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134节

这才是现实,王安石一针见血。

“这样很可能存在不能凭一役建功的可能呀。”

吕惠卿对于坑北辽没有忌讳。所谓历史都是胜利者记载的,怎样的记载,到时候由大宋朝廷说了算,一个即将不存在的北辽朝廷,不必在意的。

“不。朕以为,北辽这次必须全力以赴。从北辽遣使要求一战定乾坤的诉求来看,平息耶律乙辛内乱,北辽的主要战力损失不会很大,这也是北辽敢以一战定燕云的基础。”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北辽朝廷一直在防备,或者说等着我朝的北上。当我朝大军北上之时,也就杜绝了北辽主力继续回避的机会。”

“即便北辽皇族、后族还有心回避作战,北辽的其他各方势力也不同意。这一战,北辽是否出动主力,不是我大宋在等着,北辽的各方势力都在等着。”

“若北辽皇帝不想分崩离析,就必须在这一战中倾其全力作战。战,或许还有一线胜利的机会,还能继续维持北辽这个随时可能崩溃的集体,若不战,直接就会崩溃。”

“形势决定了,北辽这一战必须倾全力,动主力。关键是,北辽原本的荣耀,也必须在这时候决定作战。”

北辽的后撤,五万骑兵绕后袭扰,一直到如今北辽君王亲征,诸多的因素汇总起来,不难猜测到现在北辽的形势。

平灭内乱是大胜了,同样也造成了北辽的师老兵疲,才有了国朝步步推进,而北辽次第后撤的现状。

从总总迹象看,不管是平息内乱者,还是转战到河北道一线者,都是以除皇族后族以外的势力了。

谁都不傻,又有谁能一直忍让?

一步步的退让,战斗欲望不强,内部各种思潮频生,导致北辽君王不得不遣五万精锐绕后,想用一次哪怕是小胜,来鼓舞士气。结果不尽人意,再次败北了。

这时候,整个北辽的队伍就有些不稳定迹象了,也就有了亲征这档子事。

压是压下来了,可再退让,恐怕很难维持了······

“对了,四子那边说苏州的一位将领叫什么高什么昌的,原本是渤海国后裔?如今怎样?”

虽然四皇子那边的队伍起不到奇兵作用,不过通过商务活动,倒是在辽东沿海一带拉拢了不少势力,也撺掇了不少事。

前段时间奏报,就提到一位北辽的将领,渤海国贵族后裔,很是有野心······

“回官家,在北辽朝廷平息内乱,挥师南下后,便有些犹豫了。”

犹豫?恐怕是连这边接触都不接触了。理解,北辽是瘦死的骆驼,况且,现在北辽还不到绝境······

“在观望呀!也罢,等这一战结束,朝廷也不需要他的响应了。北辽不允许渤海国存在,大宋也同样也不会设这个藩属!”

第939章 评估

打战打的是钱粮,打的是装备,打的是后勤,打的是士气,打的是将士们的勇猛,将帅们的谋略。

真正到了战场,到了摆明兵马跑对战时,谋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现在的河北道,在宋辽这个战场上,似乎不怎么需要谋略了,最起码,在对于战场本身,谋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在关于战争胜负的诸多方面,北辽这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可这战不得不打。

或许说,这一战,北辽是被逼到必须打这一战的地步了。

从耶律乙辛内乱开始,北辽的战事就没有停止过。也正是因为耶律乙辛的内乱,让北辽朝廷觉得有些势力需要削弱了。所以,在一开始知道会有一战时,北辽并没有选择与大宋谈判。

也正是因为这样,北辽的精锐主力,在平息内乱,跟耶律乙辛的叛军作战时,并没有投入多大的精力,一直就防备着宋国······

然而,宋国这一次的排兵布阵,让北辽的队伍特别不适应······

赵曦在战略谋划上,还是受后世影响比较大。冷兵器时代的对战,基本上都是双方把战力集中在一处,以某个点的胜负,来决定整个战役最终的胜负。

更早一些时间,甚至是由将领的一对一来决定战争胜负的。

即便是现在,双方交战也是基本上确定某个区域作为战场。比如曾经的河东之战,曾经的好水川之战,都是以某个特定区域来作为战场,然后以胜负定论。

但是,赵曦是后世人,在战略部署上偏向于大的布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若全部集中在雄州易州一带······这样的战,赵曦脑子里没概念。

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样的部署,彻底让北辽的骑兵优势没有了。再加上战马的疲劳、后勤补给的不及时等,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君王亲征就能改变的。

北辽的文臣武将,对于现在北辽的情况都清楚······

大宋现在不需要借步卒人数来硬抗北辽骑兵了,不必用原本的军阵来对抗骑兵。战车的坚固性、机动性,火器的大规模杀伤力、远程中程碾压性的优势,原本几万人扛几千骑兵的格局,已经变成了可以少对多,甚至持平的对砍能力。

每三十里一营帐,全部骑兵和战车兵等量协同,几乎将整个河北道的边境防线做到的密不透风的地步······

北辽原来那种依靠骑兵的机动能力,在河北平原让大宋防线千疮百孔的做法,现在几乎一点用都没有了······

同时,大宋这样全线均衡的派兵布阵,迫使着北辽不得不也对应的去部署兵力。而北辽非绝对的一统王朝性质,导致各方势力多有怨言。

这真不是赵曦故意的,纯粹是无意中导致的结果······

北辽的君王亲征,对于士气有提升,但作用真的不大。

大宋不同。怎么说呢,现在大宋的军卒,已经基本都属于老护卫营和近卫带出来的,也就是说,大宋的军卒,基本都是赵曦的门徒。

不说赵曦在军制上的改革,不说提高武将地位,就单从大宋让周边各国臣服的现状,大宋军力的提升,都是自赵曦率军第一次南征开始的。

第一次南征、好水川之战、河东之战,一直到平灭西夏,所有的战例,让整个大宋的军伍对赵曦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这一次,是官家亲征······大宋的整个士气完全是在飙升。

当官家检阅车辆经过是,整齐划一的,震天的吼声,让每一位亲临者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其实,赵曦真的没做什么。在亲征时,赵曦就说了,亲征就是一个形式,一切都按既定方略作战······所以,他无非沿着整个防线,坐着马车溜达了一圈······

“官家,老臣很久不接触军伍了。老臣不是恭维官家,不论是记载,还是眼见,老臣认为当今世上,绝不存在可以赢大宋军伍的王朝!臣文彦博为陛下贺!”

首节 上一节 1134/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