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87节

李来亨、刘芳亮、郭君镇、顾君恩四人一直聚在一处,讨论着目前的军事形势。他们四人,除了方以仁不在这里以外,就是目前大顺军军事决策的最高班子。

刘芳亮已经按捺不住主动出击的进攻精神,郭君镇和顾君恩两人则都接受了郝摇旗的判断,一致认为会战时机尚未成熟,都提出了应该沿着清军西壁防线的方向,与敌人一样,平行挖掘一道壕沟,并准备修筑营盘,做长期对峙之用。

顾君恩说:“黄河河防正在我军之手,何况开封储粮不可计数,若论长期对峙,优势当然在大顺军的一方。

多尔衮不过裹十数日之粮,竟然就敢于顿兵坚城之下,环壕与我对峙,这毫无疑问是取死之道。多尔衮的覆亡有日,满洲人的末日同样可期了。”

郭君镇提出了南明水师问题:

“殿中军向南放出的夜不收,已经将南明军队的进展带了回来。明军展帆而进,前进速度非常快,估计现在已经将过吕梁山一线,徐州腹背受敌,形势未必乐观。

最大问题则在于南明千帆齐发,势必运载有海量粮食,一旦使其和多尔衮会师,就可以接济清军,我军后勤补给的优势,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李来亨微微颔首,他虽然极其看不上南明军队的战斗力,但也需要承认,一旦南明水师抵达,他们运载的大量粮食,很可能将会改变战局的发展方向。

现在看来,多尔衮敢于仅带数十日粮,不留后方的狂飙猛进,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南明军队的北伐接应上面。

与史可法相同,李来亨的心中也一样升起十分强烈的荒谬感。

但晋王殿下只是感到好笑:

“若说皇太极是可以同老万岁一比高下的天下枭雄,那多尔衮,这条狡诈的白狐,便愚不可及,简直不能望皇太极和先帝的项背,比之崇祯皇帝,也只有在运气上好一些而已。”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的大胜以后,马上就得意忘形,部署了阿济格进攻陕北、多铎进攻江南,两路相隔数千里,互相不能呼应,这等大劈叉攻势,若非怀庆反击战的缘故,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而多尔衮的剃发令,更是将本来数年间就能镇压的抗清战争,演变成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直到康熙年间依旧困扰清廷的生死存亡问题。

不管是战略战术的眼光,还是权术驾驭的手腕,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差距都比李来亨和李自成的差距更大。

李来亨拍手道:“若是皇太极在这里,孤绝不敢如此托大,一定要等到诸军聚集,大顺军在兵力上占据起码两倍以上的优势,才能展开会战。

但是只是区区一多尔衮的话,我军即便兵力数量少于清军,孤都有必胜之心。何况今日敌我两军士马相当,此战之全胜,已经毫无疑问可言,孤预料,多尔衮终究难逃孤之一握。”

李来亨随即便接受了郭君镇的建议,先行召回郝摇旗、张皮绠两部,转而命令诸部骑军下马修筑营盘,等候方以仁的主力步卒大队抵达战场。

“我军要和清军长期对峙,需要沿着敌人的西壁平行部署防线。郝摇旗、张皮绠两部骑兵,则环伺外围,继续警戒敌人,以免清军出兵逆袭,扰乱我们的布置。”

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方以仁就能赶到战场。李来亨绝对相信,谷可成、许都和徐州城,绝对可以坚持到这段时间的十倍以上。

但是出于鼓舞和振奋徐州军民士气的想法,李来亨还是另外委派刘芳亮,令其督率一部分轻骑向南方迂回发展,设法通过清军围城兵马尚未延伸的真空地带,突入徐州城中。

或者假定不能直接突破进入徐州城中,也一定要让徐州城的守军,看到顺军轻骑的活动情况,以产生鼓舞人心斗志的作用。

在清军的一方,多尔衮的中军大帐里面,满洲诸将的情绪都不算太好,尚可喜和孔有德两员汉人藩王,同样对于迅速攻破徐州城的要求,没有丝毫把握。

多尔衮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他身旁那位蓝眼睛的钦天监监正身上,这位蓝眼睛的西洋人本来是耶稣会的修士,他在天启年间入华,后来受到礼部尚书徐光启的推荐,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崇祯年间军事形势紧张的时候,汤若望还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

清军占据北京城以后,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又由于曾经督造火器的历史,得以带领一批耶稣会修士跟随多尔衮从征。

这一批西洋传教士掌握的火炮射击诸元计算方法,很受多尔衮的信赖,以至于汤若望被赐号通玄教师。

汤若望这时候在军营中头戴蓝宝石顶戴的朝帽,身着绣孔雀的朝褂,项下一挂青金石的朝珠和一枚金色的十字架一同闪亮,正领着其他耶稣会修士向多尔衮汇报红夷大炮攻城的进展。

孔有德和尚可喜均对这个西域人嗤之以鼻,但他们也知道自己是汉人,多少受到摄政王的忌惮,不似汤若望等一班西域人那样无根无脚,容易受到掌控。

多尔衮听过这些人的汇报以后,又决定亲自到前线巡视军情,满洲宗室亲贵们多有反对之声,大家都认为顺军火铳射程远、射击准,名王大将若出现在前线上,很容易被顺军铳手集火射击。

===

推荐一下书友创作的民国军事谍战小说《潜锋》

第774章 炮手就位

但多尔衮坚持已见,他的智略既然不如皇太极,甚至稍逊于李来亨一筹,那么至少在胆略豪气上,是不能低于敌人的。

多尔衮行动的仪仗与天子已经无异,他前往围攻徐州城的最前线时,不仅不加掩饰自己的行踪,而且还带去了大批护卫官员随行。

静鞭三响,鸣赞官拖长声音喊道:“兴!”护军营骑兵们都跳下马背,端正姿势站好。

多尔衮身穿明黄团龙朝袍,头戴小毛貂皮缎台冠、脚蹬蓝缎朝靴,无论是服饰还是仪仗,其实都和天子没有任何区别了。

鸣赞官高呼:“朝——”

近千人的嗓音,合成洪大的震天撼地的祝贺:“摄政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伏地的一片红蓝相间、如同厚厚的地毯似的人丛中,以金黄色衣着为主调的多尔衮从容而立,不但显得高大轩昂,而且如黄金铸就的一般闪闪发光。

多尔衮也升起顾盼自雄之感,他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容易,皇太极逼死了他的母亲大妃阿巴亥,可是今天多尔衮也圈禁了皇太极的长子,距离篡夺本属于皇太极的皇位,也只剩下这一战的距离了。

多尔衮向前走去,御前侍卫、内官、三百多名卤簿銮仪校,仿佛一条长长的、越来越宽的楔形尾巴,紧紧贴在摄政王的身后。

护军营兵马又紧随其后,跟着守护着多尔衮。

战场上炮火正在横飞四溅,虽然大清的火炮数量远远比徐州城守军的大炮多得多。但战场上刀枪无眼,何况是炮弹,守军的枪弹总有那么几发能够落进清军壕沟的内侧,将许多士兵炸成肢体断裂、脏器碎烂的样子。

多尔衮能够面不改色地站在这样一幅修罗地狱的画卷里面,对于清军士兵斗志和士气的鼓舞,是相当惊人的。

他每走到一处地方,伴随着鸣赞官和卤簿銮仪们的声音,清军将士——无论满蒙八旗还是蒙古外藩兵,甚或汉军旗和一般汉兵——都发出了山呼海啸般隆重热烈的万岁之声。

万岁本来只应该用于称呼皇帝,可是现在在北京,固然还有昭和皇帝福临和同治皇帝朱慈烺这两个神主牌位存在。

可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两个小皇帝,只不过是多尔衮可以肆意揉捏把玩的偶像傀儡罢了。

大清的权柄,全部操于多尔衮一人之手。

以摄政王的尊贵,却亲临围城的最前线,这是非常稀罕的事情,也是在明朝时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大部分清军士兵都知道了南明北伐军到来的消息,许多人也都知道了弘光皇帝临阵逃脱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687/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