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86节

“但我们不是要咬尾追杀,而是要参与这一场大决战!守军留兵万人守城,另以万人出城迎击参战。

先待清军尽数撤围,我们再徐徐出城。不必追击,而是要持重缓进,步步为营。真定到井陉关距离不远,如果太原援军已到,估计清军和大顺军主力很快就会交锋。到时候东虏就没有闲暇顾及真定了,此时我们再以万人步卒持重而进,逼向战场,与万岁里应外合夹击破敌。”

顾君恩下定决心,真定守军必须参与会战,抹平李自成在兵力对比上的不利局面。如果清军预留下一部分兵力,用于监视真定守军,那最起码顾君恩也可以算是牵制住了一部分敌人。

虽然真定守军大多都是步卒,徐徐结阵出击,最终究竟能否赶上会战,很成问题。但只要有可能牵制清军的一部分力量,就有可能对会战的最终结果造成良性影响。

如果大顺军在这场会战中战败,真定守军即便成功保存了兵力,也难以对抗清军的庞大军队。只有会战的胜利,才能保障真定的生存,才能保障大顺的生存。

决定天下归属的一战,即将开始。

远处风声突然呼啸了起来,清军散乱的旗帜在夏风中乱舞,真定城头之上,诸将相顾无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不同的心情。

第548章 朕不为寡人

“圣驾已至——”

从太原出发的将近十万大顺精兵,东出娘子关,在张鼐率领先锋骑兵赶抵井陉以后,李过和宋献策又带着一支兵马陆续抵达井陉关上。在他们的身后,狭窄的山岭峡谷之中,已经完全被顺军将士充塞,旗帜招舞犹如重叠密布的云朵,深蓝色的罩衣和战袍,则好像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

在大军的中央,数面高高立起,迎风飘舞的明黄色旗帜,代表的就是永昌天子李自成的位置。

黄纛之下,还有许多甲骑游走戒备,威势一点不比真定城下清军的御帐要差。李自成坐着金色的皇家辇毂前行,除了田见秀因为雁门之败,受到了一些冷落,现在被留在太原负责留守之责以外,大顺朝的其他文臣武将,几乎全部环绕在李自成的左右,尽数跟随在这一支大军之中,赶赴井陉。

李自成经过十多年的艰难苦战,几经挫折,血流成河,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上了。今日的决战,在明眼人看来都知道将会决定此后天下数百年的命运。

大顺军全军上下,所有文臣武将,在抵达井陉关后,从张鼐和张皮绠那里获知了清军的动向以后,都兴奋鼓舞,认为清军顿兵坚城之下,久攻真定不克,调兵想要抢占土门关关城又被张鼐挫败,看来是气数已尽,不会成为大顺的强敌了。

日头闪烁,李过先带着一支御营亲军开道,李自成则在城外提前用了早膳以后,才进入井陉关的关城里面。他一边走着,一边想起许多问题,如今在李自成的胡思乱想中,他想到称“孤”和称“朕”的问题,不禁微笑了。

李自成起小过着贫苦的日子,向来只有一个“我”字的称呼。他攻破洛阳,建立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的旗号以后,当时以牛金星和宋献策为首的文臣们一致建议他自称为“孤”;他对国王自称为“孤”的事并不陌生,戏台上国王或是自称为“孤”,或是自称为“寡人”,都不自称为“我”。

李自成小时读过《孟子》,梁惠王对孟子说话就自称“寡人”。如今已经建立大顺,改元永昌,受文武百官朝贺。当时文臣们都向他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将他看做是开国皇帝,所以建议他自称为“朕”或者“寡人”,以正视听。

但是李自成出于习惯,仍旧爱用“我”字。他口头上说不惯“朕”,更加不喜欢用“寡人”这样的称呼。

从小的时候起,李自成在家中就不大受到重视。除了李过这一个名义上的侄子,实际上的兄弟以外,他本来就没有几个家人,邢夫人和高杰的背叛,更让李自成感到分外的伤痛。

这一回李来亨将邢夫人送去太原,就让李自成想起了自己这大半生来,在家庭生活上的失败。他虽然和高夫人有很深的感情,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是因为邢夫人的缘故,又始终对于家庭生活怀有一层深层次的恐惧感。

邢夫人到太原后,李自成没有去见过她一次,只是嘱咐牛金星妥当安排邢夫人的生活。最好要让她过上充裕而安定的日子,对于邢夫人和高杰的子女,李自成也希望他们能够没有顾虑地好好生活下去。

在太原时,李自成这样和牛金星谈过这个问题:“我……朕是个莽夫,从前在银川驿站讨生活的时候,已经亏待了家人太多。补之那时候还是个半大小子,一个月里却有十几二十天来驿站帮我做活计。这也全赖我总要去大包大揽帮别人的忙,最后自己又完不成活计,反倒是连累了补之特别辛苦。

后来驿站欠饷太久,大家公推保举我去讨要薪饷,惹出了不少事情。家里人总是埋怨我,又没有什么好处,何苦于一次次为别人出头呢?

唉!所以启翁你让我用‘寡人’自称,我实在不喜欢。我是不愿意做一个寡人的,我站出来打杀十几年,初时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讨一个公道、出一口恶气,后来却是想要天底下更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公道可去依靠……你说咱们办得到吗?

我不想做一个寡人,启翁,等平定了东虏,我们打到北京以后,我想就应当好好补偿一下我的家人兄弟们。补之也是,我给他将名字从李过改成李锦,这件事情启翁你,还有玉峰和双喜,是不是都有些不大高兴?我听说有一些人在传话,说给补之改名字,是因为我将来要大顺的皇位传给他……

今天我可以和启翁你先透个底,我自己虽然还没有老,但年纪也不小了。过去的半辈子,我总觉得许多地方对不起补之,太劳累他了,今后即便皇储不是他,我也一定要让补之的子子孙孙,都和我的子孙同享万世的太平富贵。”

李自成对牛金星袒露的这一番心迹,全是他的肺腑之言,真诚质朴的全无人君之象。可是牛金星又到底能够听进去几分呢?

永昌天子对于大顺朝里田见秀、牛金星这一党党人,和李过之间隐隐约约的矛盾,早就看的清清楚楚。

但李自成也相信,他自己还在春秋鼎盛的时候,平定东虏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好好调解双方。依照他的性格,自古开国君臣之间,往往会有的一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剧目,李自成是绝不愿意上演的。

他只希望平定东虏,一统海内以后,百姓可致太平,君臣可同富贵罢了。

“朱元璋从当兵开始,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费了十五个年头,终于夺取天下,建立明朝。我自起义至今,你说巧不巧?也恰是十五个年头!”

李自成看着井陉关雄伟的关城,抚须微笑。牛金星则借着他的话说道:“洪武帝身经百战,驱逐胡元,建立大明,功业远远超过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可是洪武帝将小明王沉水,其道义又不比万岁高崇了。”

李自成感叹道:“只可惜大明朝不到三百年,只有二百六十年就亡国了。我大顺朝决不如此!”

李自成左右的中营亲将李友、吴汝义等人都顿首道:“大顺朝当然是万世一统!”

李自成哈哈笑了一声,说:“启翁给我讲解史书,我看自古没有不亡之国;周朝虽说有八百年,但是平王东迁之后,过了两代,周天子徒有虚名,十分可悲。大顺朝如果能够享国四百年的国祚,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深明《易》理,兼谙奇门、遁甲、风角、六壬之术的宋献策,随即拍掌大笑道:“陛下应运而兴,大顺国运长绵,何止于四百载呢!”

环绕在李自成周围的从龙之臣,一个个在恭敬谨慎中面露微笑,纷纷点头。所有人都是满面春风的样子,大家都认为清军顿兵真定城下,胜利已经多半操在顺军手中,便一个个开始展望起了新朝定鼎天下以后的美好图卷。

这时候前方传来一阵马蹄踏地之声,李过带着一标亲卫奔了回来,向李自成禀告道:

“陛下!清军攻打土门关的大队兵马,已让臣等肃清干净,现在道路平静,清军丢下很多攻城器械狼狈退走,义侯想要请示一下,是否使大军开拔出关,直抵真定城下?”

李过是李自成的亲侄儿,叔侄同岁,自幼一起玩耍,学习武艺,互相厮打,常在地上翻滚,如同兄弟。他们两人的感情之浓厚,还要超过许多人家的亲兄弟。

不过现在李自成已经称帝,李过不能不以特别尊崇的态度对待他的叔父了。为着拥戴叔父的帝王大业,他牢记自己应该时时对叔父执臣下之礼,为其他众多武将树立榜样。今日虽在战场,李过也没有像其他武将那样只行一个躬身作揖的简单礼节,而是特地下马,单膝跪地,再慢慢回报军情。

第549章 卜人宋献策

“好极了!”

李自成十分高兴,他本想要走过去亲手将李过扶起,但是牛金星却赶忙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千金之躯,岂能轻动?此为人君体统。”

这才改为让刘体纯过去将李过扶起,刘体纯本来就和李过关系莫逆,他们两人握在一处后,刘体纯麾下那一队吹鼓手也大奏音乐,诸将便都欢笑出声。

李自成也在这阵鼓乐声里开始前进了,天子圣驾的左右是军容整齐的二百骑兵,全是甘草黄高头大马。这二百骑兵的后边是一位传卫武将,骑在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黄伞。黄伞左右是十名驾前侍卫武将和传宣官,都是仪表英俊,神情庄严。

然后是李自成本人,他穿一件绣着飞龙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绸袍,腰系杏黄丝绦,头戴宽檐白毡帽,帽顶有高高的用金黄色丝线做成的帽缨,帽缨上边露出耀眼的金顶。帽前缀一块闪光的蓝色宝石。黄伞,帽缨,袍上的绣龙,说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龙袍和帽前的蓝色宝玉,表示他是“水德应运”。

李自成本来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装,腰挂宝剑,骑在高大雄骏的乌龙驹上,更显得他的威严和英雄气概。

因为大家在太原的时候,就已经议定,解除真定之围以后,不仅要扫荡歼灭所有东虏,而且还要继续北伐,直捣于京师。

所以太原的文武朝臣,只有很少一些人跟随田见秀留守太原,绝大部分官员都在军队之中。除了牛金星和宋献策跟在李自成身旁,以备皇上随时有所垂询外,六政府的尚书,也差不多都跟在军中。

首节 上一节 486/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