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780节

但频繁放水,不利于堰坝上游水位的保持,这在水量紧张的漕渠、运河处表现得比较明显。

漕渠、运河的水位,关系到漕船能否顺利通行,所以一旦堰坝上下游水位高差太大,而船只又要频繁通行船闸,这就很容易让上游水位明显下降,影响到整条运河的通行能力。

而现在,有了蒸汽抽水机,稳定保持堰坝上游水位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但新问题随之而来:蒸汽抽水机的耐用性,以及使用成本。

蒸汽抽水机烧煤,也可以烧柴,但无论是烧哪种燃料,对燃料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

更关键的是,为了保证多级船闸的正常运转,抽水机的工作强度不小,所以需要备用机,方便轮流检修。

种种问题汇集在一起,就是最关键的使用成本问题,如果使用成本太高,就没人能用得起蒸汽抽水机。

这个问题,光靠口水仗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巴水堰坝的多级船闸,承担了蒸汽抽水机的实验任务,要用长时间的试运行,论证蒸汽抽水机用于保障船闸通行的实用性,以及“经济性”。

试运行已经接近一年时间,为蒸汽抽水机用于航运累积了大量的数据,此时,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看着手上的报告,看着上面记录的各项开支,不由得怦然心动:

居然亏得不是很多!

当运河的船队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其往来船闸缴纳的税,可以作为蒸汽抽水机的运营费用,或者至少分担大部分费用,不至于让官府亏得吐血,这就是巴水船闸的运营结果。

这就意味着当较为容易获得燃煤时,将蒸汽抽水机用于协助漕运还是颇为可行的。

朝廷开凿运河、组织漕运,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盈利,而是大量粮草运输,所以只要成本不是太高,在财政的承担能力范围内,些许亏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这蒸汽抽水机需要消耗大量的煤或者柴禾,用起来就有些麻烦了。

煤,就是石炭,若煤矿太远,光是运煤的成本就高得惊人;用柴禾倒是方便,问题在于,年复一年的使用蒸汽抽水机,搞不好会把周边的树木都砍光。

对于黄州来说,因为距离大冶近,所以有大冶出产的煤,故而燃料不是问题,而繁忙的巴水航运,使得船闸收取的通行费,能够弥补使用蒸汽抽水机造成的巨大开支。

可在别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高昂的使用成本,确定了目前的蒸汽抽水机,无法大面积推广,只能用在特定的地方。

但即便如此,也是一件神器。

宇文恺如是想,看着试运行报告,对于蒸汽抽水机的兴趣越来越大,他已经能想出抽水机在几个重要漕运枢纽上的使用价值。

对于朝廷来说,这些漕运枢纽不需要追求盈利,只需要确保漕运通畅,那么蒸汽抽水机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正思考间,宇文恺看着眼前的三级船闸,看着船闸边上的抽水机,又想到一个问题:黄州官署,为什么要在巴水堰坝上对蒸汽抽水机进行“试运行”?

肯定是在为什么大型工程做准备,不然不可能白白投入大量公帑做什么“试运行”!

宇文恺望向陪同参观的黄州总管长史郝吴伯,郝吴伯此次陪同参观,还负责讲解,所以,宇文恺直截了当发问,问对方是否豳王有什么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

郝吴伯的回答很简单:“是的。”

宇文恺的问题随后而至:“那么,石炭...煤的问题怎么解决?虽说自古以来,煤矿不是没有,但除了大冶,似乎还没有别的地方大规模开采煤矿。”

“不,叶城附近,去年勘察出了大矿脉,如今试开采成功,出煤量比预期要多,来年就能开始大规模开采了。”

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

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

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

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

“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

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

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

第七十八章 好处

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

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

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

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

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

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

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

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

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

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

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原因很简单,地形。

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

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

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

首节 上一节 1780/2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最强开光系统

下一篇: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