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73节
说真的,在赵曦心里,能做出玻璃甚至比开科更重要。科考每年都有,国朝读书人多如牛毛,这个在后世号称科技发展迅速的大宋,除了自己年少时划拉的营生,还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
若是有一天,再有一次庭辩,不再是穷经皓首的玩文字游戏,而是那种后世科技实验的庭辩赵曦又想多了。
科技真不是凭赵曦一人之力就可以造就一个体系的,时代有他的局限性,工业本来就是一个体系。他赵曦不是全能,也不是全才,能做的就是引导,在现世的精英中种下种子,能成长成什么样,由这个时代决定。
他将后世称颂的,这个时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两个人凑一起,就是想激发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
可惜,后世名声高于苏颂的沈括,在这次算是赏赐的饭局中,并没有什么表现。有些拘谨,还有些手足无措。缺少这个时代文人的那种桀骜不驯。
在一瞬间,赵曦有将数术列为这次开科题目的想法,也只是想法,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倘若真那样,那就不是各家学派的争端了,那将是整个国朝民间和士林一起讨伐他赵曦的场景。
“存中,做自己想做的,干自己想干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工坊城要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并坚定自己的选择”
赵曦没有对沈括死心。《梦溪笔谈》做不了假,后世对他的认同也做不了假,沈括应该有颗科学的心,他相信沈括会给他带来惊喜的。
唉这沈括还真受不了官家这样。被赵曦拍过的肩膀,一连好几天,沈括都觉得特沉。
没隔夜,政事堂还是知道轻重的,过了晌,赵曦刚刚送走了苏颂和沈括,政事堂的诸位就来了。
“官家,事不宜迟,开科的题目真的该定下了,往年这时候已经锁院了。”
不是韩琦咋呼,确实是这样。当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中,以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泄露试题与学子请托现象的发生。
而现在,朝廷居然连新科的命题方向还没确定。关键是,今年朝廷开科已广而告之,各州府的解试已经结束,通过解试的士子已经齐聚汴梁,真不能在耽误了。
“今科题目之争因王与司马相公而起,朝廷因此还专门举办了庭辩。是不是有胜负的结果,此事该告一段落了。”
赵曦说完,还看了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还好,没什么不忿。看来这哥俩也算是想通了。至于政事堂的其他人劝说赵曦不信,就这哥俩的性子,要是能听进去劝,就不会到这地步了,甚至连庭辩也不会有。
某些方面,赵曦还有点庆幸有这哥俩。
“其实从庭辩来看,每一家学派都有其成为一家之言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基础,士林认同并非没有道理。”
“既然如此,为何要分出个胜负来?又为何非要确定开科题目的方向?”
“官家,科考题目有限,不可能尽收诸家学术于一朝之科考”
这是官家登基后的第一次科考,就是官家在做太子时,也未曾关注过科考不需要。造成官家对科考题目的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韩绛赶紧做了一下说明。
“这个我清楚。不管是王相公和司马相公之争,还是庭辩之论,其实都是经典的释义之别。而科考的题目,不外乎经史子集四书五经。”
“如今庭辩已过,而庭辩中各执一言并非一点道理没有,各家学术又在各地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的方向了。”
“如今,朝廷并不需要改什么题目,该怎样出题还怎样出题,只需在批阅时不以一家之言定取中与否即可。”
这这样也行?
也确实可行,或者说再也找不到比官家这方法更适合现在的情形了。
官家又一次玩人了……这是文彦博心里想的。
作为枢密使,不涉及军机,仅仅是科考的争论,文彦博介入的并不深,纯粹顺着政事堂和朝廷的意思,所以,他有点旁观者的意思。
整个过程下来,文彦博可以确定,在王介甫和司马君实在政事堂争吵时,官家已经在为今天的说辞准备了。
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吗?或许是,不管是不是,这事算是过去了。
韩琦真觉得宰相不易,他的性格好像不适合协调,他更喜欢干脆的做事。
有富弼临走时的几番叮嘱,他一直在尽力控制着政事堂的局面。没一个好相与……
做个事真不容易……韩绛和吕公弼能看明白这一番操作,毕竟对官家的了解,他俩属于那种听闻最多的…~官家过于习惯谋划了。
不过对于官家而言,面对王介甫和司马君实,还真没其他办法。
或许官家能硬起来,也具备硬怼朝臣的实力,最起码他俩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官家。即便那样,最终结果也未必有这样好。
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怎么说呢,因为他俩的争端,才一步步把事情推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官家有了解决的办法,也算是给他俩下坡的台阶,还能怎样?
就是心里再不爽,也只能接受现实。
好歹没有摒弃他们任何一人的学术。
官家在送到政事堂那首诗时,已经就想好了今天的说辞……都心里明白,憋着吧!
官家只说,具体怎样做,还是政事堂诸位的事。
第432章 想一出是一出
赵曦在士林中的名望再一次被提升了。
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的诗文,也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是因为他作为君王给士子们的公平。
没有一个士子能将国朝所有的释义都学到,这也不现实。哪怕是各州府的解元,在如今的境况下也是忐忑的。
官家这样确定取中与否,着实让整个士林感恩戴德。新学在南方影响深远,我身处陕州,熟读司马相公的朔学,也一样有高中的可能。就学于周敦颐,官不高,职不大,没有扑中主考官是同门的可能,有官家这样的取士方法,我一样可以考中。
如果说国朝取士,在以前还有些许不公平的存在,如今这样的方法就彻底解决了。
士子有一种行为,叫做游学。可能有行万里路的想法,真正的原因还是各地各家学派对释义的大不同造成的,士子们为能在东华门唱名,不得不游学,以便自己能了解国朝名家的所有释义这太难了。
这也是国朝开科,经常出现某一地学子在某一科集中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有弊端的。比如,辞藻华丽者会有优势;比如,批阅时能看出考生的地域等等。这些赵曦交给政事堂解决了。
自己什么都做了,还要政事堂有何用?
再说了,有了前面庭辩这事,相信政事堂会安排好阅卷人的这么多年的科举,如何防止和杜绝各种意外,朝堂的臣工没一个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