儿惩罚也没有。

今日经李贤的求情,李治也已经松动,默然同意了李贤的请求,再次把原本上一世史书记载的,远离长安的王勃,召回了长安沛王的王府。

沛王李贤想在六部谋个差事,言语之间甚是恳切,甚至拿出了李弘来作比喻,看着皇兄为大唐奔波征战,身为皇弟的自己深感惭愧,也想效仿之,从而为朝堂、为父皇分忧解难。

非但如此,李贤还担心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拉上比他小一岁的英王李哲,至于比他俩还小五六岁的李旦,还是算了吧。

那家伙现在每天还要宫女帮忙擦鼻涕呢,何况才十岁,想要谋个差事儿,根本不可能。并不是谁都能像李弘一样,在十岁就任尚书一职的。

再者李弘那是太子,早晚要继承大统的,所以父皇在十岁之年,给予尚书一职,也是无可厚非。

李哲除了玩儿,对于其他的事情,一向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多,自己有主见的时候少,要不然在历史上,也不会被冠以庸弱无能。

所以看着李贤那兴奋的眼神,就当成了玩儿似的,兴奋的点着头,就跟着李贤进宫了。

李治对于两人的孝心,自然是听的龙颜大悦,大呼:“朕得如此几子,大唐幸事啊。”

但李治看着李贤跟李哲(李显,为了好一些区分,大大们别介意)两人脸上写满孝敬的表情,并未在第一时间同意,而是含笑说道:“有此孝心父皇已是满意,至于想要在六部谋个差事儿,容朕考虑考虑可否?”

两人见有戏,于是点头如捣蒜,连忙谢父皇英明。

李治在两人兴高采烈的离去后,也不忍拂了两位皇子的孝心,便命扬武去询问尚书省左右丞,张文瓘与赵仁本,是否有其可以担当的职位。

志得意满、心满意足,憧憬着等李弘回来后,三兄弟齐心协力为他在朝堂上分忧解难的李治,迈着轻快的步伐前往空中花园,今日将在那里跟皇后赏月。

“今日朝堂之上有何盛事,看陛下龙颜喜悦,定是有得胜凯旋之事儿?”武媚刻意不去往李弘身上猜,那小兔崽子简直就是个磨人精,一个月的路程,走到现在还没有到达,成心不知道为娘的有多想他……想揍他!

李治拂须而笑,神神秘秘的摇了摇头,便在宫女的侍候下先坐了下来。

但好大一会儿的功夫,与武媚除了家长里短,谁家闺女可配的上皇家,知书达理、书香门第等等的琐事儿外,武媚竟然未再问他一句。

憋不住的李治开始主动神秘起来,神秘地说道:“皇后你猜,今日朝堂之上,朕有何高兴之事儿?”

“猜不到。”武媚冷冷地答道。

李治碰了一鼻子灰,也不尴尬,向刚五岁的太平公主,他最喜欢的公主招招手。

只见正在宫女的陪同下,往小脑门上插满了鲜花儿的太平,迈着小腿便跑了过来,临到跟前,突然定下脚步,学着宫女的样子给李治请安:“奴婢给陛下请安。”

“哈哈……奴婢,你是公主,怎可称奴婢?”李治一把把太平公主揽进怀里,捏了捏那粉雕玉琢般的小脸蛋。

这才对着皇后武媚说道:“下朝之后,贤儿跟哲儿来见朕了……”

“他俩过来干什么?”武媚奇怪的问道。

这后宫之内,两人好几天没有来了,既然去见了陛下,那就应该也来后宫啊,但是武媚并没有见到,所以这才打断李治的话,奇怪又有些惊讶的问道。

李治含笑摇头,满足地说道:“贤儿与哲儿虽然不如李弘那般文韬武略俱佳,但其孝心可是一点儿也属于李弘,如今两人年岁已大,看朕龙体欠安,处理起朝政颇为费力,今日前来,则是希望能够为朕分忧解难,希望能够效仿李弘,在六部之内谋个差事儿。”

李治见武媚不说话,于是一边逗弄着怀里的太平公主,一边继续感叹道:“两个皇子自幼便得皇家礼仪之范,又受弘文馆教诲多年,聪明才智不亚于李弘,如今两人修书也已经好几部……”

“妾身不同意,妾身认为绝不可让他俩参与朝政,哪怕是在六部谋个小差事儿都不行。”武媚这次反常的跟李治唱反调,神情严肃,喃喃摇头说道。

“皇后这是为何?朕的皇子为朕分忧,你想想,如果兄弟三人都在朝堂为朕分忧,而且他们之间向来和睦,如此传出去,岂不是一段佳话?当年父皇之事,岂不是更能够被天下百姓淡忘,而只记得朕之英明与韬略?”李治没想到武媚会第一时间就反对。

但他自然也知道,武媚担心的是什么?自然是担心皇家向来只有权利争夺,而无亲情所在。

但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康,如果皇家皇子间也能和睦,这再次前往泰山封禅,祭天敬祖时,岂不是一段载入史册、为李家江山后世树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父皇的和睦典范?

何况,父皇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势所逼,无论是皇爷爷还是两个皇叔,都有很大的责任。

又岂能是父皇一人所为之?而父皇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直努力想要实现的,不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事儿?

如今有机会在自己手里,实现当年父皇的夙愿,岂能轻易错过?

武媚盯着李治那探究的双眼,神情凝重而严肃,说道:“陛下切勿如此,就算是陛下有意为李贤跟李哲谋取差事,也需等李弘回来后,询问过……”

“此事不必多言,到底这皇位是朕的,还是他李弘的?朕还没死呢,怎么就开始想着把朕的皇位传给他李弘了?难道朕想要任命自己的皇子,还需要他太子殿下的同意不成?一派胡言。”李治突如其来,又在常理的生气,并没有让武媚诧异。

第254章 用意

当年就想过御驾亲征的他,在众多臣子的劝谏之下,一直都没有效仿先帝一般,在军事上有过功绩。

如今李弘在西域平阿史那都支、镇李遮匍,踏破吐蕃,率军千里救援早就被大唐罢置的波斯都督府,又大力治理安西四镇,如今前往视察的官员,回来之后,都是夸赞太子殿下年轻有为,大有先帝之风。

这让一直以来,从未亲征过的李治,心里充满了浓浓的酸意,甚至有天晚上,武媚睡的迷迷糊糊的,李治突然起身说道:“等李弘回来了,让他监国,朕要亲自率兵出征辽东。”

睡眼惺忪的武媚迷迷糊糊的答应道:“好!好!好!明日妾身便陪您去亲征。”

如此李治才安稳的躺下睡觉,但一晚上不说上几次,好像就不是皇帝了似的。

但第二天等睡醒了,在朝堂上李治当着众多官员的面,却是只字不提御驾亲征一事儿。

如此几番下来,武媚便早已经知晓了李治如今的症结在哪里,还不都是那小兔崽子在西域玩的太疯,以至于现在朝堂之上,夸赞太子殿下,比夸赞他还多,引起醋意来了。

如果说没有李贤跟李哲此事儿的话,还可以这么理解,但如今,陛下竟然要任命李贤、李哲,这还真的只是跟太子生气吗?还是背后有另一深层次的原因?

武媚无奈的叹口气,看着气冲冲的李治在扬武的陪侍下,拉着太平的小手往外走去。

功高盖主四个字突然间在武媚脑海里闪现,但她想来想去,也没有想明白,李治到底是何用意。

而用意只有李治自己清楚,他才不会嫉妒父皇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自己如今被人冠以“贞观遗风”,让他很不满。

如何才能在自己的治下,才能够给大唐打上他李治的烙印,这才是他关心的事情!

父皇文武双全、英明神武,也是因为他的智勇双全,大唐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而李弘如今在军事方面,显然已经达到了父皇的高度,如果文治武功俱佳,那么自己又能留下什么给大唐?又能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功绩?开疆扩土还是百姓安康。

首节 上一节 282/9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席卷天下

下一篇:抗日之怒火兵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