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战国野心家

战国野心家 第53节

  “是!”

  “孟胜!”

  “是!”

  “骆滑厘、高何、县子硕、曹让、卫徙栗……”

  一连呼喊了十余人的名字,每个名字都让适心中一惊。

  除了那几个熟悉的,后几人不是原本横行乡里的恶少年,便是动辄杀人的“勇士”,要么就是杀过贵族改名换姓后隐藏到墨者中的刺客……

  这十余人站到了墨子身前,墨子仍旧微笑道:“令由巨子出,不犯令则无罪,今日我便立一令。”

  “适通晓天志,又盟誓行义,若其不行义,必为天下害,甚于常人。天子有罪,尚且要罚,况于适?从今日起,若适仍在墨家,有违背大义之事,你们十三人定要提三尺剑将其诛杀!”

  禽滑厘、公造冶都很敬佩适,但听到墨子这样说,却也没有丝毫犹豫。

  “尊巨子令!弟子盟誓,若真如此,哪怕藏身洛邑王城,哪怕有甲士护卫,哪怕弟子身死,亦必诛杀!”

  适咽了口唾沫,看着领命的十三人,哪一个不是凶名赫赫之辈。

  公造冶这样的人,是有实力格杀数十甲士一击得手的。

  况且禽滑厘还是基本钦定的下一任巨子,禽滑厘既然领命也就是说之后所有的墨者都领了此令。

  自己所说的那些天志、赛先生与唐汉,墨子不是不在意,而是很在意,也明白里面蕴含着多大的力量。

  所以才会把自己用那篇赞颂高高捧起,再用这些人的三尺之剑监督。

  那篇赞颂,是墨子赌上了自己一世识人之名,编织的一道网,一道鞭策适前行的网,也是一道让适的背叛增加了无数心理上成本的网。

  整日被夸赞的人,那些夸赞也是一种束缚,逼着只能向前不能退后的束缚。

  那三尺剑,是墨子听了适说铸赏罚天下之剑后的反应,适不相信天罚天子所以想让墨者铸赏罚天下之剑,墨子便依着适说的铸了十三柄三尺之剑。

  罚适,不需要天下剑,只需三尺剑。

  那些天志、割圆、草帛、隶书、天下剑、乐土、四百丘甸皆属墨……种种这些说法,让墨子不得不防,而且不得不如此慎重地防备。

  不是不信,只是增加背叛的成本,让其不背叛。这便是律令的作用,是为了天下再不用律令。

  墨子终究还是讲道理的,在这十余人盟誓之后,墨子问适道:“你若不愿意,可以如胜绰一般离开墨者。你离开了墨者行伍,巨子之令便管不到你,除非行大乱天下之事,否则也不会有性命之危。但你若真的想要行义天下,留在墨者当中,就必须要执行这样的律令。你考虑一下,是离开?还是留下?”

  众人均以为适又会说出类似心之所善九死未悔之类的惊人之语时,却不想适没有直接回答离开还是留下,而是问道:“先生,我有两件事没弄清楚,所以我还不能决定。”

  “其一,大义总有目的,我们墨者心中行义大利天下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模样?这是我必须要知道的。”

  “有商丘人欲往楚,却向北行,必错。这我知道。先生如今行义,就如先生欲往楚,却不告诉驾车之人欲往楚,而是坐在车子左边说:向前、绕开那棵树、从那条河过去、到那座山转弯……”

  “先生的每句话都对,都是行义,但正如那些疑惑不分大义的墨者一样,不知道将往何处。”

  “所以,墨者必须要有一个章程,这个章程就是告诉每个墨者,到底行义后的天下应该是怎么样。知道了这个,那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在行义。就不会出现南辕而北辙,才能够真正尚同共义。”

  “知道了目的,才知道做法是否正确。知道了往楚,才能知道向北不对。”

  墨子没有回答,也没有教导,更没有责骂或是失望。

  而是面露微笑,问道:“其二?”

  PS:

  又有陈涉嬴政之嫌。亲们,不要瞎猜想对应啊~就是个发生在很久前的小白文,里面这些人的一些话也都是经书上的原话,生三娃也好、间接管也罢,和现实没有一丁点联系,都是古人的原意,勿联想。若是看到一些奇怪古怪的机构名称,勿吐槽难听古怪。另:此次墨者聚会,经讨论,记书处改名为书秘吏,适的职责改名为书秘了。

第六十三章 正本清源来日长(五)

  “其二。”

  “先生,我今年十七,先生今年七十。先生逝后,谁来决定我是否是在行义?先生逝后,禽滑厘、公造冶、孟胜……我、哪怕还是孩子的六指等人都会死。我们死后,谁又能保证成为巨子的不是胜绰那样的人?”

  “先生可以赏罚我,将来谁又依大义来赏罚那些违背大义的墨者?”

  “人都是会变的。所以先生才要铸剑十三以备我叛。那么,怎么才能保证选出的巨子是行大义的?怎么保证巨子之心便是每个墨者之心?怎么保证上下同义的同时,又保证巨子之言秉持先生现在的义?”

  “约后世的巨子之十三剑,又在何处?”

  “这些人逝去后,怎么保证所有的墨者都尊巨子之言?只有巨子之义与天下墨者同义,方能保证,所以怎么保证巨子与天下墨者同义?”

  “既可思辨、又能集中,方为后世正途。”

  “这两件事不解决,弟子不敢答应。”

  “不是怕死,是怕大义难行!我信先生,可我不信百年之后的巨子!先生在,禽滑厘、公造冶、孟胜、摹成子等人在,我不担忧我墨家,可我担忧他们逝去后的墨家!”

  “仲尼逝,儒者六分。子思、子夏、子张、颜回之后、仲梁子、漆雕开,各传弟子。第一件事不解决,墨家亦有此忧;第二件事不解决,墨者亦或六分!”

  他说的,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又不全是危言耸听。

  此时荀子尚未出生,儒家八分之说还未出现,但是儒家六分之势已成。

  六人均是仲尼弟子,各自认为自己的儒才是真正的儒,虽还未到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的地步,但也快了。

  墨者如今可以这样嘲笑儒生,可墨家的下场也差不多。

  孟胜被吴起临死反击之计所杀,成组织的墨者全灭,墨家的纪律被孟胜破坏:他在赴死之前将巨子之位传给了田襄子,墨者弟子却没有听从田襄子的命令。

  骨干成员全灭后,墨家便一分为三。一入秦,一入楚,另一部分来到稷下学宫。

  每一派都选出了自己的巨子,每一派都认为别家是异端别墨。

  归其根本,就是在于适说的第一点。

  墨子行义,却没有将这些道理体系化,也没有提出行义后的天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墨子的学识是后世墨者不能比的,比不了学识,那就只能学墨子其余的地方:以苦为乐。

  本来吃苦只是为了行义,而后世的一部分墨者将吃苦变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最终这一支没有入秦融合官吏体系的墨者也消亡——他们不再比谁知晓的天志多、谁行的义大,而是比谁能吃苦、谁能如大禹一样累的腿上的汗毛都被汗浸秃了。

  吃苦很难。

  但相较于墨子其余的本事,吃苦学起来反而是最容易的。

  当一个人成不了圣人却又想学圣人的时候,总会选择圣人身上最容易的一点去学习,然后再把这最容易的一点化为整个圣人,于是便与圣人更近了。

  但圣人也不再是原来那个人,而是自己造出来的一个有着相同名字的、古怪的、自我创造的异形。

  孔子也是儒生的圣人,于是也被后世的儒生变为名字相同,却根本不是六艺精湛、精于驾车射箭的夫子。

  对墨者而言,后世这种异化的苦修主义的墨家思想,又杜绝了更多的人加入墨家的可能。

  从而在孟胜之死后,墨家的组织规模一直没有恢复,再没有到处平事干涉的实力了。

  适现在处在墨家最好的时代。

  墨子还在,墨家规模最盛并且还在不断扩充。

  创立墨家的人还活着,一些漏洞还能被堵住、一些时代局限性的糟粕还可能被去除。

  所以他必须在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墨家的命运不可避免。即便避开了吴起的死后之谋,也无法扭转天下局势。

  第一个疑惑,是为了让墨家从一个神秘团体变为一个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团体;第二个疑惑,则是为了自己今后能够跻身为墨者的首脑人物,哪怕是之一。

  墨子听到适的两个疑问,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神情变得有些慎重。

  他在那场大病之后,就在思索墨家的将来。

  一为自己将死,一为鬼神之说难撑。

  在村社处理桑生的那件事上,墨子亲眼看到,有所触动,似乎想明白了一些,又抓不住精粹。

  明明那些农夫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最终的意见还是适的意见。

  那不是墨者的组织方式,但却达到了墨子想要追求的效果。

  适所讲的南辕北辙的故事,墨子也触动极深。

  的确,他现在做事都是在行义,可就像适说的一样,驾车的人在听他指挥,驾车的自己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自己活着还好,自己死了怎么办?

  自己死后,或许第二代巨子能知道驾车前往何处,第三代呢?第四代呢?

  禽滑厘虽然聪慧,性格坚韧,可终究不是公尚过那样能够理解他的全部想法的人。

  况且,禽滑厘年纪也大,禽滑厘死后呢?之后的巨子真的每个人都能如自己一般,知道明确的目的吗?

  适说,儒家六分,这是连仲尼这样聪慧的人都没想到的。

  墨子虽然非议儒生,但对仲尼很尊重,经常称赞,并认为对方极为聪慧,只是道理不同。

  因而适最后的那番话,让墨子不得不慎重。

  一众墨者也在那沉思这个问题,墨子便问道:“这些东西,都是那赛先生与唐汉先生教你的?”

  适摇摇头又点点头,说道:“唐汉先生曾评价过先生,不知道先生想不想听?”

  既是评价,自然有赞、有诽。

  墨子笑道:“能创出隶书之人,聪慧之才远胜于我,当然要听。你但说。”

  适深吸一口气,揣摩着词汇,说道:“行义天下,墨翟虽独能任,奈天下何!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墨翟摹禹,无胈无毛沐雨栉风、亦有通天下川之能。其能为重,其苦为轻。然墨翟若逝,弟子能全其才者,鲜矣;能分轻重者,孤矣。是故百年,后世之墨者,必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或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然墨翟之才与天下心,罕有从者。盖因自苦易而知义难。墨翟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然其后,必衰!”

  这是《庄子》天下篇中评价墨子的话,适略微修改之后,复述出来。这是后世的名篇。

  这番话,稍微修改用在形容孔子,也是说得通。

  能有孔子之才的人太少,所以能学的只是孔子之学中最容易学的那些,而抛弃了其中的精华。

  糟粕,总比精华学起来容易。

  适知道以此时自己的身份,说这样的话并不合适。但因为他所杜撰的赛先生与唐汉,可以借两人之口来说。

  墨子像是给适提前盖棺论定一般,说了之前的那番夸赞。

  适便反过来借杜撰的唐汉之名,也为墨子做了一番仿佛盖棺论定般的总结。

  有些玄奇,也有些神秘。

  他知道,如果不趁着今天的机会把话挑明,那么今后做事就太难了。

  所以他说完这些,又道:“先生。豹子和老虎长得并不一样。一头驴披着虎皮,还有一头真正的豹子,那么到底谁更像老虎?只看重皮毛的人会说驴像、而看重本源的人会说豹子像。那么先生到底是希望后世的墨者如披虎皮之驴?还是如豹子呢?此弟子之一疑。”

  “先生如虎,然而众弟子有虎牙者、有虎爪者、有虎皮者、有虎啸者,却没有一人可与先生并列。日后,牙、爪、皮、啸,谁为虎?四者相合,方为虎;亦或此四者皆为虎?此弟子之二疑。”

  适说完这两个疑惑,场地间鸦雀无声,都在思索适的这番话。

首节 上一节 53/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盛唐血刃

下一篇:三国之最强开光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