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060节
“当然,朕不是说绝对没有可能性。五千骑兵陈兵边境,这不是大战的态势。”
要说北辽发动战事,最合适的季节应该是春季。秋末时发动,倒是符合国朝挑起战事的时机。
北辽最为重要的作战方式就是骑兵,这时候······
“会不会是接应?”
“很有可能。子由所言很有可能!”
苏辙这样一提醒,倒是让赵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官家,据雄州的奏报,在王舜臣率亲卫追击时,那小股劫匪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向西转道了。”
“若北辽陈兵是为接应,为何劫匪未直接北上,反而转向西行,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这也是赵曦难以理解的。
还有,陆家这大匠,到底是何方人士?值得北辽如此兴师动众的来接应?不应该呀。
不对······
“着令整个河北道的各州府郡县,包括所有河北道的产业作坊,对所有来自北辽的小工、大匠进行看管。”
“着令王舜臣、折可行、曹霖、高敬亭等,在确保边境线无忧的情况下,分兵辅助地方州府清查细作······”
“诸位,除非陆家的大匠是皇子,否则北辽不可能如此兴师动众,甚至以陈兵来恐吓国朝。只有一个可能,所谓陈兵,只是个幌子,只是让国朝的河北道不管是驻军还是地方州府,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边境上。”
“并且,这种一触即发的态势,很容易让河北道的各产业作坊人心惶惶······”
赵曦这时候思路完全畅通了,基本已经确定了北辽的目的。
“诸位,如果说在这档口,整个河北道个产业的小工、大匠出逃呢?也就是说,朕以为,北辽这次陈兵的目的不是接应这一个大匠,而是针对整个河北道的所有作坊的工匠。”
“北辽陈兵边境,河北道首当其冲,势必将注意力集中在战事是否有可能一触即发上。同时,所有河北道的作坊主,这时候也会考虑如何能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这时候,便是工匠出逃的最好时机······”
第867章 严重
内阁没有傻子,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真要发生官家所说的情形,想想都让人发毛。
河北道二十四州,每一州都有产业作坊。从水泥、玻璃,到羊毛纺织;从农具吃食,到民用马车组装;可以说是囊括了国朝新兴产业的所有。
而由于这些年北辽汉人南逃风气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工坊主愿意使用那些南逃者,河北道还有优势······
在当初工坊城出售工艺时,朝堂也曾有人提议将河北道排除在外,很快就被压下去了。
当初的内阁里,韩琦、文彦博都曾任职河北道,门生故旧遍地。
而庞相河北道,官家最为看重的老六家,王家也是河北道的。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杜绝河北道发展产业。
王安石当时也有考虑……本来南北相公的争议就一直有,不得不任凭官家做主。
到了今日,出现了这样的形势,官家又会怎样想?
赵曦没怎样想,或者说,赵曦希望是如此。
有恒产者有恒心。地主之所以对改朝换代无所谓,是因为土地损害只限于收成,而不会损害根本。
而产业不同,一旦战火损害产业,那是不可逆转的。
只有河北道有让人在意的产业,在对辽作战,甚至改朝换代时,整个权利阶层、地主阶层才会真正的跟朝廷同一个立场。
就如现在的情况,只要是河北道的臣工,在国朝与北辽的态度上,绝对是强硬的,而朝廷的诏令也会不折不扣的执行。
事情果然很严重…~
在议事后,也就是朝廷下令清查河北道的逃民工匠数量,并责令驻军与地方联动,确保产业稳定诏令下达后的第三天,朝廷接到了陆家大匠以及五十几人劫匪被全歼的奏报。
可惜,都是死士,五六十人,居然没留下一个活口。
“舜臣大意了~…”
“王将军布防边境,与北辽骑兵对峙,倒不是王将军之过。能部署全歼贼人,同时兼顾边境,还得配合地方州府清查细作……”
章惇对王舜臣的喜好一点不掩饰,对于王安石对王舜臣的定论直接反驳了。
别说是军伍围追堵截,即便是朝廷刑部、提刑司报案,也防不住死士求死。
就是皇城司也不敢保证能防备住死士求死。
“老夫无意对王舜臣定论,局面错综复杂,即便是朝廷,乃至我等内阁也难以看清楚全局。”
王安石只不过是感慨而已,倒也不是要让王舜臣背锅。
“相对于整个河北道的情况,陆家大匠的事反倒不算严重,好歹是有个结果。”
“不管怎样,五六十贼人全歼,国朝的工艺未流出,枉死之人也得以瞑目。”
“诸位,据市易各衙门的奏报,截止昨日,整个河北道失踪的小工和大匠,合计达一千四百余人…~这才是大问题呀!”
这还是朝廷诏令下达后第一天清查的结果,谁都说不清最终会是怎样一个混乱的局面。
吕惠卿也感觉有点触目惊心了。
这时候,内阁已经没人再去想什么战事了。很明显,从陆家大匠企图逃走,到劫狱,并边境陈兵配合…~整个就是一个大的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