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25节
这外调青苗法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甚至各方的调查结果都会征求意见,采纳大佬的建议才能形成最终定稿。
也就是说,朝廷现在得到了什么样的报告,对于朝臣来说都清楚。
官家说过,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把青苗法搁置,不得再议。
现在,外调结果有了,自然就是可以议了。
为了抢的先机,一篇篇华丽的,激烈的,朴实的奏折文章开始成堆成堆的往政事堂递。
这事,就是在政事堂也还继续着争执,自然就到了赵曦的案头。
借用并重复调查结果……没看头,丢一边去。
满篇口号喊的震天响,没一点干货的……没用,丢一边去。
一个调查结果就否定王安石本人,冠以祸国殃民帽子,并准备往死里整王安石的……其心可诛,丢一边去。
过分扩大青苗法作用,忽略存在问题的…~也一边去。
认为在国朝耕田大事前,可以不必在意草民死活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贱其子民者……一边去。
唉……这是奏折吗?这是檄文!这是奏折吗?这是表演文采的机会。这是针对青苗法的奏折吗?这根本就是在罗列王安石罪状。
一边翻看,一边丢,越来赵曦手里的动作越大,到最后直接看开头,就抬手扔出去了。
吓得内监一个个连大气都不敢出…~啥时候见官家这般暴躁过?
这就是朝臣!真应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对,有一用,就是扯淡。
并不是说满朝堂真没有解决问题的臣工,是立场的需要,让他们忘记了本职,替君王排忧解难的本职。
反对者不会去考虑解决问题,支持者不能也不合适去改变青苗法原义。
而中间派,看现在这架势,还担心所有的炮火都冲着他来呢。
所以,奏折就单纯表态了。
这个……苏辙?终于看到一个可以让人看下去的奏折了。
苏辙是作为调查人员下去的,还是去了实行青苗法最久的鄞县。
他用详实的数据,从王安石主鄞县时说起,充分肯定了青苗法的作用。
同时,也是用详实的数据,列举了从王安石离开鄞县,整个青苗法变味儿的过程。
最后,两者对比,从两税税入增长和减少中得出结论:青苗法过于依赖官员的操守,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且,青苗法不适合作为官员考评的内容,容易滋生乱像,从而导致事与愿违,害民害政。
好像结论也是反对,可赵曦却看到苏辙在这一事件上的公正和客观。
立场并没有让他丧失基本的判定标准,即便在言辞上有倾向,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给王安石按什么罪名。
比他哥哥强,不玩虚活,言之有物。
可这青苗法……
如果说农田水利法是来源之法,青苗法就是节流之举。
国朝不抑制兼并,但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没人真正舍得丢弃自己的耕田。
耕地,对于农耕民族是烙在骨髓上的依赖。
而国朝耕田……纳税耕田的减少,势官富姓绝少不了办肮脏事。
第470章 伟大的想法
不集议,不朝议,就是奏折也留中不发。让整个朝堂的臣工,都根本无法知晓官家的态度。
王安石着急,很着急,但他不能催促。
所有的调查结果他都看了,他对调查过程没异议,对调查结果也没异议,那怕是反对一方的结果也没异议。
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的结果融合,应该才是最真实也最客观的调查结果。
这样的结果,让他没有催促官家决断的理由。
就连新法核心团队,在商讨时也是唉声叹气。
对于这些地方官…~若真想儿子说的那样:杀就是了!国朝军州四百,能杀的过来吗?
再说了,这可都是文臣,开这个戒,就相当于给君王递了一把刀,文臣将没了最后的凭仗。
说真的,当王安石看到鄞县在自己离任后,把一个好好的利民之策,祸害成纯粹害民扰民,他是真有心杀几个!
他在任时,青苗法是解百姓之危,救百姓之难的,同时利用常平仓的储备,为官府带来堪比两税的收益。
而他离任后,却成了官员胥吏利用常平仓做本钱,借官方的名义,在放印子钱。
这还不算,肆意提高利息,强行摊派,把原本就不富裕的鄞县,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最终整个鄞县的上上下下,从知县到衙役,无一不参与其中!全烂了,整个鄞县的县衙全烂了!
虽然府衙因这次调查处理了鄞县,可他真不敢保证,一旦青苗法在国朝推开,会有多少县衙会烂掉!
青苗法必须推,国朝的大形势决定了。
可怎样推,这就需要商榷了。
官家……唉,态度不明朗呀!再加上这样的结论,真不知道官家还有多少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