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325节

狄青原本做枢密副使时的院子还在……可狄青拒绝了,坚决的拒绝了。

然后,赵曦就顺水推舟的把军器监改造的房子送出来了。

这一点没人异议。不用朝廷公房,也不用朝廷花费,还能安置了这个纯粹出于道义照顾的致仕官员……

没人再去关注狄青了,不管他曾经如何的辉煌,如今只是一介闲人而已。

这样的感觉让狄青很舒坦。不用再提心吊胆,也不用连睡觉也敞开中门,就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安稳的过日子。挺好。

关键是,他就是到护卫营的营地走窜,居然也没听到什么质疑声,这就更好了。

每天看看护卫营军卒的训练,再跟着苏颂见识见识那些奇思妙想,跟随护卫营学习那些条例和条令……

这才是一个军营应该有的样子。

若国朝有此类精兵十万,灭西贼,收燕云,真的指日可待!

只有他这种老军伍,才能看出护卫营这一套练兵之法的意义。

狄青原本已经消散的心思,再一次燃起了。他都能想象出,率领这样的军卒,搭配这般的军械,该是怎样的情形。

自己还不能死,真正建功立业的时机在未来……

当护卫营的军卒再一次轮替更换时,狄青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何等的大相径庭。

他听说的所谓拆分护卫营,却是太子殿下分派护卫营训练禁军,他听说的太子殿下弱势,偏偏是太子殿下正在一步一步完善他的布局。

这一段时间,狄青在护卫营,算是多少触摸到了殿下的谋划……步步为营,层次推进,看似不着边际的闲招,在最后,很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切都在为未来而绸缪,这才是真正的谋略。

第247章 未雨绸缪

又是一年春来到,汴梁却没有春的味道。

自元日以来,汴梁未曾见过一滴雨,整个开封府都是这样的。

同时,京兆府、河北道的奏折,接连的往朝堂递,都一个声音……今年大旱!

去岁的粮食还有富裕,还不到栽种之时,但饥馑之患已初见端倪。

眼看农时迫近,而老天还是没一点要下雨的迹象。

先是开封府,接着是朝堂的相公,连赵曦也都去祈过雨了,可老天很明显不给太子殿下面子,还是一点雨星没有。

原本装备在河岸的筒车,因汛期的原因,已经卸掉了。这时候都不用朝堂招呼,将作监已经沿着河岸装备筒车了。

同时,还加班加点的营造,并按照朝堂指令,发送到京兆以及河北道的州府郡县。

能看到后世所说的积雨云,可也只能是看着它飘走。赵曦做不到人工降雨,即便是知道人工降雨是打固态的氮炮,也没那个本事。

满朝堂都是愁容,那怕是混吃等死的人,这时候也望天发愁。

其实,不管是帝王还是臣工,没有谁希望时局动荡。

历朝历代,不管帝王如何昏庸,臣工如何奸滑,只要百姓们能顾住嘴,没人想去造什么反,祸乱什么天下。

灾荒,往往是导致民乱的根源。

国朝三冗,冗兵和冗费,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变流民为厢军,从而增加朝廷开支。

这一年多,太子殿下的几次腾挪,好不容易让朝廷有了近十万厢军的结余,今年怕是又要增加了。

这时候,朝堂接触度支的,都已经清楚了太子殿下一些动作,效果显著。

可惜,这一次大旱,又要回到早先了。

已经很久了,赵曦没顾上轨道的事。

如今的漕运还没有通航,而汴梁的米价已经有了上涨的苗头。赵曦不得不把重心,再一次放到轨道贯通上来。

“轨道几时可贯通?”

李诫被叫回来了,见面后连寒暄也没有,赵曦直接这样问。

“回殿下,最迟四月底,可以贯通试运行。”

李诫一直忙碌在轨道铺设上,整一年都在这条线上。

在钱粮的刺激下,原本懈怠的那些烂人,迸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现在再去看,找不到一点一年前的影子。

“加大赏赐吧!尽最大努力尽快完工,有大用!”

原本成都府路的那批运输队伍,一直没停止运送铜铁矿,对于新钱监的耗用绰绰有余。

李诫不明白太子殿下的意思,可能听出太子殿下的着急。

几乎没在汴梁停留,甚至连管城都没回,直接又返回去了。

“诲叔,通知成都府路运输队伍,从即日起,分出一半人员运输粮食……”

“中正,李宪,汝二人去趟大理,并持吾手谕,自大理过广南,直至安南。”

“告诉那个李什么日尊,吾需要粮食。并告知他,吾可用新币采买,也可用国朝典籍交换。”

听说那个李日尊,非常重视文教。很好,取其所好,就是换些他们野生野长的粮食而已。

“殿下,连续两年丰年,如今常平仓应该储备充足,缺粮之患不应有的。”

首节 上一节 325/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