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952节

八瓣明铁盔,上有小旗,士兵身着无腿裙的对襟短罩甲,一般将官身着有腿裙的对襟长罩甲,外带一副铁甲臂手,臂手是将铁片用皮带和铆钉连接,可以保护从肩膀开始到手背的一整条手臂。

宇文温怎么看都觉得‘眼熟’,后来大概脑补了一下身着此等铠甲的军队是何模样,然后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明军的装扮?

血色残阳,黄州府城内,据城死守的湖广总兵宇文温、副总兵杨济,与伤亡惨重的军民一起同破城的清兵肉搏,最后力战而亡以身殉国?

好嘛,这种场景不可能生,而“大明风”的铠甲其实也没什么,不过那头盔上的避雷针是怎么回事?雷雨天野战会不会被雷劈啊?

杨济的设计还算不错,也说得宇文温动了心,但他考虑到实际情况,在这种明军铠甲样式上做了修改。

先,兜鍪(头盔)样式不变,还是这个时代常见的款式,那个顶部有小旗的八瓣明铁盔免谈,宇文温不想自己的兵头上有个避雷针。

其次,明军罩甲是无袖的,西阳的罩甲要加上‘短袖’,并且是环锁铠样式,就如同后世的t恤般,而其开襟方式也得改。

明军罩甲其实就是如今裲裆铠的升级版,穿脱也很方便,但‘对开襟’在这个时代就有些惊世骇俗,而且对开襟的话会导致前胸的防御有破绽。

所以罩甲的对开襟改为侧开襟,你问我向那边开?废话,当然是右衽,这不是理所当然么?

罩甲改成侧开襟,前胸就是完整的一片,然后在铁链布上用铁丝编缀甲叶,形成一个方形的硬质护甲,前胸后背都有,是为锁甲和札甲的混合体,强化对弓箭和长矛的防御力。

配士兵以及基层将官的都是长罩甲,也就是罩甲的下摆长至膝盖处,是为大腿提供保护的腿裙;每人都有臂手一副,如果觉得戴上臂手觉得手沉那就说明锻炼不够。

如今王府卫队士兵们试穿的就是这种新款铠甲,而张定也穿了一身试着拉弓放箭,虽然觉得双臂有些受限,但箭的准头还是不错的。

“感觉如何?”一旁观看的宇文温问道。

“大王,右臂的臂...臂手,对于弓手来说,久战之下必为累赘。”张定实话实说,“须知百步无轻担,右手要拉弦,少一分累赘总是好的。”

“这样啊...”宇文温摸了摸自己的小胡须,“看来弓手若要着此甲,右臂无需臂手?”

“大王,弓手于战阵之上,除非是左撇子,否则必然侧身放箭而且是左侧面敌,所以右手的受创几率会小些,下官认为弓手着甲的话,可以取消右臂手。”

见着几名士兵也是如此想法,宇文温点点头:“张司马擅射,不如再提些建议如何?”

“下官得仔细想想,急切间想不出来。”

“无妨,好好想想,既然是试穿,就是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如何,有问题的话可以改嘛!”

正议论得起劲间,王府记室刘文静匆匆赶来,面带喜色向宇文温禀告:“大王,好消息!”

第九十七章 好消息?

刘文静给宇文温带来了好消息,在黄州州学授业的经学名家刘焯,时人称之为“二刘”之一,而“二刘”的另一位,如今已应刘焯邀请来到西阳,这对于在黄州求学的学子,甚至山南的学子都是好消息。

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

“《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

“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

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

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

“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

“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

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

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

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

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

“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

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

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

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

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

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

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

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

“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

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

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

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

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

“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

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

首节 上一节 952/2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最强开光系统

下一篇: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