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43节

今天闯军把这四个字做了简单的修改,将“敬天法祖”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改为了“顺天应人”的新宗旨,昭然若揭地显示着新生国度不同以往历史的新宗旨。

禅让仪式和闯军开国建基的一切典礼,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总负责人还是礼政府的巩尚书,他本来就是明朝政府中负责礼制的官员,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自然是相当丰沛。

李来亨仔细观察着太原大道上形形色色、不同人物的神情,很明显可以看出的一点是,牛金星现在虽然已经贵为“新朝”的平章政事,可牛相的养气功夫显然还是很不到位的。从他的神情上来看,牛太师对于自己不能参与筹办开国大礼这件事情,是非常在意的。

“启翁,别来无恙啊!”

李来亨似笑非笑地看着牛金星,拱手说道:“启翁是我朝的开国第一相,今后垂大名于青史之上,也是也是不枉此生啦。”

只是牛金星好像没有什么闲情雅致同李来亨谈谈开国首相的事情,他的不快简直显露于形表,这等养气功夫,现在被宋企郊和巩焴这班人直追而上,似乎也就并不奇怪。

牛金星自己颇愤愤于李自成用人竟然有了几分“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的味道,但在李来亨调侃时,这些小小的不满,也只能暂时先收一收。

他显然不愿意和李来亨多说什么,只是装作淡然的样子,轻声道:“小李帅位列诸侯之位,开国封侯,同样是要留名大顺之史册了。”

李来亨轻笑道:“封侯非我愿,唯望天下平。启翁……啊不,应该说是牛相,牛相过誉了。自从明太祖废除宰相一职以后,时隔二百余年,我朝重新设宰相,牛相就是这二百年来头一位宰相,权倾朝野,天下何人能望及项背?这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李自成恢复唐制,当然也就重新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宰相一职。而且唐朝本来是群相制度,大顺虽然也设有左右两个平章政事,不过因为另一位平章政事惠世扬年迈,李自成加其为平章,更多是为了争取明朝旧臣的人心,并没有授予惠世扬真正的宰相实权。

所以说牛金星是这两百多年漫长时光中,第一位真宰相,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不过牛金星自己知道自家事,古之宰相是能开府建牙的,至少也能自己征辟僚属。可是大顺采取右武制度,李自成现在又重用一班在陕西投降的明朝旧臣,牛金星不要说是征辟一班宰相僚属,即使是想保持自己对于六政府的影响力,都很困难了。

所谓真宰相,也只不过是因为现在大顺的文官架子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至少从李自成加授牛金星天佑殿大学士一衔的情况来看,或许将来的大顺,平章政事将只是虚衔,天佑殿大学士才是实职。

如此所谓真正宰相,其实也不过是聊备顾问的内阁辅臣而已。

牛金星不再多言,与李来亨随意说了些无用的废话以后,众人便看到一队队列严整的骑兵打马而出。

李自成的黄龙大纛也出现在太原城的大街之上,黄盖遍张,道路两旁早已获悉闯军将要在今天开国建基的城内居民们,也都纷纷焚香顶礼,跪在路边上顶礼膜拜。

李来亨嗅到了浓重的香炉烟熏气味,整座城市都被一股似乎能看出金黄之色的烟雾覆盖。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李来亨听到了巩尚书的声音,他好像在大声念着《礼记》中的内容。周围的骑兵向前涌动,金鼓喧天,戈甲耀日,山西附近闻讯的老百姓都扶老携幼,像潮水一样涌来太原城观礼。

虽然牛金星一再提出禁止外郡百姓到太原观礼的建议,不过李自成似乎因为即将称帝开国的缘故,整个人具备了比较之前更为强大的一股自信力。他一口否决了牛金星的话,决定让更多人看到大顺皇基的奠定时刻。

很多老人手擎着香跪在地上,想着太平日子果然要盼到了,不禁激动得热泪纵横。

李自成本人也很激动,现在称帝的程序已经到了晋王揖让的第一步——由于闯军一口咬定崇祯已经被清军杀害,所以将在太原的明朝宗藩诸王中挑选合适的人物继承大统。

此前李自成已经物色好了由秦王来做明朝这最后的一日天子“明末帝”,但是根据巩尚书所言,秦王欲继承帝位,也要首先揖让数次。具体程序先由一些明朝的宗藩成员推戴晋王继位,接着晋王出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德薄”,没有资格继承明朝的大统,并首先提出因为清军杀害先帝崇祯的关系,只有“兴兵为大行皇帝复国仇者”,才能拥有继承明朝帝统的真正合法性。

这一条要求提出来以后,其实就完全杜绝了明朝宗藩成员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秦王也好,还是在南京拥有一定权力的潞王和福王,他们大约都无胆也无谋于讨伐皇太极。

紧接着便是秦王的揖让了。

他受到了明朝宗藩成员的一次劝进,接着又受到了只拿到几百两赏银而不情不愿的晋王劝进,于明朝旧人的推戴声中,终于决定宣布正式继承“先帝”的皇业。

可是秦王偏偏又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物,他生怕着自己如若真的做了“明末帝”,将来真的能够安享宋王的五千两恩养银吗?万一未来的大顺君臣忌惮自己这个明朝末帝,给他一杯牵机酒,像宋太宗谋害南唐后主李煜那样,将他杀害了可怎么办?

所以揖让到了这一步居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便是秦王坚决不肯正式称帝。他声言按照《春秋》大义,杀害故君的逆贼尚未讨伐,则故君不得下葬,新君不得继位。

秦王认为自己兵力弱小,不能讨伐虏逆,便提出自己只能称号为“监国”,而实在不敢称帝。

李自成对此当然是颇为恼怒,一切说得好好的,五千两恩养银子和一个宋王的王爵都许诺下去了,结果秦王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闹出了问题?

第499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

还是李来亨从中极力斡旋,他向负责太原治安各事务的李过,还有具体筹办大顺朝开国大典的巩尚书提出意见,认为根据礼制来看,监国虽然不是皇帝,但多少代表明朝朝廷实行部分的权力。

更关键的另一点是,李来亨与巩尚书提到可由秦王以明朝宗人府和宗人令的名义,代表明朝的宗藩诸王,代为“委托”闯军为已经“被害”的先帝崇祯复仇。

如此按照春秋大义,即可由闯军借复仇的渠道,继承明朝的帝统。

本来秦王直接称帝,再由他禅让帝位给李自成,也是一种可以争取到多数明朝旧城人心的办法。但是和李来亨说的这一种,禅让既因为秦王怕被秋后算账而坚决抵制,又因为历史上一次次禅让闹剧的丑恶性,使得禅让之说,不大符合于闯军这样从草野中起兵而建成的新政权。

就最后的结果来看,李自成还是首肯于李来亨所说的春秋复仇大义。当然这也是因为巩焴的一再劝说,他向李自成百般说明了强调“复仇大义”,对于新朝“得国之正”,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所谓“自古得国之正无过于本朝,于下为百姓起兵,救民于水火之中,吊民伐罪,可谓仁矣;于上为明朝君臣复仇,报国仇于辽左之外,兴师执酋,可谓义矣。仁义兼备,得国之正,古来未有过于本朝者”。

这些说辞,让李自成本人是思绪万千。

他有时忆起少年时给艾家放羊遭受毒打的往事,有时想起在汉水兵败以后潜伏商郧的艰苦岁月,有时又想起崇祯十三年打入河南以后三年中取得的辉煌战绩。

而想得更多的,还有回到关中到解围太原这一段时间来发生的种种事情。

他甚至回想起此前在关中招降白广恩时的往事,在所有的降将之中,白广恩位阶最高,曾统率孙传庭的火车营。他的投降带动了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了当年在汉水击败李自成,迫使闯军潜伏竹溪的名将左光先。

除了白广恩和左光先以外,另外还有一个原本担任大同总兵的明朝边军名将姜瓖。他在雁门之战中展现出了对于新政权的十足忠诚,李自成解围太原以后,就曾多次召见姜瓖,设宴款待,备极隆礼。

这些明朝的旧将环伺在李自成的周围,让他更加觉得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好像夺取天下已经是指顾间事。

在太原这边举办开国大礼的同时,留守陕西的罗汝才和袁宗第,也在加紧准备筹划着重修李自成的祖坟。

米脂早就改名为“天保县”了,县城外的一座小山近来也改名为了蟠龙山。山下还为李自成修建了一座行宫,共修大殿五间,后殿五间,左右配殿十间。

正殿的名字叫做启祥殿,后殿则叫兆庆宫。另外还建有宫门二座,新开御河一道,上建石桥一座,前面还有石牌坊三座。

此前被边大绶挖掘的祖坟,那些散落于地的零散尸骨,现在都被本地的父老乡亲收拾起来,就原穴埋填,又在其上堆成一座大冢。李自成父母和祖父母的冢都特别大,虽然尚未定出陵名,但已被本地人称为“山陵”。

在李自成之父李守忠墓外新建墓垣一百三十八丈,坟前有享殿一座,殿前有御道。御道长一万八千九百二十七步,坡度稍陡处有石级,两旁有文武石人四对,石麒麟、骆驼、狮、虎、马、羊各二对,石牌楼二座。“山陵”和行宫都是在义军进入西安以后,由留守西安的罗汝才提出,然后动用了许多民夫和工匠赶修出来的。

“山陵”的石刻工艺虽不免粗糙,但远远望去,气势庄严雄伟,已俨然是皇家气派。

恍惚间李自成好像看到了新朝未来数百年的种种景象,但李来亨目中的光景则大不一样,他还为闯军即将同清军爆发一场大决战而感到忧心忡忡。

方以仁上前一步,抓住了李来亨的袖子,小声说道:“府主……开始了。”

首节 上一节 443/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