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97节
四皇子跟太子是一奶同胞,一直跟太子交好的。就是王中正,跟四皇子也多有往来。不过,处于皇宫里,发生什么事王中正都不奇怪。毕竟,他也是先帝那时候过来的。
有时候王中正有点羡慕李宪了,做一员大将挺好,虽然在西北吃沙子,最起码不用掺和皇家的这些烂事。
“不必了······”
查不查吧,能有什么用?是能定下四子的图谋不轨吗?好像谈不上,即便能查到四皇子跟陈和叔有什么往来,也不能直接确定陈和叔散布的传言就是四子授意。
关键是,陈和叔已经死了。而陈和叔的死,找不到任何与四子的关联性。
其实,从心底里,赵曦还是不想把这般肮脏的家事让满朝皆知。
什么皇家无私事,在赵曦的概念里,皇家也是一家。
他自己看重亲情,也不想把此事摆在台面上,让滔娘和太子都有了背负。
“安南是别想了,崖州和夷州可以考虑。若是觉得太容易,高丽、扶桑、琉球,都可以考虑,保证是跟老二同等待遇!”
赵曦就这样直白的写了几句。
“中正,你亲自去,将这个给四子。别多说废话!另外,把赵宗实给朕唤来!”
赵曦当初恶趣味,让赵宗实主宗正寺。还别说,这些年倒还真恪尽职守······有时候给人机会,或许结果大不一样。
赵曦不喜欢血淋淋的做事,即便是太子遇袭的那事,他也是仅仅把蔡京和刑恕砍了头,并且把蔡卞发送到安南了······
大朝会的最后一日,官家突然将一条法令交予朝廷讨论:凡宗室中(含皇子)有自命不凡者,除九州之地,不管是向东出海,还是到极西之地,亦或是借道北辽经略北海,甚至组织海船远洋,朝廷一律给与支持。
可以将国朝的资产作价,与朝廷置换不多于三千人数的一代、二代火器。
在此法令出台后,朝廷对所有忤逆之事绝不妥协,甚至不需要朝廷商议,君王有独断专行之权,对宗亲予以处置。
第809章 实干型内阁
这宗亲新规,有人觉得这是官家早就酝酿好的,有人觉得这是官家在提前为收复燕云做准备,毕竟,不管是向东、向西,还是向北,都很难脱开与北辽的接触。
至于远洋,那就是个添头······
甚至有人认为官家所谋者大······国朝有这样的实力。之所以让宗室出头,都是赵家人嘛。真的跟太子患病这事联系的有没有?或许有,很少,即便有,也是擦着边的想。
所以,这个议题通过的很顺利,甚至有人还添油加醋的建议,朝廷应该放开退役军卒的使用,采取自愿和安置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给宗亲经略外族之地支持。
赵曦准了,这样的结果说不清是不是自己想看到的,有点哭笑不得。
本来只是想告诫一下皇子们,也为自己处置二皇子的行为背书。没想到,朝臣们真的给自己补全了,把所有的一切都认为是谋划了。
可不就是,老二在招揽了不少那些不知情,退役了却热衷战事的军卒,已经将安南的郎颂和高邦一带连成片了。
赵曦都觉得这时候自己有这个念头,真的是有很大的图谋了。
官家新添加的宗亲新规,并没有影响大朝会的议程。大换届的朝会本就事务繁多,根本不在意多这一项。
不过,终归还是会结束。
只是直到大朝会结束,也没见那个亲王,那个宗亲自荐要做哪看上去任重道远的事。
都是些怂货!
其实,有这心的这时候也不敢出这个头。谁知道官家到底想干什么?
……
国朝现在已经基本上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所有事务都可以定义为有序发展。
所以,新一届内阁与上一届内阁不同。
上一届内阁,赵曦还是在继承先帝的政治遗产,所有的内阁、朝廷重臣,都基本上是在先帝时就浸淫朝堂许多年的人物。
这类人或许有才能,但心思都集中在臣工之间斗法,跟皇权斗法,甚至忧虑国朝外部环境而终日不得心安。
那时候,赵曦为大宋国朝谋划的诸多事务,还没有完全显现效果,还不能让朝臣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
那时候,即便赵曦属于携带着十几年声望即位,臣工们都一样敢于随时随地的驳斥官家……因为朝廷事务不多,就靠嘴在朝堂立足。而能怼官家,似乎是博名声最好的办法。
那时候的臣工,都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为荣,都是以在朝会上侃侃而谈为荣。
做不做事不重要,能不能做好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就是耍滑溜嘴,多哔哔就代表着为大宋尽心尽责了。
即便是赵曦挟征战西夏的大胜即位,临朝时,一样需要面对嘈杂混乱的朝堂。
一次次的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过激的不言语离开,都无法根本上解决朝堂议事的混乱。
最终,赵曦借用王安石那执拗的性子,利用了大宋国朝释义经典的分歧,几番腾挪,才慢慢掌控朝堂。
同时,赵曦用权衡之法组阁,在内阁大臣各有所求的间隙中,慢慢的引导着朝政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推进。
各项改革的实行,因对辽夏联军作战大胜,而被朝堂认可。
再经历了平灭西夏和收复大理后,赵曦在大宋的威信,应该达到了连太祖都无法相比的程度。
也是因为这样的形势,才有了可以更换内阁大臣的契机,赵曦才可以依照自己意志组阁。
因为,已经没有任何臣工去忤逆自己了。
这一届内阁,完全是一个实干型的内阁。
从连任的王安石,到新进的所有阁老,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属于做事的人才。
最合理的权力结构,就应该是让不同才能的人,处于适合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