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谋天下

唐谋天下 第893节

但李弘一番话,却让同样怀着忐忑不安心态,跟着走进议事厅的四女,心里渐渐的平静了一些。

既然有了陛下的这番话,那么即便是其他朝臣,这个时候恐怕也无人愿意再去触李弘的霉头,谏言朝堂之事不可宗室后宫参与了,毕竟今日一事儿便是因为陛下的两个皇妃,跟陛下最为宠爱的公主殿下而起。

所以众人也就默认了两位皇妃跟白小姐,还有太平公主殿下在议事厅的事实,一个个正襟危坐的等候着李弘处置今日苏严等人与皇妃之间的冲突。

但不论如何,在座的即便是再了解李弘的臣子,此时此刻在心里都基本上已经认定了,跪在地上不起的京兆府府尹苏瑰,未能来此的大理寺少卿以及洛阳丞杜审言,包括他们的子嗣,今日恐怕是凶多吉少,难以平安度过了。

到最后,就看陛下是从轻发落,还是杀一儆百、从严处置了。

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苏瑰,李弘也没有再次出声让他起来,既然愿意跪着,那你就继续跪着请罪吧,何况还是你自己认为你有罪呢?

摩挲着茶杯的杯沿,李弘像是自言自语似的淡淡地说道:“我大唐立国至今,经历过多少人言是非,不也一样屹立不倒,甚至一年比一年强盛、繁华。”

“如果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把他人的看法与意见当成了对与错的标准,那我大唐岂不是早亡了八百次了?仅仅因为几句攻讦朝廷的话语,就给他人治罪,如此才会显得我小气,我这心里不自信啊。但让我或者是官员,跟几个大言不惭、空而不实之人坐而论道,为他们解释我大唐各种决议、策略,但他们有这个资格吗?沽名钓誉之事儿我从来不会做,今日破例让你们四个人进来听我大唐朝堂之事儿,并非是因为你们的父亲乃是我朝廷重臣,而是因为此事儿的起因与她们四个有关,我不能仗势打压你们,自然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给你们治罪。但事关我大唐皇室与后宫,我也不能让后宫与皇室平白无故的受委屈不是?这天下无论是百姓,还是臣子、名士或是皇室宗亲,我都应该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才是。”

李弘看着被狱吏押进来的四个人,此时已经被他们上了脚镣、枷锁,无奈的叹了口气后,狄仁杰立刻便让狱吏给苏严、杜并、杜闲以及崔永珂打开了镣铐枷锁。

“就站着吧,在这里你们还没有资格坐下。”李弘再次看了一眼谨小慎微的活动着手脚的四人,淡淡地说道。

而苏严等四人,再次听到李弘的话语后,这才敢自进门后,打量起议事厅的情形来。

特别是苏严,在环视了一圈坐在议事厅周围的十几人,却未发现他父亲的身影时,正好旁边的杜并轻轻触碰着他的衣袖,用眼光指了指跪伏在地上的背影,示意苏严望向那边。

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就是他的父亲苏瑰后,苏严与其他三个人顿时是倒吸一口凉气,这……坐在主位的到底是何人?竟然能够如此坦然的接受父亲跪地请罪,而且还让父亲长跪不起?!

四位年轻的豪门士子,此时再去打量与他们发生冲突的温柔几女,眼神与瞬间变得极其不自然,以及带着惊骇震惊的神色。

“数据从来不会说假话,吏部,这几年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与五姓七望培养的学子,在地方为官的比例是多少?”李弘伸手接过白纯递给他的笔,低头看着桌面问道。

吏部尚书姚崇起身立刻说道:“回陛下,自弘道元年至今,吏部统筹出来的比列为,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学子占据了七成,其中寒门士子达六成,其余四成乃是显贵或者是商贾之子。出自五姓七望或者是名士举荐为三成,均出自豪门显贵、或者是朝臣之宗族。”

吏部尚书姚崇刚刚说完,苏严、杜并、杜闲以及崔永珂的脸瞬间变得惨无人色,豆大的汗珠刷刷的从额头上掉了下来。

噗通几声,四人双膝一软,瞬间都在原本跪在地上的苏瑰身后,跪了下来,颤抖着拄地的双臂,哆嗦着嘴唇,却是不敢发出哪怕一个字。

议事厅内的十几人,像是根本没有看见那几人战战兢兢跪下去的样子,依然侧耳倾听着吏部尚书姚崇的禀奏:“以国子监等经过科举考试为官者,达九成都在地方任职,但……只有不到一成从一开始便能够被道、州、县任用到要职,都是从吏员做起,如今近四成已经成了县令或是主簿等一地的父母官。凡出身于高门显贵或者是朝臣宗族之学子,无论是经科举考试后为官,还是举荐为官者,从一开始便被任命到地方要职者达十成,且近七成都在道、州两级,只有不到三成在县一级为官。”

“道、州、县自由贫瘠与富裕之分,如何?”李弘把手里的笔递给了上官婉儿,只见上官婉儿跟李令月,此时一边听着吏部尚书的话,一边在案头奋笔疾书,写写画画。

“回陛下,国子监等科举考试通过为官者,十成在穷乡僻壤或者是道路堵塞之县为官,十成豪门显贵或者是朝臣宗亲学子,在长安、洛阳、以及淮南、江南、剑南道为官者居多,各个都护府也只有寒门士子愿意主动前往,再者便是……经臣前两个月完善以后分析为:在都护府的豪门显贵或者是朝臣宗亲的为官士子,十成都是因为有宗亲在都护府为官,因其官职或大或小,其士子则是因应的官居要职获事闲职。”

“背景比拼?不看能力了?”李弘淡淡的抬头看向姚崇问道。

“……回陛下,可以如此认为。”姚崇点点头,如今不过刚刚四十岁,已经位极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不得不说,其中有李弘对他的看重,但更为重要的是,姚崇的自身能力已经足够担此大任。

李弘用食指快速的敲着桌面,一边示意姚崇坐下,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但只有上官婉儿跟李令月明白,这是李弘给她们二人留出的记录时间。

随着两女手里的笔渐渐慢下了速度,李弘才让苏瑰跟苏严等人起身,苏瑰回坐在了朝臣的中间,而苏严四个人则是站在了最后面,像是没了声息一样,耷拉着脑袋倾听着三省六部这些高官,被当今陛下逐一提问。

“户部尚书恒彦范,该你了。”李弘指了指恒彦范,同样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尚书,当年也是跟随着李弘,立下汗马功劳之臣。

“是,陛下。”恒彦范看起来很黑很瘦,如果不清楚此人的身份,大部分都会以为他只是一个种田的农民,或者是一介不得志的小官。

很少有人能够通过他那质朴五华的外貌,把他与大唐掌管钱粮,人们印象中,应该是白胖白胖,肥的流油的户部尚书一职关联起来。

第889章 起因

“回陛下,臣于前些时日刚刚整理完我大唐各个道、州、县的税收,但其中一些细节,臣还未全部加以证实,因此今日下朝后,臣并未进宫向陛下详秉。所以今日各位同僚,但凡听到的数字,或者是税赋的分布,还希望暂时莫要全部当真,还需再进行一遍校算后,方可作为户部今年上半年赋税的文书。”恒彦范站起身来,从袖袋里掏出一份文书打开,而后开始缓缓向在座的十几人汇报。

就像是如同刚才吏部一样,大唐的税赋在去除了往年的赋税大户外,则是一一比对由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跟豪门显贵、朝臣宗亲有为臣于当地的赋税比较。

自然,户部的政务向来是六部之中最重的,钱粮两项则都是需要细化、规整且不可有一丝差错的政务,恒彦范能够担此大任已经是足够费力了。

所以户部的比对,在细化到以国子监等为首的县、州一级的赋税,特别是那些贫瘠的地区的赋税时,自然是不能够与豪门显贵、朝臣宗亲所举荐或者是通过科举后,以强大的人脉关系,在富裕的州、县所上交的赋税数量相比较。

在每年的赋税收入增加、减少中,国子监学子出身的官员,所担任的州、县赋税,最起码在纸面上,与显贵豪门、朝堂宗亲所担任州、县的赋税没有一丁点儿的可比性。

在国子监出身官员所担任的州、县赋税中,甚至还有三成是不增反减,非但是如此,户部的粮仓竟然也加大力度为其拨发官粮,才能使其县得以为继,不至于出现百姓无饭可食之事儿。

所以这样的政绩,在道、州、监察御史的考核中,就没有办法相比,甚至没有被罢免官职,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豪门显贵与朝堂宗亲中出身的官员,在考核中往往都是名列前茅,往往都是好评如潮,百姓安居乐业,他们也深受百姓爱戴,成了当地的青天大老爷。

“那这么对比出来的数据,到底是可信还是不可信?”李弘按住了上官婉儿继续记录下去的手,轻轻的拍了下问道。

“回陛下,此次数据是户部第一次做到如此细致分类,臣没办法保证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差距,不过臣认为,从大的数据上来看,这些数字都是极为可信。而且自臣掌户部以来,在这一方面,还未曾出现过大的差错。如今的数字,当作参考绝对是毫无问题的,而且即便是臣再仔细核实一遍,怕是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恒彦范站着回答李弘道。

而后看了看一些有些不解的同僚,恒彦范加以解释道:“户部本就是与统筹、算筹、数字打交道,所以在记载入册时,往往都需要多加核实几遍,今日呈报给陛下,以及各位同僚的数字,户部只不过才过了两遍,未达标准,所以还请各位同僚见谅。”

李弘点点头,放开上官婉儿的手,看了一眼依然奋笔疾书的李令月,叹口气说道:“这么说来,从数字上最起码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有豪门显贵、朝臣宗亲为背景的官员,这些年来不过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毕竟那些赋税大户,在细化后,依然是比那些国子监、寒门士子为官者要高出很多。”

“寒门士子、国子监为官者近四成的赋税往往会减半,甚至是全部减免,户部还有要说的吗?或者是工部?可有什么要说的?”李弘长出一口气,这些数字与他想象的倒是没有差别,也与御史台呈上来的,关于贫瘠州、县的地方景象相吻合。

当然,前提是,如果一会儿工部跟户部,还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钱粮、商品,以及水利整修、荒田开垦这一项项的政务工程后,才能准确的判断出,国子监、寒门士子为代表的为官者,并没有玩忽职守,与豪门勋贵或者是朝臣宗亲比起来,并没有像每年的吏部考核一样,与他们相差很远。

随着工部与户部两个尚书齐齐发声,用事实证明寒门、国子监的士子并未玩忽职守,而是因为条件所限,所以才不能达到吏部的考核标准。

甚至在工部出具的文书中,在兴修水利、道路、开垦荒田这几项上,那些看似玩忽职守的寒门官员,或者是国子监的官员,在其中则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虽然朝廷的赋税少了,但当地百姓的民生却得以改善,甚至一些原本常年需要朝廷拨发粮食给养的贫瘠县,如今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前提自然是,不能把朝廷的赋税算进去,或者是赋税减半。

而这也是如今朝廷对于贫瘠之县的政策,并未像对待富裕县一样,给予同样等量的赋税或者是压力,从而使得,这些贫瘠县的县官,在吏部的考核中,往往因为种种现象拖了他们自己的后腿,但也因此让百姓得了实惠,从而感恩朝廷。

礼部在这次京兆府衙门内的议事厅内,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所以整个过程,吏部尚书要做的便是倾听倾听,再倾听倾听。

刑部尚书同样总结了这些年道、州、县流民的情况,甚至连道、州、府每年发生了多少不法之事儿,都进行了统计。

而在这个统计中,得出的一个结论那便是,豪门显贵、朝臣宗亲的不法行为,比寒门士子、黎民百姓高出了足足七成的概率。

首节 上一节 893/9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席卷天下

下一篇:抗日之怒火兵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