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49节

但相对来说,大顺的物资供应更加充足。湖广方面各家公私合营商号赶制出来的棉衣,正从武昌和襄阳源源不断地转运至河南,再由河南方面委派商队送至潼关前线。

此时驻守潼关的主将,已经由缺乏足够的权威的曹营旧将罗戴恩和赵应元,改为了率领殿后军兵力驰援的权将军高一功。

高一功长期以来镇守湖广,又是先帝李自成的妻弟,他威望深厚,对于湖广一带执行的营田法及公私合营新政特别熟稔,善于调动基层和民间绅商力量为己用。

所以大顺军的物资补给是源源不断的,守军士卒深沟高垒设防,又有着充足棉衣和鞋袜供应,只用比较少的兵力就抵御住了吴三桂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潼关防线就像是一堵磐石坚壁,面对清军狂风巨浪一般的攻势,却始终牢不可破,丝毫没有产生动摇之势。

相比较之下,吴三桂自己的陕西地盘,因为吉杨之乱的破坏,李来亨的迁民百万,还有吴三桂自己进入陕西以后进行的多次大屠杀,后勤补给很快就出现了大问题。

吴军前线攻城将士,已经是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作战。关中米价七倍于从前,民困追呼,又苦转运。潼关战事还没有任何进展,可是吴军马匹倒毙十之五六,兵士死亡十之二三,幸存者锐气全销,形势异常地尴尬。

吴三桂自己因为攻城不利的缘故,加之偶感风寒,现在已经生病,每天都流许多鼻血,需要以饭碗装盛。

他的心情极为焦虑,这天又亲自登高观察潼关战局,只见到大顺军防备严密,吴军将士虽然是明军残部全部精华的集合,可是经过十多天毫无意义的进攻后,将士士气低落,许多部队出于畏惧,已经不敢发动进攻。

多铎派来吴三桂左右的一些满洲将官,都已经开始劝说平西王:

“王爷不若先返回长安,与豫王从长计议,再考虑攻关之事?”

第730章 潼关防线坚如磐石

但平西藩的都统杨坤则强烈反对:“王爷拥有今天的权势和地位,全赖有进无退的威名。今日在流贼关前撤退,天下人必以为王爷不过如此,今日权势,还能够享有吗?”

多铎派来的那些满洲官员,希望吴三桂退兵返回长安。目的无非是多铎有意和吴三桂结盟,在西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以求得将来和多尔衮争权夺势。

因此多铎即便受到吴三桂无礼对待,依旧不希望吴三桂的兵力有太大损失。

不过像杨坤这些平西藩将领说的话,也未必就准确。

吴三桂自己难道不知道,他能够拥有今天的权势,岂是因为什么有进无退的威名?靠的还不是首鼠两端的投机手腕!

吴三桂面色憔悴,自从他为多尔衮独自镇守陕西以来,因为四面八方到处都有毛贼窜出,他为了平定关中,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到处进行镇压。

至今大小百余战,花费了极大心血才平定了多数抗清武装。

可是转眼间,以关宁名将享誉天下的吴三桂,就在潼关前碰了壁。

一开始吴三桂对于罗戴恩、赵应元这些曹操罗汝才的旧部,根本看不上眼。他认为所谓曹营旧部的战斗力,不仅低于闯贼,而且比一般明军官兵还要弱,根本不可能是关宁精锐的对手。

可是后来李玮群、马进忠、高汝利等顺军将领率兵夜袭劫营,只以很少的兵力就在吴军军营制造出巨大混乱。

这已经让吴三桂渐渐意识到了,所谓的“闯孽余部”并非只是区区“余部”而已。而且这些“余部”之中,也不只是李来亨麾下楚闯具有较高的战斗力,任何一支大顺军队,都是比较难缠的对手。

当高一功率领殿后军其余部队,赶到潼关展开部署以后,吴军的攻关行动,更是很快沦为一场灾难。

其实潼关守军此时不过二万人左右,高一功麾下的兵力以曹营旧部及李过旧部为主,除了防守潼关以外,他还分兵协防洛阳和郧阳、兴安一带,集中在潼关关城的总兵力约二万余人,不满三万人。

但潼关雄城,加之大顺军拥有充足的物资供应,高一功也是大顺军中一位熟悉防御作战的将领。他久镇湖广时,已经完全熟悉掌握了楚闯的新式军事技术,又在岳州、九江等地的战事中,精通了守城战法。

西北天气严寒,吴军冒着大雪强行攻城,士气不振,反而遭到顺军猛烈反击。

高一功从湖北带来了不少随营学堂和武昌讲武堂训练出来的炮兵军官,这些炮兵军官完全掌握了随州制新式红夷炮的使用方式。在有效射击诸元的协助下,守军火炮的精确度让吴三桂倍感吃惊。

即便大雪影响了视线和射界,顺军的新式红夷炮依旧好像长了眼睛一般,如犁耕地,将吴军阵线精准撕裂。

在华阴吴军大营和潼关顺军防线之间,大片大片的雪地已经被炮击摧折为废墟。满地都是吴军败卒留下的残肢断臂,鲜血浸染满了厚厚的雪地,内脏和肠子流的到处都是,血腥味已经不够刺鼻,因为难闻的尸臭味早就严重打击了吴军士气。

吴三桂看着此情此景,两眼发黑,鼻血又大把流了下来。

都统杨坤难掩悲痛之色,悲呼道:

“王爷数番身先士卒攻城,战伤数十创,若确实难以支撑,我军也只有退兵了。但是西贼尚在汉中虎视,此时退兵路上,未必安全无虞。”

平西王的藩下兵全是明朝关宁军与孙传庭重建秦军的精华部分,也是吴三桂左右横跳的立身之本。可是在潼关战线面前,还没有发生多少激烈的攻防战,这些精兵怎么就如此垂头丧气,士气低迷了呢?

吴三桂愤愤握拳:“若是野地浪战,以关宁铁骑和蒙古夷丁突骑的威力,闯孽流贼岂是我的对手?这个高一功,从未听说过他有什么战绩。今天以我平西藩百战精兵,在此并非劲敌之人面前退兵,藩军威名恐怕将要荡然无存。”

那几名多铎派来的满洲官员,反而低声说:“自长安至华阴,渭南沿途皆残破。我们退兵长安,若流贼主动出击,那正好就变成流贼要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到时候以平西藩精骑游击袭扰,闯孽必败啊。”

其实现在长安已经半成废墟,吴三桂在陕西的统治中心早就转移到了长安附近的富平县。不过在口语上,大家还是将长安和富平混为一谈。

这些满洲官老爷虽然一心想的是让吴三桂退兵,想拉拢他和多铎合作对付多尔衮。他们的阴谋意图非常明显,满洲人的权谋水平之低下,让吴三桂这个在怀来宴上暗杀了孙传庭的阴谋家感到好笑。

但他也觉得现在继续在潼关打下去,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平西藩的藩下兵即便获得多铎的全力支援,也没有足够力量突破潼关——何况多铎也是避战之人,根本不愿意出力。

吴三桂心生退意,他现在唯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此前严令他进攻潼关,牵制流贼侧翼,现在夹河决战还没有结束,自己如果擅自撤兵,将来多尔衮取胜以后,怪罪下来,吴三桂又该如何自处?

他深思熟虑以后终于说:

“夹河之役还在激战之中,近来北面战报传闻,我朝大兵占据上风,闯孽流贼正在节节败退。此时正是我军奋勇前进、乘胜追击的时候,如果冒然撤退,必使摄政王感到惊异莫名。”

但吴三桂并没有继续强攻潼关的打算,他感到高一功防备森严,潼关一带的大顺军又是深沟高垒,吴军没有什么可乘之机。便决定退守华阴大营,同样在华阴一线修筑垒塞工事,与顺军相持对峙。

吴三桂心里打的主意是:

只要平西藩的军队没有从潼关前线撤军,那么他就依旧起到了牵制大顺军一部分兵力的作用,多尔衮将来是没法怪罪他的。

吴三桂现在所等待的就是夹河之役的结果,如果多尔衮取得了决战的最后胜利,那么潼关守军的士气一定大受影响,甚至可能主动撤兵。到时候自己再“乘胜追击”,岂非比现在啃高一功的硬骨头轻松得多?

不过吴三桂对于敌人的严防死守,还是深感无奈:

“我从不知道天下间还有高一功此人!守城竟然如斯厉害?流贼不可小觑啊。这些听都没有听过的人物,随便提一个出来,战法本领却都要远远胜过从前大明朝的那许多边军名将。”

吴三桂自然是不知道后世的历史上,正是李过和高一功负责守卫陕北,让跟着阿济格进攻陕北的吴三桂吃了不少亏。

首节 上一节 649/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