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049节
所有内阁都来了,人还没完全进殿门,王安石的奏报先传进来了。
对北辽,国朝终归还是存在恐惧的。
嗯?辽使……宋辽两国的关系,不管有多少猫腻,在表面上还是一副和平共处的景象。
用后世的话,相互往来基本维持在红白喜事上。双方遣使,也基本在这些礼节上。
当然,这是从河东战役之后才这样的。
国朝不想打草惊蛇,而北辽似乎对国朝有一点忌讳,也不想招惹大宋…~主要是北辽正好有一个特别习惯醉酒的君王。
这时候北辽遣使…~
“可知四皇子那支队伍的具体位置?”
赵曦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是四皇子的那支队伍做了什么让北辽警觉的事。
若是以前,国朝招惹了北辽,恐怕不会有遣使这道程序,直接会发兵。
即便是遣使,也是来要好处的。
现在嘛,即便是四皇子做了什么,也是来诉苦的。
“回官家,臣已经遣人赶往登州,以便最快获得信息。官家,可需要备战?”
章惇也是考虑这点了。
“没必要,暂时没必要。令河北道驻军严密关注边境军伍即可。”
没有大军调动,不可能存在双方开战的可能。
倒是内阁有些惊弓之鸟的意思了。这还没怎么呢,全体内阁都急匆匆的觐见议事了。
“北辽遣使,说明事态没多严重,也就是有协商解决的可能。”
“朝廷如今要做的,第一,先搞清楚四皇子队伍的具体位置,了解是否跟北辽有冲突。”
“第二,按常规程序,朝廷派出接伴使,指定馆伴使。并提升河北道、河东道驻军的警戒级别。”
“第三,在不确定四皇子队伍具体位置之前,或者确定跟四皇子队伍无关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查清北辽遣使的目的。”
“另外,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朝廷的接伴使、馆伴使,一定要遵照原本的方式接待辽使。比如,避开军事要塞;比如,多绕些弯路,以混淆视听…~”
前面的几条都好理解,内阁在接到北辽遣使的奏报时,也大体拟定了这前面的三点措施。
只是这最后一点,继续以早年接待辽使的方式…~那是因为国朝对北辽恐惧,河北道又没有任何天险防御,不得不做出那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如今国朝的实力,又何必这样呢?
“官家,有必要如此?”
章惇的性子到底还是着急。
“如今国朝与北辽,在明面算是势均力敌,这也是朝廷一直想营造的现象。”
“也只有保持原本的接待方式,才能让北辽减少警觉,特别是在不清楚北辽遣使目的之前,朝廷有必要继续给北辽留一个相互警惕的错觉。”
有这个必要吗?或许没有。而赵曦这样说,不过是想告诉各位内阁大臣,现在不应该国朝恐惧北辽,应该是北辽恐惧国朝。
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诸位内阁,今时不同往日,不该因为北辽遣使就这般慌乱。
第857章 还以为什么事呢
这人吧,不能有其他心思,否则很难做到坦然。
就比如现在,国朝仅仅是有心谋划北辽,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动作,偏偏就对北辽遣使有这么大的反应。
也是习惯了。除了礼节性的遣使,参加一些婚丧嫁娶的事务,北辽遣使来国朝,所记载的没一件好事。
赵曦登大统以来,这算是第二次非礼节性遣使。第一次导致了河东之战,国朝收复了云应四州······说起来国朝不应该再这般草木皆兵了,可结果还是如此,还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情形。
倒也有点好处,能在一定程度上迷惑北辽使臣,让他们觉得大宋还是原来的那个大宋,不过是富裕一点。
好在朝廷不至于慌乱,郑重其事并不是无所适从。朝廷还是针对北辽遣使做好了安排。
派出了接伴使、确定了馆伴使,通知了边境驻军,也督促探知四皇子队伍的行踪······
“四皇子的队伍并无异动,只是派出斥候在周边海域探查,没有北上的行为。也就是说,北辽这次或许不是因为四皇子那边的原因。”
“不好说。前段时间的奏报,不是说偶然与一支海商起了冲突,最后将那支船队歼灭了吗?”
其实就是做了一次海盗,劫掠了人家,还用好听的辞藻奏报。朝廷对这种事基本上是默认,没鼓动就已经算是仁义了。
“每年都有海商海船失踪,北辽也不可能就能认定是四皇子他们做的。”
“会不会是西北?国朝如今在西北跟北辽的上京道接壤,边境线很长,也难免出现纠纷,有些冲突。”
“查阅一下这些天西北的奏报,看是否有冲突。”
在西北一带,跟北辽、跟回鹘在边境一直是冲突不断,不过都是小范围的冲突,西北驻军甚至连斩首都懒得跟朝廷报功了。
“不必查了,从朝廷在工坊城决定所有谋划后,枢密院就已经下令,所有西北驻军不得无理由与外邦冲突。”
章惇觉得内阁实在没有必要这样郑重其事的议事,不就是个使臣吗?会怎样?能怎样?最严重的无非就是开战而已。
在章惇看来,不过朝廷是否准备充分,都不存在对辽作战败北的可能。
至于因为一个来使就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