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316节
嗯?赵祯继续愣。这是怎么了?富相公居然附议,听这口气,好像还是相当赞同曦儿的做法?
富弼确实是赞同的,不止是赞同杀无赦,对于太子殿下所有的提议都赞同。
从吃住,到救治,再到防疫的处置,以及整个灾情所引起的一切意外,太子殿下基本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说实话,太子殿下的谋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这是太子殿下第一次表现出他在治政方面的才华。
国之大幸!
所以,富弼没一点含糊的附议了,就在大家还愣在杀无赦的震惊时,他作为宰相,首先变态了。
很简单,他就是让太子殿下这十条全部执行。
“臣附议殿下所言……”
“臣附议……”
赵祯有点晕晕乎乎的,没想到儿子这几个杀无赦,就这么容易的通过了。
他以为又会是一次被喷的结果,却就这么通过了……
或许,自己真该禅让吧……这想法再一次萌生了。
他也就是一瞬间有这想法,扭头又会变卦的。
赵曦这一通又是白话,这做制旨诰的司马光,又一次有了显摆文采的机会。
但诏令形成后,一个个颔首认同。
可赵曦觉得,这根本就是给士子看的,不管是军卒还是百姓,根本看不懂所以。
算了,不扫这群精英的兴。
诏令在半夜成型,也就在半夜发出去了。顿时,整个国朝运转起来了。
而赵曦,却又用大白话撰写了一遍,直接让蹴鞠快报首版刊登。
当然,不是朝廷诏令的内容,而是一份告百姓通知书。
明确的告诉百姓,朝廷因地震为百姓做了那些事,百姓又该如何配合,同时要对不法之事检举揭发。
并且,赵曦要求,第二天的蹴鞠快报,要超量印制,免费发放。
第241章 事与愿违
朝廷诏令一下,接连着几个杀无赦,整个汴梁忙起来了。
没人懈怠,抛开这是积德的好事,就是朝廷的那几个杀无赦,也让他们不得不收起混日子的心思。
也算是及时,在这个时代,朝廷这次的反应绝对是及时的。
甚至汴梁城洞窟里的那些城狐社鼠还没来得及动手,整个汴梁城已经是军卒遍布了。
而曹高等六家家主,再接到太子殿下的那份所谓告黎民百姓书时,也极力配合。
考虑到整个汴梁都处于哀伤中,直接让府里的下人出动,挨个里坊,免费送发蹴鞠快报。
里坊的管事忙着,可总有好事者,便承担起广而告之的职责,不停的在坊间宣读,宣读蹴鞠快报刊登的告示。
而同时,太子殿下呵斥相公的过程,也被人惟妙惟肖的流传开来。
再结合朝廷诏令的颁布并张贴……诸多的百姓,在哀伤之余,都会朝着大内的方向拱手叩拜。
有人说,大灾大难之前,最能看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或许这一次的京师地震,算不得大灾大难,但赵曦还是看到了整个人性美好的一面。
相公们在议事结束,没有一个人回家,在颁布告示之后,便直接分区域走访全城,以了解整个汴梁的灾情。那怕是宋痒也如此。
而太学,欧阳修在接到诏令的一刻,并没有单纯的停学。而是让太学的士子们组织起来,先是帮助入住太学的百姓,然后带领着士子,直接到朝廷招募志愿者处报名。
就是不懂救灾,但吾等可以为百姓打一碗粥,扶一下老人。
赵曦担心的哄抬物价并没有发生,或许是杀无赦的作用。
所有反馈回来的信息,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
最让赵曦惊讶的是,这刘毅……这刘毅居然代表商贾,向自己老爹奏请,请朝廷容许商贾可以在汴梁城设粥棚,以补充朝廷照顾不到的地方。
这小子居然成了商贾了?
也是,估计内苑食品厂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说是奏请,更像是献好来了。
谁又拦着你施粥了?也就刘毅这个憨货,被人捧的找不着北了。
这是好事,就是相公们也没有拦着,甚至还真给了诏令。
内苑能做的,也仅仅是收起了花红柳绿的服饰,一个个都素衣装束,以表达与黎民共苦,连伙食都改成素食了。
随着急递出汴梁的,还有太子殿下拟订的十条。这是要诏令天下,成为所有灾情处置的永例。
这也算是赵曦第一次对国朝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时候,最闲的人,反倒是赵曦父子俩。
朝朝堂倒是没有放衙,可整个朝堂的官员全出去了,都在救灾的一线忙碌,日常的公务全停了,就连奏折都没有递上来的。
这官家和太子,可不就成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