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52节

袁时泰身为大将,也是因为和张国武私交较好,所以今日才亲自出马。

山西中部太行山的余脉下,丘陵、小山绵延不断,山谷遍地,处处险峻。袁时泰纵马山冈,放眼东望,偶然间看到清军的旗帜在向东移动。

他心生疑虑:“自从郑酋济尔哈朗抵达太原城下后,东虏便一改过去长期围困的战术,开始猛烈攻城。清军攻城兵力尚且不足,那些向东移动的旗帜是怎么回事?”

张国武牵马上山,他同样困惑:“东虏连日来攻城不休,郑酋好像连命都不要似的,非要在短期内和太原守军决一死战。这种情况,怎么突然有余力派兵往东。”

袁时泰脸上挂着一层阴云,他联想到自己从开封出发时,晋王的一些寄语,心中渐渐产生不祥的预兆。

“我们去看看。”袁时泰说,“为太原守军侦查外围军情,本来就是我们的任务。”

张国武慨然道:“好,随袁将军杀虏。”

张国武是明朝正规边军的将门世家出身,袁时泰则是河南本土流寇出身,但是经过许多战争的锤炼,在大顺军中,像这样出身南辕北辙的人,已经有不少成为了同袍战友和知己至交。

自从崇祯十五年、十六年以来,大顺军好像旋风一般席卷秦、豫、齐三省大地,不知道多少明朝的将领和士卒,或者被俘虏,或者被迫投降,也或者是主动归诚。

他们初始的底色,的确难以逃过首鼠两端的投机指责。

但经过一年多,甚至两年的时间考验以后。真正的投机者多数已经叛离或者被大顺军重新采用武力镇压了,剩下的人,都因为不同的原因,终于选择了真正站在大顺军的阵营,为这个新王朝而战。

时间,时间,对大顺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时间。

只要时间继续向下推移,地方绅民、前朝降将,都会慢慢加强对于新王朝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大顺的力量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

而这,就是大顺相对于清军最大的优势之一。

那么也就无怪乎,多尔衮如此急切地寻求一场决战了。

袁时泰、张国武皆纵骑如飞,这队骑兵部队迅速地从山冈上冲了下来,飞快朝着清军旗帜的方向冲过去。山西中部谷地,地形复杂,群山缭绕,不利于大军活动,但正好适合小股游骑的穿插渗透。

袁时泰、张国武二人麾下这支骑兵部队,大约一半是明朝宣大边军的余部,一半是楚闯骑兵。

前者马术精湛,作战经验丰富,加入大顺军战斗这么久以后,由于充沛的后勤供应和饷粮支撑,士气也不再像过去在明朝时那样低落。

后者的楚闯骑士,都是李来亨一手调教出来的精锐之士。他们的作战经验虽然尚不及明、清两军那些拥有十年以上沙场经验的老骑兵,但是士气高昂、轻锐勇敢,都有一种以未来“天子亲军”自居的骄傲感。

小小的马队,虽然不过三百来人,但是冲入山谷以后,奔走驰骋如飞。甲叶在马背上哗哗振作,刀盾马槊,也都在风中发出轻微的啸声,宣大边军背上的大弓,楚闯骑士腰间的短手铳,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杀气外露,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战斗力。

张国武用力抽动马鞭,他将身体福地在马背上,低声说:“敌人看到我们了……”

清军大概有一队将近千人的部队追了过来,有步兵也有骑兵,步骑比例大概是三比一的样子。大顺军和清军交手了这么久,已经可以通过敌人的衣甲和阵伍,直接分辨出敌军是真正满洲大兵还是外藩蒙古兵或者汉军部队。

袁时泰铁盔下的眼睛炯炯有神:“是满洲兵!郑酋将满洲兵悄悄东调,这是想做什么?看来夹河决战在即啊!”

因为太原城的攻防战现在还是特别激烈,济尔哈朗看来是将绝大多数的枪炮都留在了太原城下。这支向东调动行军的清军部队,大部分士兵都没有携带火铳和大炮,那支追赶过来的清军精锐,到顺军游骑稍远处后便开始一边放箭一边迎了上来。

张国武又说:“敌众我寡,走吗?”

袁时泰咧嘴大笑:“走吧走吧,我们只要确认清军这是再将山西兵马调去河北就够啦。”

随即,袁时泰的脸色又变得冷峻起来:“晋王说过,决战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黄河上。看这样的情况,济尔哈朗是再给多尔衮调援兵吗?”

第734章 扬武剑

袁时泰并不恋战,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何况他们这样一支游骑部队,也不应该以杀伤多少敌人为要旨。

关键问题在于确认敌人的真实动向。

清军加速追赶过来,但由于缺少足够具备威慑力的枪炮部队,那些远远射来的箭矢根本造不成多大杀伤。

只有骑兵的马匹被箭矢射伤,张国武命令其他骑兵将备用的马匹给他们换乘。实在马匹数量不足的情况,就让一些骑兵采用一马骑乘双人的办法将士兵们全部带走。

虽然闯军没有采取过“一骑夹一步,滚阵而进”的战术,但这种战术在明末的农民起义军算是有一定流行。

因此,大顺军的骑兵们,如果是资历比较老的人,多数对于一马乘载双人的情况是不会感到陌生的。

清军加紧追逐过来,好像跗骨之蛆紧跟在后面,死死不放。满洲兵的行军速度确实惊人,这就难怪清军过去能够多次取道蒙古入关劫掠,每一次都是纵横千里,如入无人之境。

张国武也忍不住骂道:“真虏实在骁悍,难缠得紧。”

袁时泰皱起眉头:“满洲真虏人数只有那么些人,自从大顺军和东虏交战以来,大小十余战,我听顾司马说,咱们消灭的满洲真虏,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一万多人甚至二万人不止。我就不信邪了,以满洲真虏那么点人数,他们还能撑多久?”

张国武也说:“满洲人就算一直像获鹿大战那样赢下去,我看他们也是坚持不了多久。如此看来,这天下终归是逃不出晋王一握。”

袁时泰是被李来亨直接收编的部将,自然视李来亨为他的主帅。他听张国武这样说,就笑道:“你倒是识趣!”

袁张二人在清军追击下,决定且战且退。楚闯骑兵都配备重型马槊,在行军途中经常被垂直的携带着,此时马槊的尾端会插在一个镫状容器里,或者夹在骑兵的皮靴与马镫之间。

当三堵墙的冲锋号吹响后,骑士们的马槊就会被放平,阵型的前两排骑兵将首先把长矛平举成一道水平的矛墙开始冲锋,接下来第三到第六排骑兵也会依次平端长矛发动进攻,而队列的最后两排通常作为后备,保持不动。

另外楚闯骑士经常使用的短手铳,也就是轮簧手枪。这种短手铳一般都是在冲锋前发射一到三次,有时在近身混战中也能使用。

现在袁时泰率部且战且退,顺军的三堵墙骑兵就还能够使用轮簧手枪,采取半回旋射击的战术来做反击。

除了马槊和短手铳外,大部分三堵墙骑兵还会在马鞍旁携带一把短兵器。以前通常是携带腰刀,但后来随着湖广方面的公私合营工场,渐渐普及水力锻锤技术以后,三堵墙骑兵就开始配备规格标准化的新武器。

这种新的马刀实际上是一种直刃剑,弧度较小。李来亨设计这种“扬武剑”的初衷,是希望让它既可以用于突刺也可用于劈砍。

这种“扬武剑”的造型,有些像后世一些某宝刀剑商出品的所谓唐刀。

不过从这将近一年以来诸多将领的反馈来看,“扬武剑”的劈砍功能意义不大。所以现在袁时泰麾下三堵墙骑士,他们配备的扬武剑,主要还是强化了直刺突击的方面。

满洲人一般都是使用有弧度的腰刀,这种短兵器适合轻骑兵,在近战中更加灵活,也适合于发挥骑士个人的武艺。

而大顺骑兵,现在不止是楚闯的三堵墙骑兵,而是大部分的重骑兵,都正在普及墙式冲锋的战术。

墙式冲锋的密集阵里,骑士个人的武艺发挥空间非常有限,也不适合腰刀这种需要大幅度挥舞劈砍的武器。

首节 上一节 652/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