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不求生 第284节
小左队的管队叫做古太白,他是个灵敏果敢的人物,发现楚兵的踪迹以后,不待回报马守应,便迅速率领小左队主动出击。丁启睿正在风声鹤唳之中,楚军士气亦处于极低谷之中,被小左队冲驰急射,几乎是一触即溃。
可怜丁督师还未知道朝廷新设的“剿总”方略,就在乱军之中,被古太白一枪射杀。这数千楚兵,死伤倒是不多,其中多数为后来赶到的马守应收编。
不过这又引发了一件意外之事,张献忠攻破武昌以后,已经自称为“大西王”,口气更在号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的李自成之上。他又改武昌府为天授府,江夏县为上江县,隐然有天命在我之意。
这回张献忠搬进楚王府后,于门前树立两面大旗,上面写道:“天与人归,招贤纳士!”;武昌九座城门也都树起两面旗帜,上写:“天下安静,威镇八方”。
张献忠的志得意满是不用多说了,他迷信“天命在我”,对于马守应擅自收编楚军的做法,视为是在违抗他的“天命”。自然十分地不满,西营和革回两营的合作,就这样在双方刚刚开始合作之时,就产生了不祥的阴影。
对于正在汉川县休息的李来亨来说,武昌为西营拿下,倒是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闯军将革回两营“挤”到江南去了,有贺一龙和马守应这几万生力军的增援,张献忠再没有道理拿不下武昌。
对此郭君镇即使颇有意见,他认为革回虽然在攻占承天以后,兵力从万人上升至二万余众。但革回两营的兵力、军械,和湖广闯军差距依旧很大,更何况李过带领三万援兵抵达以后,双方实力更成为天壤之别。
拥有这样巨大的优势,何必将贺一龙和马守应放到江南去?直接消灭掉他们岂不是更好!
对此李来亨只能苦笑,郭君镇近来越发是一副武人头脑。他的用兵虽然高明,战术嗅觉远在自己之上,可是政治的眼光就差得远了。
张献忠攻下武昌,这是必然之事。即便不把革回放去江南增援西营,张献忠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取武昌。
而西营现在兵马不过二万余众,革回两营在承天府扩军后,亦有兵马二万余众。双方实力相当,合营以后,令出多头,以李来亨的估计,张献忠的实力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因为革、回的掣肘,更不能同闯军在湖广争衡。
这次马守应在咸宁之战后收编楚军,似乎就预示了西营和革回的冲突,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马宝已经攻占了汉阳城?他冲的真够快呀!”
马宝带着三千骑兵,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下了汉阳府全境。最让李来亨惊喜的,则是马宝赶在西营之前,兵不血刃,占领了时人称之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镇。
所谓的天下四大名镇,指的是朱仙镇、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这四个商镇,虽然行政区划级别很低,连县城都算不上,但是经济、人口规模却十分庞大的工商业市镇。
汉口镇的繁荣在湖广堪称首屈一指:水上,是帆樯林立;岸边,是一排排吊脚楼各具特色;岸上,是粮行商号,栉比鳞次,各种小贩的吆喝声、手艺人的锣鼓声,此伏彼起……
街上的烟囱冒着黑烟,把天空熏成一片昏暗,白昼交易频繁,嘈杂喧嚣之声,不绝于耳。随处可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游摊小贩、码头工人、水手、船夫,也不难找到富得流油的大商人。
马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汉阳府全境,汉口镇上有钱的富商,本来自费筹组了一支多达数千人的商团武装,试图抵抗闯军的进攻。
若双方展开在此展开激战,不免使得繁盛冠于三楚的汉口镇受兵火涂炭。
但马宝依靠他过去做官军将领的经验,找到了商团武装中的一位老熟人。那人本来亦是河南官军将领,开封被闯军占领以后,他就随左良玉一路南逃,最后在汉口镇被富商们聘为军官。
有内应从中发难,加之汉口镇长期以来都是恳德记重点经营的要点,镇上不少商铺都在萧维崧的控制之下。
不用马宝进攻,商团武装便纷纷弃甲倒戈,闯军不费吹灰之力,以兵不血刃的和平态势,占领了长江边上的这座繁荣商镇。
张献忠虽然也对号称“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的汉口镇虎视眈眈,派遣了曾经以三百骑奇袭襄阳、逼死了杨嗣昌的大将张定国,让他率水陆兵马三千人进攻汉口,试图虎口夺食,从闯军手里抢过这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张定国用兵神速,于夜间悄然渡过长江,在黎明前骤然出兵奇袭汉口。当时马宝已将商团武装遣散,闯军驻在汉口的兵力只有骑兵九百人和火铳兵八百人,兵力只及西营的一半。
可以说马宝此时对于汉口的守备相当松懈,他并没有将长江对岸的西营当做敌人来警戒,结果当遭到张定国的突袭时,不免仓皇失措,几乎奔溃。
张定国出兵虽然急速,可他准备却很充分,用民船于夜间把不少火炮运至长江北岸。当西营发现汉口闯军守备并不森严,反而十分松懈后,张定国便立即决定调集火炮进行强攻。
当时马宝十分托大,为了安定汉口镇的民心,没有将骑兵安置在镇内,而是于镇外另行建造了数座营垒,供骑兵部队居住。
现在这些镇外的营垒,立即成为了张定国眼中的活靶子。西营集中火力,专打镇外骑兵,铳炮齐放,猛烈进攻。一时间闯军棚帐皆为炮裂,士卒伤痍,樵汲几断,危在旦夕。
慌乱之中,马宝只能带领亲兵死守营垒。好在他的护卫焦大,虽然文化水平很低,头脑却很灵活,焦大单骑驰回汉口镇中,由于他不识字,只会写主人马宝的姓氏,于是在纸上大书一“马”字,外加圈数重做标记,把镇外闯军和西军的态势画得极为清楚。
驻扎在汉口镇内的八百名火铳兵,是由掌旅李凤梧指挥。他出身于杨文岳、虎大威的保定兵,投降闯军以后先在随营学堂教书,随州之战时被调入前线作战,因战功卓越,又被调任为了铳炮标的掌旅。
李凤梧对焦大书写的形势图啧啧称奇,他看过形势图以后,手下两个部总洛彬和李玮群,便纷纷献策救援。
第325章 武昌和岳州
洛彬和李玮群都是随营学堂一期的毕业生,两人对铳炮标精兵的战力都极有信心,便提议铳炮标要急速冲入马宝的营垒里,一边帮马宝反击西营的猛攻,一边还要抓住时机修补营垒。
因为汉口镇在行政区划等级上特别低,所以它虽然人口稠密、工商兴旺,可是却没有修建任何城墙。
也因此,李玮群才认为闯军要击退西营的袭扰,就绝对不能放弃镇外的营垒——不仅不能放弃,还要在增援、作战的同时,继续修补和扩建营垒。
一边作战,一边要给自己建一个新的营垒,这难度确实很高。但是铳炮标本来就是闯军中的精锐,他们作战时历来有先行修筑野战工事的传统,此时又用了一种取巧的办法:李凤梧命人从汉口镇中征集了大量竹筐,再于竹筐中填充砂石,再将砂石竹筐堆叠为“城墙”,于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修复营垒的重任。
砂石竹筐被绑在地桩上,又相互捆绑,对于枪炮的防御力相当强。不过张定国毕竟是西营名将,在他指挥之下,西营的攻势依旧异常猛烈。
李凤梧虽然成功带着数百名火铳兵,成功冲进了营垒中,又把垒墙修复,给了遭到当头一棒的马宝所部以极大支持。
马宝被张定国的这一波渡江奇袭,打得是眼花缭乱、五脏六腑惊裂,到这时候才总算慢慢缓过了气来。闯军重整旗鼓以后,便依托垒墙和占据数量优势的西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马宝的骑兵部队还组织了好几次短促突击,甚至杀出垒墙,给了环攻营垒的西营造成极大震动。
马宝毕竟是一个军事天赋相当不错的将领,他的才华虽然不能同张定国相比,但手中的兵马和营垒却较西军具有一定的优势。
双方打得越久,闯军部队在质量上和战术上的优势就越发明显——李凤梧所部火铳兵,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使用的新式鸟铳,火力远胜于西营,铳手的射速和命中率也大大超过了西营的将士。
在鹰子山大战时,铳炮标的“雷霆”之威已经震烁三楚。此时李凤梧又让他们发挥出了相同的威力来,猛烈的急射在早晨的薄雾中,像是从乌云中透出光亮的雷电,给张定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不仅是官军称呼闯军的火铳兵为“霆军”,不久以后,张定国又把“霆军”这个称呼带回了武昌,更之后,西营和革回两营,则又把“霆军”的威名传播到了更为广阔的地理范围上。
不知不觉中,闯军自己也开始用“霆军”之名来代称精锐的火器部队。
砰、砰、砰……
霆军猛烈的火力让环攻营垒的西营士兵损失惨重,随着远处太阳的升起,张定国已经嗅到了不利的气息。他率领三千兵马趁夜潜渡长江,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攻略汉口,将大批财富运回长江南岸,那之后绝对无法抗衡闯军的反扑。
不仅无法对抗长江北岸闯军的反攻,而且由于身后长江的隔阻,一旦形势不利,张定国的这三千兵马,甚至连退回长江南岸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虽然西营攻破营垒的希望还没有断绝,可张定国还是下令吹响了退兵的海螺。霆军的实力令他大开眼界,更加感到西营和闯营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日益缩小,反而在日益地扩大。
必须将这些情报全部带回武昌!
张定国的用兵毫不拖泥带水,他决心一定,强攻营垒的西营士兵便如潮水一般退了下来。马宝虽然有心追杀,可他又担心这是张定国的诱敌诈计,考虑到汉口镇的重要性,马宝最后还是放弃了追击的打算,以一种更为审慎求稳的态度,坐视张定国收拢兵力,撤回长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