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盛唐血刃

盛唐血刃 第616节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长安的一处宅子里。

一个带着青铜飞鹰面具,只露出两只锐利目光的黑衣人,大马金刀的坐在胡床上,斜着眼睛,望着下面跪着的一个老者。

这名老者年过半百,头发和胡子几乎没有了,而且头上、脸上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伤疤,就这副面孔,哪怕胆子再大的人看了也会做恶梦。

那名青铜飞鹰面具男子,沙哑着嗓子道:“宇文化及,你的计划失败了,还什么谋国之计,我看都他娘的是狗屁!”

这名满脸伤疤,丑陋万分,如同厉鬼一般的男子,就是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并不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他的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孙,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杨广为晋王时,宇文述曾参与策划拥立杨广为太子,炀帝即位后为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特将自己的大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策划了禁卫军骁果军兵变,弑君杨广,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杀。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宇文化及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火灼伤面目,即使是他最亲近的弟弟宇文士及,看到他的样子,也绝对不会联想到那个风度翩翩的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被火灼伤的面目和头部,嗓子也受折,他的声音就像锯子锯在钢铁上一样,发出刺耳而又难听的声音:“主上,您也以为尹阿鼠的死是意外吗?”

“难道不是?”青铜飞鹰面具男子疑惑的道:“五大仵作,联合验尸,称为毫无外伤,肝胆俱裂而亡,难道不是被吓死的吗?”

“是不是吓死的,门下没有看到尸体,无法下达定论。可是……”宇文化及淡淡的笑着:“主上,你我手底下都有无数条人命,说是鬼魂可以复仇,你我焉有命在?门下杀过杨广,杀过杨氏宗室,政敌和无数挡着我的道的人,可是,门下依旧活得好好的,主上同样也杀过不少人,有没有鬼魂来找主上复仇?肯定没有吧?”

那青铜飞鹰面具男子点点头道:“肯定没有,别说复仇,我就连噩梦都没有做过,每天都睡得非常好稳。”

“这就是了,所谓的冤魂复仇索命,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宇文化及眼中闪烁着精芒,满脸戾气的道:“不过,可以肯定,他按照咱们的要求,去挑拨陈应,可是随即晚上,尹阿鼠就暴毙,难道主上不感觉意外吗?”

“或者只是巧合!”

宇文化及笑道:“哈哈……主上,这个世界上,最信不过的就是巧合了!”

青铜飞鹰面具男子看不清脸上的表情,良久,他叹了口气道:“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陈应是聪明人,从尹阿鼠出现,他肯定开始怀疑了!”宇文化及脸上丑陋的伤疤,像蚯蚓一样蠕动着,他淡淡的笑道:“现在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蛰伏待机……”

……

陈应与李秀宁的日子,陷入的平静而又欢快之中。没有了尹阿鼠这个恶心的小人,陈应与李秀宁每天忙着打麻将,晚上努力造人。

时间过得飞快,李秀宁虽然还没有怀孕,可是一转眼就到了金秋九月,丰收的日子。

由于李秀宁向李渊汇报了陈应对种田的改革,施以磷肥和有机肥,所以庄稼长势非常好,有经验的老农都向李秀宁说,陈府在清林里的三千亩良田,肯定可以亩收过两石。

两石折合约二百二十市斤,不过比起上田一石五半的收成,这已经高出了三成多,所以当收获的季节到来,李渊摆驾出宫,前往清林里。其实李渊也是想出来透透气,李渊来了,裴寂、萧时文、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杨恭仁、侯莫陈虔会、李建成、裴矩、魏征、李元吉、等一大帮大臣和众属官、护士、仆从,足足数千人抵达清林里。

陈应望着乌央乌央一大波看客,再看看拿着镰刀的五六百名青壮民夫,心中感叹:“真他娘的搞笑,站着看的比干活的人多了十倍!”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渊身上。李渊听着太史令傅奕高唱道:“吉时到!”

李渊道:“……开始吧!”

为了测试陈应清林里的粮食产量,司农寺卿将陈应的三千亩田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块。每块不大不小,正好三百亩。

五六百人农夫上前,挥舞着镰刀,将割下来的栗米杆堆成一堆,马上就就司农卿的官吏,指挥着官奴,上前将这些栗米杆搬到打谷场,用棒槌捶掉谷壳,将金黄色的栗米放入公斗里测量。

别看收割的人只有五六百人,可是后面忙活的人足足上千。三百亩的甲字号田,仅仅过了一个时辰就收割完毕。

就在李渊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司农卿的官吏将统计的结果递到了李渊手中。

李渊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膛目结舌的道:“数目没错?”

司农寺卿躬身回答道:“陛下,绝对没错,臣已经核实了三遍。”

“一千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三升!”李渊惊呼出声。

第四十章鼻子要受罪(一更)

第四十章鼻子要受罪(一更)

“一千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三升?”司农寺卿惊叫起来:“亩收四石五斗?”

“亩收四石五斗很多吗?”陈应撇撇嘴,不以为然的道。

当然,与后世普通平均亩产动则上千斤相比,陈应这个四石五斗,大约五百四十斤出头,还真不高,还不及后世的一半。可是比起这个时代的栗米来说,这个产量就有点高得吓人了。

在战国时期,栗米的产量折算成斤的话,在风调雨顺这个前提条件下,亩产平均约二百零五点八斤,在战国后期,由于铁制农具以及播种工具的使用,亩产提高到的二百四十七斤。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所有的科技都倾向于军事领域,南北时期的粮食产量也没有突破三百斤,唐初基本上在二百斤左右。也就是陈应此时的单位亩产居然是普通亩产的将近三倍。

陈应虽然不是农民出身,却也知道,要符合任何农作物生长,都非常具备水分充足、肥料充足,科学种植、合理化管理。陈应想在大唐推广他的原始化肥,所以特意下令,在试验田里,使用了水车灌溉,哪怕盛夏的时候,关中少雨,可是陈应三千亩田却一直没有缺水。

李渊得知这个数字,下巴都快惊掉了:“居然有这么多?”

裴寂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也不知道他是热的,还是吓的。裴寂语无伦次的道:“太吓人了,这三百亩地,快赶上人家一千亩良田的产量了。”

陈叔达捋着自己那稀疏的胡子,眼珠直转。脑袋不禁想着,陈应如果不是三千亩,而是三万亩,不三万倾施过化肥的良田,全部都是这个产量的的话……那画面太美了啊!

萧时文对李渊笑道:“老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陈驸马果然有能能耐,他不仅打仗厉害,每攻必克,每守必固,还能炼钢,允文允武,就连种地也比人家厉害,一亩地顶人家好几亩,臣贺喜陛下得此佳婿!”

李渊听到这话,心中非常高兴。他淡淡的笑道:“再看看其他几块田产量如何!”

寺农寺卿武士棱一听这话眉飞色舞的道:“你们都别杵着了,赶紧的,下去收割!”

除了一旁边的禁卫军将士负责保护李渊等大佬之外,其他随从、小吏、甚至司农寺的官员们也亲自下地干活。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陈应原本只有三千亩田,结果乌央乌央涌进去大几千人马,还有无数仆妇前来帮忙,足足上万人集体劳动,很快就将三千亩地收割完毕。那些掌管着斗量器皿的官吏,迫不及待的称重,记录,很多就得到了以下数字。

乙田共计三百零六亩,总计收一千四百一十一石三斗。

丙田,共计三百亩,共计收一千五百零二亩。

丁田,共计三百二十一亩,共收一千四百三十七石九斗六分。

首节 上一节 616/1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帝国之召唤天下

下一篇:战国野心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