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第176节
同时,虽然钟传不愿主动进攻淮南,但他的诸多儿子们却不这么想。钟传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按照这个时代不到五十岁的平均寿命,他已经是随时可能挂掉的老人了,但关于继承人方面却迟迟没有确定下来。钟传的几个儿子里,长子钟匡时和在江州担任刺史的次子钟延规,为了争夺继承权早就在各个方面展开竞争,相互之间争得非常激烈。
这次钱镠的使者前来,让其中自认为知兵的钟延规看到了表现自己,建立战功的机会,所以连夜赶回洪州,不仅在暗中帮助钱镠的使者说话,还以重金向钟传信任的令超禅师行贿,在他的劝说下,钟传这才有些意动。
钱镠的使者趁机对钟传说,他这次来洪州的路上,在路边听到有童子在唱歌谣,说什么“杨老抽嫩枝,堪作打钟锤”,等他循着声音去寻找那童子时却早已没了踪影。
这“杨老抽嫩枝”,说的可不就是如今杨行密已经老了,但他的儿子杨渥却正在逐步掌控淮南权利吗?这“打钟锤”嘛,就更好理解了,显然是说杨渥这个嫩枝将来会灭掉钟传这个“钟”了。
而且,淮南这一年来的攻势有些咄咄逼人,向南攻占钱镠的苏州、湖州,剿灭田覠的叛党,向西猛攻鄂州杜洪,又一战击溃了荆南节度使成汭,向北出兵青州,大败朱友宁,这一次次胜利下来,本来就让钟传感到了威胁,只是他自恃江西兵力充足,足以自保,但主动进攻淮南却没有什么把握,所以才没有答应钱镠的提议。
不过听了这句童谣后,本来就对这些谶语非常迷信的钟传终于被说动了,最终答应出兵,约定在钱镠攻打湖州之时也会派兵攻打歙州。
得了钟传的回复后,钱镠立即下定出兵湖州的决断,这才有了今日的演武之事。
正文 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
听了这前后整个过程,成及等人都笑言钟传的确是老糊涂了,居然对如今淮南的强大威胁视而不见,反而是对这些童谣谶语深信不疑,看来江西距离灭亡也不久了。
不过钟传是不是老糊涂了和他们的关系不大,只要能出兵牵制住淮南军就行。
“只是,当年的江西兵或许还有些战力,但毕竟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仗,两年前兵围抚州的那一次更是一个笑话,不知道如今的江西兵还能有多少战斗力,可别刚上了战场就被淮南兵给干掉了。”成及忽然问道。
杜建微等听了也有些迟疑。一支军队要强大,要有战斗力,最好的办法便是在战场上历练;若是有个十几二十年不打仗,不管何等精锐的军队,其战斗力绝对会下降。若是真像成及说的,刚上战场就被击败,那这次联合出兵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见众人脸上的疑虑,罗隐笑道:“不管江西兵能不能打,那都是钟传要头痛的事情。当初大王可是决定,即便钟传不发兵,大王也会出兵湖州的;如今既然钟传已经同意出兵了,大王又何必再纠结他们能不能打呢?”
钱镠不由苦笑,刚才却是有些钻牛角尖了,此时出兵湖州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哪里还能管别的。
又商议了其他几个问题后,杜建微问出了自己最后的疑惑:“大王,若是现在出兵湖州的话,那还在广陵的顾将军以及六公子二人该怎么办?”
杜建微与顾全武关系不错,与钱传缭也有些交情,不愿他们两个出什么事。
钱镠摇头沉声道:“杨行密若是想动他们,即便如今咱们不发兵进攻湖州,将来两家也会再次交战,到时候难道杨行密便会放过二人吗?更何况,这次出兵湖州的建议就是他们两人向孤极力主张的!”
杜建微闻言不由叹了口气,像钱镠这种有很深根基的割据势力,自然有他的死忠,顾全武显然便是钱镠的死忠,为了抓住进攻湖州的机会,连自己的安危也不顾了。
成及见气氛有些沉重,连忙笑着出言劝解道:“大王,杜将军,顾将军毕竟是作为使者前往广陵的,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吴王是个厚道人,当初我不过是个俘虏,尚且受到吴王厚待,想来更加不会为难顾将军的。”
杨行密的名声还是不错的,当初成及有一次与淮南军交战时兵败被俘,杨行密对他甚厚,不仅让他住在节度使府内,还对他丝毫不做防备。成及住的地方有兵甲陈列,但杨行密却身穿常服去见他,这让成及深受感动,直到如今对杨行密都非常感念。
听了成及的劝解,杜建微这才稍微放心下来。
接下来,出兵湖州的命令也迅速下达,分驻各州的军队也开始向杭州集结。
如今钱镠麾下军队共有六万多,除了留下必要的防守兵力外,这一次一共出动三万大军,对钱镠来说差不多是全力以赴了。而湖州那边,根据最新打探的情报,前刺史李简离开湖州时带走了一部分军队,加上军队整编时有一部分精锐士兵被调离了,所以剩下的湖州守军也就五千多人。
至于新的湖州刺史李涛,钱镠一方对此人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是杨行密麾下老将,当年与秦彦毕师铎交战时有过一些功绩,但后来就没多少消息了,关于他的性格如何,能力如何都一概不知。
不过,钱镠觉得,若是他们行动迅速,运气好,在淮南援兵赶到之前拿下湖州还是有希望的。
广陵。
送走了刘仁规一家人后,杨行密返回书房中沉声对杨渥问道:“对你这位姐夫你是怎么看的?”
他知道杨渥对于刘仁规想继承濠州刺史的职务十分不满,不过他本人却对此并不在意,而且今天与刘仁规一番交谈后,对他还是很满意的,所以起了重用他的打算。
“孩儿觉得,姐夫还是有些才能的,可以加以重用。不过,濠州刺史的职务不能让他继承,这是原则,不能破坏!”杨渥同样清楚杨行密的想法,见他有征询自己的意思,不由答道。
杨行密有些无奈,他毕竟也是雄踞一方的霸主,若是其他人,他肯定早就直接下令了,但阻止他重用刘仁规的人却是杨渥,是他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并且如今羽翼渐丰,连他也不好随意呵斥了。更何况,为了刘仁规而与自家儿子闹僵显然不划算,而且,他能管得了现在还能管得了将来吗?
杨渥其实也并非不想重用刘仁规,毕竟杨家的宗族势力并不强,那么对这些姻亲就要更加重视点;而且刘仁规也并非无能之人,即便让他担任刺史也能胜任,至少比许多武将出身的刺史做得好吧。
只是杨渥反对的却是世袭,若是濠州刺史之位被刘仁规继承了,将来别的功勋大将是不是也要来个世袭职务呢?到时候像明朝那样,军中什么百户,千户,指挥使等等,都成了世袭了,这军队不腐化才怪。
见杨行密脸上有些不愉,杨渥心念一动,转过话题道:“父亲,之前孩儿还想着,如今我淮南堪用的文官实在太少,许多文职都是武将在担任,甚至许多地方的县令都是由武将兼任的。所以孩儿想要开选举,选拔一批文士担任地方职务进行培养。不如让姐夫直接通过这次选拔,然后先到地方上去历练几年,以他的本事和这几年在濠州锻炼出来的能力,肯定能有上好的表现。到时候再提拔为刺史,想必也就没人能说什么了!”
“选举?你是说科考吗?”杨行密来了些兴趣。
如今唐朝虽然衰败,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唐近三百年的影响力还是很恐怖的,加上如今的淮南本来就四面受敌,不想授人以柄,所以对科考这种犯忌讳的事情是能不做就不做的。
不过这两年来淮南的周边局势有了一些改观,加上李茂贞、朱全忠先后挟持天子,将天子视作傀儡,导致天子的权威丧失殆尽,唐朝最后的影响力也开始消散,所以那些过去可能会犯忌讳的事现在做一做也无妨了。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举
“是的,科考!”杨渥笑道:“自从中唐以来,朝廷虽然坚持科举取士,但内里黑幕重重,舞弊的情况甚是严重。众多有才能的士子晋升无门,所以随着天下大乱,许多人只能依附于各方藩镇,或者给一些地方刺史担任幕僚,但更多的士子却是选择隐居山野,或者耕读传家,或者开设私学。”
“并非这些人不想出来为官,而是他们根本没有为官的途径,毕竟能够让各方势力重用的只是少数人。孩儿觉得,若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途径,肯定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前来的!”
天下从来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选拔人才的合理机制,乱世的时候更是如此。唐朝虽然在武则天时期通过改革,使得科举的公平性有了提高,科举取士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唐朝时期各种科举舞弊依旧很严重,到了唐末,科举更是被一些权贵掌控,许多有才能的世子只能流落草莽。
若是能用一种相对公平的手段来选拔,肯定能吸引众多有才学的文士前来。不过科考的好处虽然显而易见,但如今诸多藩镇里面都没有实行科考的。
究其原因,还是如今各藩镇都是武夫当道,对文教不怎么重视,官员多数由武将担任,真正需要文士出任的职位并不多,也就是一些幕僚谋士而已,靠着投效他们的士子就足够胜任了,没必要再开科举。
也就是江西那边,对文教比较看中,有过一些类似于科考的举动,使得许多外地士子都跑过去了。
不过钟传可不是什么明主,他虽然重视文教,也任用一些士子,但他在江西割据多年,却没有多少声势,看上去前途也不大,所以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士子其实也没多少前去投靠他的。
但淮南就不同了,淮南可是天下有名的强藩,加上杨行密的声誉在整个天下都是有名的,他若是开科考,想来许多真正有才能的士子也会愿意前来。
“开科考倒也是个可取的法子。”杨行密点点头,“只是,你打算开哪一科?明经?明算?还是进士科?你要知道,那些读死书的人未必有什么真实能力,许多有真实能力的人却未必懂那些儒家经文。你开科取士,可别尽招些读死书的人来!”
若说如今各藩镇对科举不怎么感冒,其实也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其实很多都不善于科考,像朱全忠的幕僚敬翔,当初就是落榜士子;还有杨行密当初的谋士袁袭,也是科举上不如意之人,还有戴友规,严可求,高勗等等,这些都没有走科举的路子,但同样才能不俗,所以杨行密以前对科举也不怎么重视。
“暂时只开明经科和明算科吧!”杨渥道。
明经科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主要科试帖经和策论。其中帖经主要便是背诵经义,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人都没有多大问题;而策论则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这才是真正考察一个人的才能的地方。
相比之下,进士科则是考察诗文歌赋和策论,其中诗文歌赋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若是考进士科,许多有才能却不擅长诗词歌赋的只怕就要倒在这一关了。所以杨渥选择了有利于那些在策论方面更加擅长的士子发挥自己能力的明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