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38节

叶臣也神色肃穆,叶臣虽然只是八旗都统,地位远远不及济尔哈朗。可比起用兵拖沓显得老迈的济尔哈朗,其实叶臣的军事才能还要更加显著一些。

他知道济尔哈朗到山西后,之所以立即改变清军的攻城战术,不惜一切伤亡代价也要攻下太原,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山西这个突出部,掩护多尔衮的南征主力。

叶臣对这个战略目标本身是比较赞同的,可是太原是雄城,八旗军虽然有红夷大炮,可是人力有限,攻城还是需要借用到宣大边军的力量。所以叶臣对于济尔哈朗欺凌和凌辱刘迁等晋兵将领的做法相当不满,特别是济尔哈朗带来的那些满洲兵,居然肆无忌惮地抢夺晋兵的好马,据叶臣所知,就连刘迁本人的坐骑都被满洲兵抢去了。

这将来是要闹出大乱子的!

第716章 聊城之战

因为李来亨手上的总预备队始终不动,大顺军在各个战场的兵力都处于劣势。

在潼关方面,因为高一功从洛阳已经赶到了潼关前线,兵力的劣势情况稍稍有所缓解;在太原,形势已经属于比较危急的情况,因为济尔哈朗不计伤亡代价的猛攻,守军形势并不好;在河北,更不用说了,刘体纯虽然得到一部分地方卫军的增援,可是地方卫军的战斗力当然不能同大顺五军的野战军相比,而且总兵力比起多尔衮的南征主力还是相差很大。

只有在山东方面,谷可成带着殿前军布防的山东一线,顺军和清军的兵力差距非常小。

殿前军是由过去闯军最强的中营改编而来,虽然田牛之变以后,李来亨把中营里不少的核心骨干抽调到了殿中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殿前军依旧是大顺五军里相对比较强大的一支野战军。

现在山东的节度使是由武官郭升临时充任,这是因为山东境内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兵营、大战场,到处都是蜂起活跃的亲顺绿林武装。所以比起文官来讲,还是由郭升这样的武将担任节度使比较合适。

另外山东招讨使许都做的也非常好,可以说山东境内亲顺武装可以发展到今天这样如火如荼的地步,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大顺一支野战军泰半的效果和作用,大部分的功劳都在许都身上。

也是因为这些亲顺武装的活动,所以由英王阿济格指挥的清军东路军虽然兵力不少,但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却很少。阿济格大部分精力都被到处冒出来的义军武装牵制住了,这些亲顺武装时不时地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跑出来,到处截杀清军的粮船、辎重和小股兵马,让阿济格焦头烂额,费尽心思进行镇压。

不过清军在山东也不是没有任何进展的,磁州、大名沦陷以后,多尔衮命令辅国公满达海带领一支偏师从大名东进,包围了东昌。

东昌府的守将是中营出身的殿前军第七师制将军任继荣,守军兵力总数大约是八千人左右,再加上东昌府各地分布的许多义军武装。其实任继荣手头掌握的兵力并不弱了,只是他没有预料到大名那样快就沦陷了,因此只顾着防御北面的阿济格,完全没有预料到清军会有一支部队从西侧突然杀出。

任继荣虽然是中营战将,但他在闯军中的资历其实并不深,还是在先帝李自成崇祯十四年破洛阳的时候,任继荣才因为带来洛阳守军迎接闯军的功劳,得到老万岁的重用。

所以任继荣加入闯营,其实也只有三年的时间。这还不及李来亨在大顺军已有四年多时间地资历深,任继荣能这样得到李自成的信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他很早就劝降了当时在南阳做明军守备的哥哥任光荣投奔闯军。

这种中层军官加入闯军,在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来说,还是比较稀罕的。所以老万岁才一再提拔任继荣,也是要将他作为千金马骨来吸引人才,并不是说任继荣的才干就特别突出。

此外中营因为长期被田见秀和张鼐把持的缘故,对于李来亨带来的种种军事技术革新,也不像刘芳亮的左营和李过的后营那样积极接受。

现在中营虽然已经被改编为殿前军了,但是使用的战法基本上还是闯军的老一套,并没有像殿左军、殿右军和殿后军那样由李来亨亲自整编,改革编制和技战术。

论骁勇善战,中营兵马当然还是非常骁勇的,可只靠骁勇就能打败清军吗?这恐怕未必。

谷可成空降到殿前军做权将军,他虽然以前是刘宗敏的副将,和中营老人大多比较熟悉,可是毕竟跟着李来亨走了很长时间,重新执掌中营老兄弟们,控制力也没有来得特别高。

现在谷可成又要兼任山东经略使一职,在大顺朝,经略使等同于明朝的总督,要总管山东境内甚至是淮北一带的绝大多数军务、政务。如此谷哥就更腾不出手来整顿中营兵马了。

整体来说,党守素的第五师因为是从张鼐率领的宿卫铁骑改编而来,战斗力本来就居中营之冠,还是可以和八旗军掰掰手腕的。马宝的第六师就不用说了,这和殿右军里李破虏指挥的第十六师一样,都是楚闯嫡系,军事战法和技战术都比较新锐,马宝又是李来亨手下屈指可数的一员名将,战斗力自然不用多说。

任继荣的第七师因此成为了山东顺军野战主力中最弱的一环,第七师的部队兵员主要是整编了田见秀的旧部。实力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士气就相对比较差,而且战法都很老旧,也缺乏坚守名城重镇的防御战经验。

谷可成命任继荣守东昌,本来就是考虑到东昌不处于清军的主攻方向,而且面对阿济格从济南发起的攻势,东昌守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撤退到兖州府邸,利用兖、徐一带密布的湖泊抵御满洲铁骑的威力。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光中元年的二月份,徐、兖一带的部分湖泊已经冰雪消融,能够用来阻挡敌人攻势。

东昌府中府城聊城其实没有府城北面的临清州重要,临清州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之前就已经被清军攻占。清军又没有沿着大运河南下的意向,所以任继荣自己也认为清军攻击聊城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放松了警惕。

结果大名突然沦陷,多尔衮不失时机地派出博洛和满达海两名满洲名将,从侧翼突袭了聊城。

博洛也是阿巴泰的儿子,他是博和托的亲兄弟,还在获鹿大战中亲手射死了李自成,算得上是目前来讲大顺军最想斩杀的满洲战犯之一。

但也得承认,刚刚被多尔衮晋封为端重郡王的博洛是此时满洲新生代宗室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博洛的军事才华和他兄弟博和托相近,突袭聊城的一战打的极为出色,博洛和满达海是从冠县出发的,他们只用了不足一昼夜的时间,就渡过了旧黄河的河道,出现在了聊城的侧翼。

此时东昌府境内的各路义军武装还没有被任继荣召集起来,甚至连本来应该聚集在聊城的八千大顺野战军,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马被分散在了博平县一带。

任继荣的注意力全部用在了提防阿济格上面,他似乎完全没有想到清军会从另外一个正相反的方向杀出来。

来自中营的老弟兄们作战极为勇敢,他们的战法虽然已经落了伍,可是骁悍的武艺依旧可以冠绝大顺军中。只是任继荣的疏忽浪费了中营老兵们的英勇,而且守军数量相比较清军实在太少,仅仅有五千人左右,清军数量则至少上万。

第717章 大清的王爷

任继荣本能算作一名宿将,他没有经历过闯军前期横行天下的流动作战时期,也没有跟着李自成在商洛山里吃过苦。直到先帝攻破洛阳以后,任继荣才加入闯军,而且很快就因为劝降了做南阳守备的哥哥被马上提拔为了方面大将。

当清军突兀袭击到聊城的时候,任继荣实在是太松懈和疏忽了一些。他哥哥任光荣此时也在聊城,其余还有一些中营的老将在,他们大多对于田牛之变以后李来亨独掌大顺权柄的情况不满意,跟随任继荣、任光荣兄弟到聊城驻防以后,也都满怀怨气,认为这是李来亨借故将中营老兄弟都调离河南。

谷可成也是中营出身,资格又老,由他做殿前军的权将军,中营的老人们也比较能够接受。上个月谷可成才亲自到聊城来鼓舞士气,他本来还想整顿一下任继荣这第七师部队的兵马,可是因为任继荣借口前线防务紧急,无暇做整编工作,只好作罢。

现在任继荣要开始后悔这件事了,如果他服从谷可成的要求,让第七师接受彻底的整编,掌握更多新锐的技战术,那么此时就不至于如此被动。

一部分清军用白布缠头,或者戴斗笠,隐藏起了他们可鄙的辫发后,就伪装成从东昌府各地往府城聚集过来的义军武装。

任继荣接到清军来袭的消息时,博洛和满达海已经渡过了旧黄河河道,距离聊城几乎只有一步之遥。所以他对这些从各地来援的义军武装,也没有做太严格的盘查就将他们放入城中。

良莠不齐的义军武装成为了博洛隐藏意图的最好伪装,被任继荣放进城中的各地绿林义军差不多有一二千人,其中属于清军派来的伏兵不过一两百人而已。但关键时刻,这一两百个隐藏在东昌府府城里的虏贼就成为了让大顺防线危殆的致命一击。

端重郡王博洛和辅国公满达海指挥的清军偏师主力,总共有一万多人,满汉兵都有,八旗兵的数量很多,虽然为了奇袭的缘故没有携带重炮,但战斗力还是非常可观。

清军在聊城防御最弱的关键时刻杀到了城下,任光荣非常仓促地赶到城门前指挥作战,他看到衣甲鲜明、军阵整齐的清军大队兵马,就想到了雁门之战的失败。

“二弟,怎么办?东虏的兵力看起来比我们多得多!”

任继荣和任光荣两个人之前都跟随田见秀参与过雁门之战,他们当时是被多尔衮和孙传庭联手打败。除了李来亨的部队以外,雁门之战实际上算是闯军老本兵和清军的第一次正式交锋,结果却很惨淡,给中营的这些闯军老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任继荣脸色也不大好看,他想到聊城只有五千多的守军,即便加上清军渡过旧黄河河道以后,才匆匆被召集来的一部分义军武装,也只有七千人左右。

敌人来袭的时机实在太不凑巧,刚好撞在了聊城防御力量最弱的时刻——但任继荣的疏忽也很关键,如果不是他对李来亨整编中营老兄弟的抗拒,如果不是他对侧翼防御的忽视,在东昌府本来顺军至少是可以聚集一万多人守兵的,比较突袭而来的清军偏师,兵力并不弱。

任继荣挺起了自己的胸膛,他虽然不是闯营真正的陕北元从,但一直以中营老人自居。现在聊城守军兵力虽弱,可任继荣绝不愿意在李来亨的面前坠了中营最后一分面子。

他拔出刀沉声说:“聊城还有五千多人,敌人又不是有我们十倍的兵力,充其量不过两三倍而已,何况还是远道而来,看来不会携带那威力巨大的西洋神炮。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哥,我们守城吧,坚守几天,谷帅一定会派兵前来增援的。”

任光荣的意志和勇气没有任继荣这样坚定,但他被弟弟劝说几句以后,心中的畏敌之心已经基本消除,马上也投入到了布置城防的任务里,忙得抽不出身子来。

首节 上一节 638/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