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263节
“货品?”
“确实如此。铜为货物,诸位认同否?铸币只是将铜提炼加工,也还是货品。只不过它是充当了货品交易媒介的货品,也就是作为中间物使用。”
这样应该都能懂,也确实懂了,最起码颔首认同了。至于是否有滥竽充数者,那就管不了了。
“既是货品自然该有其本身的价值。比如一文,这是大众认同,也是朝廷规定,到底它的价值该是多少?如何来衡量?”
“只有确定了衡量钱币作为货品的价值标准,才可以议定新币每年铸造的多寡。这也是曦将此议题交于朝堂之因!“
不知道这些臣工们是不是听懂了,赵曦本来是很清晰的,自己绕着说了半天,也有点糊涂了。
真的,说的有点绕,货品的衡量标准不就是钱币吗?现在又让找一个衡量钱币的标准?到底哪个才是标准?
这道理,赵曦已经在慈明宫讲过,赵祯也是听过的,讲了三遍,没人懂了。赵曦才将此议题奏请朝堂议定。
怎么说呢,越是人们不懂,对于赵曦的目的越有利。
最喜欢不懂装懂的,那样就更好了。
“衡量标准?铜矿开采多寡不就可以衡量新币价值吗?开采的多,新币则贱,开采的少,新币则贵……“
我去!这是原材料和成品的关系好不好,这是一体的,是上下游关系,是能作为衡量标准的大叔!
“此言差矣,殿下所言贵贱乃指新币,铸币多寡也指新币成品。铜矿开采多寡是决定新币制作多少的原因,而非吾等需要议定的结论。若如汝所言,东川铜矿能否运送至汴梁钱监,岂不是也是标准乎?”
……
接着又开始了。本来朝议的是新币制作的数量。结果,整个朝堂议论的话题,从赵曦提到的衡量标准,拉扯到铜矿,接着就拉扯到大理国内形势,还有人拉扯到到了漕运,甚至有人开始分析长江的水文知识……
一直就这样,总是谈不成正事。
赵曦无所谓,本来就没指望他们能找到硬通货作为标准。
至于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连赵曦也只是听说过,赵曦也只知道黄金是作为衡量标准的。至于缘由,他不懂,也没准备说这些。
他想说的……
“殿下,今日之议题,殿下可有思谋需要朝廷定夺?”
烦了,富弼被吵吵的烦了,想静心多想一下太子殿下用意都不行。所以,他直接问了。
只要太子殿下提到了,他再去琢磨这个过程,想必要容易些。
对于财货方面的问题,富弼,文彦博等等,包括整个朝堂,集中在一起,都未必有太子殿下精通。
何必废话么,除了让太子殿下看笑话,真没任何意义。
“曦以为,若有一物可衡量钱币价值,此物必须是放眼天下,无论州府国度,无论丰年灾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所有人认可的物品。”
“粮食?“
富弼是下意识的。因为唯有粮食,才是天下人皆认同的货物,不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无论丰产还是欠收,不论种族国度,唯有粮食可充当此物。
第201章 就那么回事(第四更)
要不说有时候赵曦琢磨不透这时代的精英呢。
他们的认知总是很凌乱,没有规矩,除了古圣先贤,再没有任何成体系的学问。
可有时候偏偏又能切中要害。
就像现在,富大相公就说对了。
确实,在这个时代,唯一能作为硬通货的,就是粮食。
“富相公所言极是!曦也如此认为,唯有粮食可作为衡量钱币价值。故,曦以为,新币制作多寡,应与国朝粮食挂钩。”
“如此一来,朝廷可通过铸币调整,稳定粮食价格。避免出现丰年谷贱伤农,灾年谷贵也伤农的现象。”
“比如斗米三十文,丰年多收,朝廷多铸币,也保持斗米三十文。灾年欠收,朝廷少铸币,同样可稳定斗米三十文……”
赵曦这明显是胡扯了。赵曦在说这些时,已经混淆并偷换了概念,已经忽略了粮食和钱币的本源,到底谁才是衡量标准,那个衡量那个,他混淆了。
问题是,赵曦所说的,确实是这么个理。
粮食不是多了吗?很好,钱币也多了,确实可以维持三十文的粮价……
至于通货膨胀,赵曦都是一知半解的,这时代应该没人能懂的。
赵曦也没以为朝堂诸公真的傻,不仅不傻,反倒都是精英,人精。
他们确实不懂经济理论,肯定不如赵曦这个半瓶子水平。可是他们懂粮食。
之所以都认同这个观点,是因为各怀心事而已。
粮食为我所欲,钱币也为我所欲也,二者如何兼得,且由殿下铸币也。
粮食是要消耗的,新币肯定也要被储藏的,至于铸币多寡,到时候并不由太子殿下做主,应该是基于粮食作为标准,由粮食价格决定的。
很好,太子殿下的说法很对。所以都赞同,附议,不再争论。
赵曦在含糊,朝堂诸公也在含糊,都含糊着议定了新币铸造与粮食挂钩的基调。
就这样吧,别说什么国朝是寒门天下,扯淡!
那个穷苦人家,可以养一个不事劳作的半大小子?那个贫寒之家可以让一串儿子挑灯夜读?
所谓的寒门,只是相对于前朝,乃至再往前的世家大族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