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272节

其他方法也是方法,就老爹那样的性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改变他继承大统的事实。

也没得改变,他是唯一!

赵祯进殿门,看到儿子像往常一样,瞬间表情就灿烂了。

他不是个大心脏的,相反很细腻,还是能替所有人考虑的心思。除了偶尔抽风,基本上都是绵绵的待人。

昨晚一直到今晨,他翻来覆去的想着自己说的那话……说着无意,听着有心。

那样的话,帝王说出来,可以产生的反应太多了。

所以,甚至又几乎一整夜没睡好。

一直是父慈子孝的,他担心这一句话,把十几二十年的父子融洽给葬送了。

还好没有,看到儿子泡好茶,还是一如既往的神情,赵祯就歇心了。

“爹爹,先饮茶。随后孩儿再为爹爹按摩。”

唉……身体底子弱,心脏又不大,就别出幺蛾子。看看,估计有没睡好,脸色难看的。

赵曦对老爹也是很无语。

赵祯欣然接受了。嗯,这是代表着父子没生间隙,没隔阂。这就好,很好。

汴梁城的蹴鞠报,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刊登了一则招工启事。很奇怪,似乎是哪个军门或者那个将主发慈悲了。

启事言明,需要妇女若干,做纺工,工钱相当丰厚,甚至快比得上一个正常苦力收益了。

只是有个要求,需要家里有军卒,也就是这纺工必须是军卒的家眷。

有意者可由军卒到指定之处问询。

同时,京东路,京西路的军伍也有消息传播。说是军转民籍,到汴梁钱监做工者,其家眷可做纺工。

本来前段时间太子殿下招工,东川铜铁矿的工钱高于钱监,让不想背井离乡的人有些黯然。

结果现在又有这样的机会了。

也是这段时间,赵琴由内侍陪着,到一些五品以上朝官家里拜访……

知道的不知道的,这事就这样,以一种很特异的方式在进行。

第208章 王介甫的万言书(第一更)

心情愉悦了,处理公务也得心应手。

父子俩在融洽和谐的的气氛中,重复在日复一日的处理奏折中。

真的是这样吗?赵曦不是,他是努力去这样做的。赵祯应该是,他懂不了赵曦的心底。

这一段时间以来,赵曦在批阅奏折时,有时候是挑着捡着咨询他老爹意见的,越是复杂的,或者说需要有鲜明态度的奏折,赵曦会直接下了结论。

对于赵曦批阅奏折,并下结论的情况,他老爹已经很久没有翻查过了,甚至有些不太容易做主的,他都要问一下赵曦。

昨晚赵祯说过那话后,赵曦似乎也觉察到自己有些得意忘形了,有点过了。

虽然事实证明,老爹当时说话应该是真诚的,事后也确实后悔了。并没有影响父子情义。

只是赵曦觉得,对自己是个提醒。若没有昨晚的事,很有可能,父子俩这种情况长久了,自己会不知不觉中做很多替老爹代劳的事,而老爹也会适应他潜移默化做主的情形。

到了那一步,真说不清谁才是帝国话事人了。

还好,赵曦在处理奏折时,始终是去揣摩老爹做事风格的。最起码目前为止,朝臣们还没觉察,一旦自己的这种不自觉延续下去,风格转变总是会被人发觉。

那后果……赵曦无法想象。

所以,赵曦又把自己的定位,恢复到了初听政时的状态。

“王介甫文采斐然……”

感觉老爹这话说的很勉强,似乎还有些无奈。

王介甫?不就是王安石吗?早年赵曦见过,也知道他如今回朝了。

这个名望延续千年的名臣良相,终于要登场了吗?

王安石,赵曦是知道的,那怕是王安石初入朝堂,还是在群牧司时,赵曦就知道他在憋大招。

赵曦记得他发大招应该还在十几年后吧,这会儿……

赵曦带着疑惑看他爹,这疑惑有自己内心的疑惑,也有对老爹这番话的疑惑。

“王介甫二十年一直在积攒名望,士林中口碑很好。曦儿,王介甫确实是名臣良相,不过爹爹恐怕受不了他,留给汝将来用吧。”

这话没其它意思,也没有顺着昨晚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就人论人。

赵祯招手,让内侍给赵曦传递过一份折子……就是这样,别看就两步地,父子俩都不会起身走,有人专门做这事。

被人侍候的人,任何事都被人侍候着。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释此一言而毛举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聪明,而终无补于世,则非臣所以事陛下之义也。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天下幸甚。”

赵曦看完了,认真的看完了。毕竟是自己认知中最有名的人物。

除了他的变法,王安石还是后世推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以,赵曦看的很认真。

首节 上一节 272/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