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351节
第八十七章一招鲜吃遍天
第八十七章一招鲜吃遍天
夜幕降临,花灯初上。尽管长安城寒风凌冽,如冰刀刺骨,然而长安城的夜市却歌舞升平,勾栏瓦当,或是酒肆,到处上演着一幕幕的活色生香。
陈应却在冰冷的钱库里,看着堆满钱库的金银,无限感慨。如果说一万贯,那只是一个数字,可是当看到一万贯钱,也就是一千万枚铜钱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震骇异常,如果是堆成小山的金锭银判时,恐怕任何人都难以镇定。
陈应望着金光灿灿的金锭,脸上浮现出诡异的笑容。陈应拿着一锭金子,放在灯下仔细打量着,刺眼的金光,让陈应惊讶异常。
陈应越看越惊讶,越看越欣喜。
马周到底是少年心性,尽管聪慧,可是他却不像陈应两世为人。看着陈应满脸浮现的笑容,马周献宝似的道:“主上不奇怪为什么金子多了吗?”
陈应点点头道:“你生里面加了多少黄铜?”
马周来不及反应,没有思索的道:“两成三分。”
接着,马周惊讶的望着陈应道:“郎君如何得知门下往金子里掺了铜?”
陈应将手中的这锭金子轻轻的放在箱子里。陈应望着马周叹了口气道:“问题出在这个颜色上,咱们这钱库里的金子也好,银子也罢,都非常亮。金子的金光有些刺眼,银子的银光也非常锐利,所以,我知道你不光往金子里掺了铜,还知道你往银子里掺了锡。”
陈应怎么也没有想到钱庄还没有真正开始营业,马周就让钱库里的二十万两银子,与一万三千余两金子,直接增值将近三成。
听着这话,马周更是目瞪口呆:“主上英明,马周不及万一。”
事实上,陈应一眼看破马周自以为高明的手段,让马周非常沮丧。在金子里掺入一定比例的铜,这种现象还是马周意外发现的。
由于李渊调给陈应的金银铜钱,成色很杂,也非常琐碎,马周原本只是想着将琐碎的金子铸造成统一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五百两等四种规格的金锭子,结果在熔炼的过程中,有一名工匠意外的将一块黄铜丢进坩埚里,结果意外发生了,这一坩埚出现的金子明显比其他坩埚里的金子成色要好,更加明亮,而且质感非常好。
经过反复试验,其中还废掉了差不多五百两金子,马周终于掌握掌握了最佳比例配方,用一百两金子,掺入二十一两三钱黄铜,这样铸造出来的金锭成分最好。在将一万三千两银子全部铸造完成后,马周就琢磨着如何提高银子的成分,通过试验,最终也得出了银子加入一成七的锡,成分最佳。
这样以来,钱庄并未正式营业,马周将二十万两银子通过加锡的方式,混合得到了三万余两银子,和将两千七百两金子。这仅仅是不到一个月时间获得的利润,差不多相当于接近六万贯。
陈应看着马周有些沮丧的脸,顿时噗嗤一笑:“怎么,灰心了?”
马周想的比较远,既然陈应可以一眼看出问题的所在,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其他人也能看得出来?
事实上,马周的担心是多余的。
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发明之前的将近两百年,墨家写出的《墨经》准之中也有关于浮力原理的阐述,只不过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墨家渐渐没了,这一重要理论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了只言片语。
“荆之大,其沉浅,说在具。”
“沉,荆之贝也,则沉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事实上这是中国关于密度最早的记载,“荆”通应作刑,与形通,意思是形体、物体,“说在具”中的具,应通俱,意思是“相同”。这句话的意思是,物体很大,沉在水中的很浅,道理在于物体的重量与他承受的浮力相同,平衡了。
第二段话的意思是,把物体放入水中,物体在水中,在水中平衡了,即使他沉下去的很浅,并不他本身浅。”
只是非常可惜,中国古人人并没有这一领域研究得更远,《黑经》的失传,才是最大的悲哀之。
陈应拍拍马周的肩膀道:“你不用灰心,这件事做得不错。”
“别人不会发现我在金子里掺铜吗?”马周现在非常担心,一旦这金子里掺铜的事情被人发现,这不仅仅是对钱庄造成致命打击,关键是这些金银,价值相当于将近四十万贯,别说是马周,就算是陈应也赔不起。
陈应非常自信的道:“能发现这个问题的人还没有出现呢,不过这件事情不怕外人知道,怕就怕内部人泄密,所以这些参与冶炼的人,一定要控制好,管好自己的嘴巴,绝对不能把这个消息泄露出来。“
马周急道:“主上放心,门下知道轻重,这些参与冶炼的工匠,周都是招募的聪士或聋子,而且这些人不识字,他们就算是想泄露这个秘密,也没有办法。”
陈应“这并不是最保险的办法!”
“啊!”马周惊讶道:“他们还有办法泄露秘密?”
陈应点点头道:“在这个世界上能人异士数不数胜,有人精通唇语,有人会手语,所以光招募聪士或聋子,也不见得最保险。”
要问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的口风最紧?
答案是肯定是的,那只有死人。
马周心中一悸喃喃的道:“需要这么做吗?”
“什么这么做?”突然,陈应看着马周脸色阴沉,巴掌拍在马周的脑袋上:“你想什么?难道以为我会把这些人全部杀掉灭口?”
马周疑惑的道:“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了,你把我想得也太毒了!”陈应微微一笑道:“所谓的忠诚,就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只要筹码够了,哪怕是正常人,他们也会忠心耿耿,在这个社会上,聪士也好,聋子也罢,他们的就业渠道都非常狭窄,一家店铺根本就不会雇用他们,所以他们想要养活家里人,很难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你只要把所有聪士和聋子集合起来,告诉他们,保住秘密,大家都可以活下去,一旦泄露秘密,这里面雇佣的人,有一个算一人,全部开除!”
听到陈应并不想杀人灭口,马周顿时松了口气。
银子与金子在火耗,在后世明清时代,都是公开的秘密。然而在这个时代,陈应不得不小心翼翼,有道是一招鲜,吃遍天。守着这个重大的发明,就可以将这些利润吃到自己嘴里。这个秘密迟一天被揭露,那么这一块肥肉就可以一直吃下去。
陈应道:“其实还可以把这作分成无数步骤,每个人只负责一部分,相互之是不联系,他们就无法得知你的真正用意了。不知者才不会泄露这个秘密。“
第八十八章罪恶的奴隶贸易(上)
第八十八章罪恶的奴隶贸易(上)
陈应来到灵州之后,带给灵州最大的变化就是使用石炭代替了木柴。陈应为了灵州百姓可以熬过寒冷的冬天,将后世的火炕和火墙带到这个时代。开采出来的石炭,都被装上四轮马车,运入灵州城、或灵州六县以用灵武十八镇,以供百姓做饭、烧水或取暖,在整个灵州境内,木柴几乎没有人再使用了。
哪怕不想花钱买石炭,拿着扫把在官道上随便扫点,石炭粉也足够日常消耗了。随着石炭的开发,这种东西也被混入部分泥土,加工成蜂窝煤球,然而,火坑也好,火墙也罢,使用干柴烧,总没有石炭方便。有道是由浅入奢易,由奢入浅难,灵州人习惯了使用煤炭当柴烧,就再也无法改变了。
特别是郭准在举家迁徙到灵州之后,开始了软铁工坊,郭准使用陈应交给他的办法,开始打造那种简单的煤球炉和铁皮烟囱。在郭准来到灵州不到五个月时间,软铁皮煤球炉子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随着煤球炉的大规模运用,灵州对石炭的消耗也渐渐增大,仅仅以生产生活而言,灵州约十五万人,共四万千六余户,每天消耗石炭就多达二十余万斤,进入寒冬以后,加上火坑与火墙的消耗,石炭消耗直接翻了将近三倍,如今日消耗石炭将近六十万斤。如果算上李道贞建立的小学堂、工坊的取暖消耗,每天耗费的石炭超过一百五十万斤,如果在后世,这仅仅七八辆拉煤王卡车的运载量,可是对于此时来说,这样的难度就百倍不止。因为石炭,从而衍生了许多产业,以山寨版的运载货量的马车、牛车开始大量出现。
当灵州出现四轮马车和牛车多达两三千辆时,有的问题就出现了。李道贞拿着陈应送给他的陌刀,打着陈应的旗号,顺利的接收了陈应在灵州开发出来的煤矿。然而随着寒冬温度的骤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原本陈应只用了四五千名突厥战俘开采煤矿,或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或是因为病伤发作,或是因为工作条件太差,这些战俘减少近三分之一,原本开挖二十万斤倒没有什么,很容易完成这个任务,可是随着消耗的增加,特别是李道贞接收了陈应在时筹备的四座盐矿,利用石炭煮盐,灵州煤炭消耗量直逼每天三百万斤,这种情况下,每名战俘需要挖出五六千斤石炭才能满足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