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83节

“官家,其实我等内阁也是受朝廷臣工委托,想向官家要个准信:朝廷责令监察衙门清查,到底是要查什么?”

富弼是知道的,可监察衙门有监察衙门的规矩,他知道是因为恰逢其会,并不代表他就可以乱说。

富弼知道官家重规矩,他很守规矩。

“尧夫,那就告诉咱们的各位大阁老们,别真伤着谁还不知情!”

赵曦有没有生气?刚才有点,现在没了。听富弼的意思,内阁好像还不知道这次监察衙门大清查的目的。

“监察衙门奉旨行事,本次清查,旨在查办违反朝廷条令条例捐官之乱像。”

范纯仁有一说一,既然官家让说,也就是有授权了,可以说。

“既然只是查办捐官,为何要把整个国朝搞的鸡飞狗跳?如此查案,仿佛我大宋官员都是钱财捐来的……”

不提目的,单说方式,这是特擅长辩论的司马光的风格。

“不必再议了,因为朕也想知道,朝廷到底供养着多少官员,又都因何得官!”

第796章 该是怎样就怎样

一句朕也想知道,堵住了所有内阁的嘴。

还说什么?官家让监察衙门查捐官,目的明确,似乎跟诸位真的没多大关系。

至于门生故吏,若是真的有此违犯律条的行为,即便是内阁又怎样?

原本担心的,或者说可用的借口,在知晓目的后,就没有立足基础了。

至于方式,无非是心中有鬼的恐慌才对此有异议……

当然,司马光除外,这老小子是真的担心朝政……修史修到了前朝,来俊臣和周兴对整个朝堂的害处,他是越看越恐惧。

“司马相公,可是该撰写前朝了?别担心,朕不是武后,本朝也不会有酷吏!”

赵曦驳了司马光的话,但对于司马光在修史上的贡献还是看重的。

所以,就多了一句理解的话,也算是给司马光个坡……

“臣谨记!”

盛势浩大,其实目的很简单,倒真是内阁的诸位被蛊惑了。

“富相,监察衙门查案跟政务无关,倒是朕所提及的梁山泊集约化渔业和农庄的事,内阁可曾商议过?”

都干点正事,别整这有的没的。本来朝廷事务就繁忙,一个个怎么还有闲心考虑门生故吏?

既然都闲,那就把这事一并做个吧。

赵曦本来还想着自己先出个大概呢,这时候就想着直接交给内阁了。

不是闲吗?给你们点事做。

“回官家,老臣正在整理当日官家的提议,暂时未在内阁讨论。”

“哦,那就提早吧。朕看众位也有空闲……”

官家是越发强势了。内阁大臣全数进宫,本来意气奋发的,结果就这样散了。无数的地方官员私信,加上内阁诸位又商议半天,最后官家就这么简单的化解了。

“富相······”

“诸位别说了,老夫说过,此事不宜如此,谁人听了?不是官家武断,我等这般做法与逼宫何异?况且,直面君王,又故态重现,再次出现毫无秩序的争辩·····”

“官家是怎样的,诸位不会不清楚。多来年一直强调秩序、规矩,如此因为道听途说便这般作态,可有体统?”

富弼也学着官家,直接将各位想说的堵回去了。都是要致仕的臣工,这样做真不知道官家最后对阁老院会器重多少。

“内阁议事也是如此?”

太子并没有跟着内阁出去,还在勤政殿候着,他觉得今日这事有点蹊跷,需要等老爹解惑。

“内阁议事倒不至于如此。一般而言,先是分管的内阁将问题、事务陈述,富相主导议事,有秩序的阐述观点,最后形成决策。富相说这是爹爹一直要求的。”

“爹爹,今日此事又是为何?诸位内阁即便有心照顾门生故吏,也不会在这档口有此行为。偏偏整个内阁都是一致的。原本是群情激昂的,可最后就这样散了,孩儿不认为是爹爹的几句话的作用。”

到底是锻炼出来了,能看出刚才的情景不正常。不错,憨厚是憨厚,做君王绝不能愚钝,该有的弯弯绕必须有。

“大宋是赵家的,是皇家的,同样也是列为臣工的。君臣共同执掌大宋,这就需要任何人都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下行为,君王也如此。”

“我朝的朝廷,相比前朝而言,君权在先祖时就将独裁的可能杜绝了,只要朝廷还有良相,君王不昏聩,王朝延续的时间就会久长。”

“这次内阁诸位臣工如此,是因为监察衙门的做法过了头,监察衙门又是直接隶属于君王,有超越朝廷其他衙门的权限。”

“这一次监察衙门在满国朝声势浩大的行动,由于地方州府相互信息不畅通,每个州府的长官都以为是在查办自己,便有了私信咨询内阁的行为。”

“当所有信息在内阁集中后,阁老们担心君王借监察衙门之权,撇开朝廷而随意处置朝臣,也就是要加强皇权。这才是内阁大臣着急的原因。在明白监察衙门的目的后,自然就没了担心······”

“这样的形势,让内阁大臣在一开始有些急躁,就导致了没有秩序的局面,这是国朝早年的弊端。而为父所做的,则是借监察衙门陈述清楚,内阁大臣恍然之时,对无秩序的现象予以斥责······”

说的有点多,这里面转的弯也多,赵曦是掰碎了揉烂了讲给儿子听。

为君之道,并非某种特定的唯一的方式,温和还是强势,都需要根据情景来定。

很少臣工再纠结监察衙门清查的事,有的也是牵连在捐官事件中的。鉴于官家和监察衙门的决心,谁都知道此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清查工作确实很繁琐,即便是有千数监察官参与,也接近两个月才彻底查清了国朝所有捐官案情。

具体说来,这样的情形也是因为朝廷拿下西北和西南两地后,新疆域需要大量的官吏,中原之地的吏员又多数不愿背井离乡,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首节 上一节 983/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