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25节

李际遇直言:“我明白!只苦我军兄弟死伤太重,将来总要东虏还债的。去,咱们到土丘上去,将孔有德等叛贼汉奸悉数拿下。”

顺军人多势众,而且皆有舟船。清军余部则被泥水分割包围在一座座小小的土丘上,毫无抵抗之力。

哪怕线国安想做拼死一战,可是多尔衮已经投降了,孔有德现在也做出了割辫投降的姿态,还会有哪个小兵瞎了眼,陪他去死?

无可奈何,线国安也把腰刀投进水中。扑通一声,吴桥叛贼十年来的幻梦到底是结束了,他们最后还是要接受朝廷的审判。

只不过这个朝廷,名为大顺。

李际遇所部卫军,陆续将小船停靠在土丘周围。他们手持牌刀登岸以后,布为新月状的阵列向清军余部缓缓靠近。

但顺军预想中的困兽之斗没有出现,全部清军汉兵都跟随着孔有德、线国安两人,陆陆续续把兵器丢进水中。为了消解顺军的犹疑戒备,接着还有很多清兵连身上残破的铠甲也一并脱下,全部抛进水里。

一片扑通扑通的声响后,大群清兵屈膝跪下,以头叩地,连呼:“降闯!降闯!”再无任何战斗之意。

在徐州会战中上阵搏杀,以至于一眼失明的康大眼,他坐在顺军船队最后方的一条小船里,没有上岸。

康大眼怅然若失,他依旧不知道此前与尚可喜所部清军激战时,自己见到的那个神似兄长的人,到底是谁?那个人会是康大海吗?

可惜那人已经死了,而且是死无全尸。

太阳直直落下山去,红色的光辉映照晚霞,残阳如血,让战场上的气氛更觉阴郁。秃鹫群鸦久久盘旋于空,但因为清扫战场的大批顺军士兵始终没有离开,这些食腐的猛禽也便迟迟不能落下饱餐一顿。

所有投降的清军宗室、藩王、将领、士兵,都被缴械以后,又剥去了甲衣。在徐州城的西关城门外,清军的布面甲和各式各样的火器刀枪堆积如山——仅康大眼刚刚看到的,就不止一两万件了。

李来亨还下令,所有被俘虏的清军士兵,都必须自己割去辫发。否则不愿意割辫的人,大顺军就不能认为他们已经放弃了抵抗,只能视为战斗之兵,必须予以彻底的消灭。

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我是和平主义者。”李来亨这样说,“我不会和多尔衮一样,对妇孺平民实行这样的政策。可是东虏所有军人,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生或者死。”

所有的清军俘虏随后都被关押入徐州城内,饱受攻城之苦的徐州军民夹道围观。他们拥堵在城门和十字大街上,一看到顺军士兵入城便发出山呼雷鸣般的笑声,一看到清军俘虏被押送入城,两眼便射出愤怒和仇恨的火焰。

徐州许多老百姓的家人好友,都牺牲在了这场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中。很多人都控制不住情绪,不少手上还有武器的民兵甚至想直接冲进清军队列,大开杀戒,好发泄仇恨。

直到身上还带着很重伤势的谷可成亲自出场,他站到高耸的城门台子上,反复多番地向百姓们宣讲大顺军的俘虏政策、宣讲今后大顺军还要如何收复河北的战略,徐州军民躁动的内心,才勉强控制了下来。

第816章 选择

“吴三桂、济尔哈朗、阿济格三支东虏残兵败将,尚盘踞秦晋燕鲁四省之地。胡尘尚未扫清,大局尚未安定,金瓯无缺的大一统局面尚未巩固下来。

大局在前,东虏依旧有翻转之力,我军不能不慎而再慎。”

方以仁对于依旧控制着华北四省泰半人民版图的残清,还是心存警惕。大顺军的援兵约有一半人马已经由郭君镇指挥,没有在徐州城下作停留,而是直接北上,沿着此前清军南征的进军路线,相继收复丰沛及鲁西南平原上的众多城池。

剩下一半兵力,多数为徐州会战中身负重创的伤兵,则跟随晋王的仪仗及大顺朝随行从征百官,留在徐州城内暂做休整。

李来亨已到官署探望完了被清兵击伤的谷可成,他伤势很重,但所幸并无大碍。这一场激烈的决战中,顺军仅仅付出了制将军马世耀一名高级将领的牺牲,就基本上做到了将清军核心力量一网打尽的战果,已经是非常难得。

回到城内的刘芳亮没有继续穿他自己的那副银甲,也没有再穿马世耀换给他的那件扬武蓝罩衣,而是身着一袭麻布长衣,为老朋友与老部下的壮烈就义留一份哀悼之念。

在官署的大院之外,吏政府尚书宋企郊、文谕院总裁谢徵各带一批开封朝廷的官员,正在按照南明投降官员自己填好的登记名录,准备量才选用官员。

由于大顺朝的行政体制和明朝已产生了一定区别,这些投降官员即使通过吏政府和文谕院的考核,还要接受龙衣卫进一步的审查,以免破坏分子趁机混入朝廷之中。到这些步骤完成之后,降官们也不能直接参与到大顺政权中,而需要先行到乡官学校或李来亨临时设置的一系列的新政学习班中,进行几个月的“再教育”,才能按照其成绩授予相应品级的官员。

徐州一战,江南不仅兵力一空,而且跟随马士英、史可法北上的大批文武官员,也悉数被顺军俘虏。投降者极众,毕竟历史的第一次才是正剧,历史的第二次重演只能是闹剧。

大明经历了去年东虏入关挟持崇祯皇帝的一场剧变,经历了获鹿之战中崇祯皇帝不明不白死去的一场混乱,到了今日,又何以求得殉节之士?

大顺军已分派部分马队,由投降明军乘船引导,过淮河南下,一路直入江北大地。顺军所至,江北士民出郊远迎,开城款迎、出城望风伏迎者都同样不可计数。

奉命率军南下的郝摇旗已在亳州设酒交代,东南乡绅裹金北上助饷者,便由顺军发给从征票一张,待大军南下以后,将会和当地其他搢绅分为别册,给予不同的优待待遇。

大顺军携徐州会战全胜之威,不过以两千多人的马队追亡逐北,一路跟踪追击南逃的刘泽清、郑森所部,沿途地方肃然、市肆不易,往来也不加禁止。如此政策之下,北方尚有为明死节之士,江南则绝无,人各保有其家室,顺军也不滥加杀戮,大军破竹,江淮之定,恐怕不过数日。

原来北方沦陷清军之手,加上多尔衮颁布剃发令的缘故,前明搢绅士子官员,逃亡南京的人便不计其数。其中精华之士,半数随马士英北伐,如今便尽数落入李来亨的掌中。

在徐州官署大院之外,已有聪明的降官叩首疾呼“大顺皇帝万万岁”的声音传出。但这种人的聪明程度毕竟有限,对大顺政权的了解更为有限,真正聪明的人是已经打探出顺军主帅乃晋王李来亨的人。

这些更聪明一层的人,则直呼:“大顺监国晋王万万岁!吾等生逢贞观圣主出世,特来军前恭候王驾!”

只不过李来亨麾下的殿中军大批军马入城,战蹄之声如风如雨,即便这些明朝降官大喊大叫,也都被淹没在军马声中,李来亨是听不到半句的。

不过明军、清军俘虏之中,各自有一批一等一的聪明人,从这句话中又为自己的投降变节找到了一条相当出彩的理由:

“天既生贞观圣主,岂不生魏征之臣?大丈夫名节既然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

不少对大顺军内部政权组织情况有所了解的人,都特意将李来亨吹捧为唐太宗李世民一般的“贞观圣主”,如此顺便就能够以曾事隐太子李建成、后又臣事唐太宗的魏征自居。

这些人一位觊觎求用,但其实根本对大顺行政体制一窍不通,对于平江南、伐燕都的大略也没有丝毫见解。李来亨只将这群人的声音当做放屁,吩咐宋企郊和谢徵严加筛选,多刷下去些没用的文人书生。

李来亨的主要精力还是用在了清扫清军残余力量上面,徐州会战结束以后,他派遣了郭君镇率领三万兵马北上收复失地,并且协助正在泰山一线抗击阿济格南下的顺军殿前军兵马,而对南明,则只派郝摇旗带领马队两千追击,收取江北之地。

李来亨的用意是很显然的:重北轻南。

这是由于多尔衮虽然投降被俘,满洲人的壮年人丁被消灭过半,可是在燕都代善、太原济尔哈朗、西安吴三桂和济南阿济格的手中,估计还控制着超过十五万的兵力,其中满洲、蒙古一系的八旗兵,估计也还有两三万人左右。

这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放任不管,任凭清军自行整合和恢复其实力。一旦清军放弃现在过大的盘子,退守到燕云地区,照样有可能形成北宋时契丹的国势。

“多尔衮已经系首军前。”李来亨解下铠甲,先放松了一口气,继而又恢复紧张的神情说,“但燕、晋、秦、鲁尚未平定,东虏还有十几万可用之兵分据黄河。我军必须尽快恢复锐气,趁敌整合之前,快刀斩乱麻,击其无备,一俟可乘之机,直接恢复河北。”

大顺军作为一支由农民起义军转化而来的政权力量,内部的君臣待遇远比明朝时更为平等。除了李来亨坐在主座上以外,从平章政事方以仁到其他制将军以上的重要将领,都在厅中有椅子坐着。

方以仁敲着椅子的手柄,又提到了多尔衮说:

“睿酋投降我军,究竟如何处置?现在就送回开封羁押起来吗?亦或者以其劝降清军河北诸王?”

李来亨大笑道:“招降?若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代善等虏酋诸王全部投降,那孤应该如何处置他们?像明朝对待俺答汗那样,封以顺义王吗?”

首节 上一节 725/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