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37节

“林尚宫?”

这不是郭君镇第一次叫住林猫猫了,他好几次单独和林猫猫见面,毫无避嫌之意。由于方以仁、顾君恩几位大顺声威显赫的大臣均不在陕北,所以也没有什么官员敢于劝谏郭君镇的逾越之举。

他和一些女官往来似乎过于亲密,对林猫猫更另眼青睐,夸赞她处理政务能洞察事理,而且书写案牍的速度极快,很有天赋。

林猫猫小心翼翼地作答:“军国重务系于国公一身,我不敢耽误国公的时间。”

郭君镇毫不在乎地笑道:“监国已将西北大事交予我一人便宜行事,林尚宫不用担心谁在边上说什么闲话哈。

我是对尚宫前几天所写的复套军台条陈很感兴趣……林尚宫是福建人士吧?熟悉海贸还算正常,但条陈中颇切合实事,对西北事竟然也这样了解,实在厉害。”

林猫猫急忙解释,她所写的复套条陈内容,不过全部来自于顺军陕籍伤兵,以及路上所遇行商之口,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而已。

但郭君镇还是对加以夸赞,又说:“本爵是大顺的西北王,尚宫不要多加担忧!我听卫士讲了,你很懂医术?听说便连军营的医官都要请教你!真有本事,今后要多到本爵府中走动走动。那些许女官里,只见得林尚宫有些才气,其他人嘛,连案牍公文都处理不好,真是没用。”

其实上复套条陈,完全不在女官的权责范围中。

只不过现在李来亨让郭君镇在整个西北的确都拥有了便宜行事的大权,郭君镇又是个张狂的人物,从来不太在乎这些规章上的条条框框。

他自己要求女官们都写些对西北局势看法的文章出来,林猫猫才专门从陕北老卒和行商口中归纳总结了许多经验情况,整合出一份条陈来。

条陈的题目就叫复套军台,所谓军台即是台站、驿站。

意思大概就是以后大顺军若要长期组织复套的任务,就要在比较好走的大路上,大致以每隔几十到一百里地为间隔距离,选择一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关键是有水井的地方作为台站,供来往的军队和官员商旅休整。

每处军台都要设置专门的管站司员,一整条补给线上的军台则称为军台线,一条军台线要专设制将军进行统一管辖。

军台具体上分为湿站和干站。

湿站是指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尤其是淡水井。干站不是说完全没水,而是只有苦水井,只能让骆驼喝,人没法喝。

来自关内的骆驼队伍和车夫们,以后也可以在军台换毛、休息、聚集,这将大大方便运输。

除此以外,条陈里还有一些来自于行商的意见,主要是建议强化商旅在军需后勤中的作用。

为保证军需物资的供应,或许可以允许商人随军从事贸易,甚至用招商包办的方式,把包括粮草补运在内的后勤保障工作逐步承包给西北商人,以此来较少运输成本,提高后勤效率。

大顺军攻破大同以后,已经抓获了范永斗为首的一批通清晋商,山西许多大商号也都因为和清军勾结,被械送太原公审以后,灭门抄家。

大批新晋崛起的商旅,亟待利用大顺军西北战事的机会,填补老晋商被整体毁灭后留下来的空白。

所以不光是林猫猫的条陈里提到了商旅承办军需后勤的办法,郭君镇自己也从其他好几个渠道接收到了很多这样的建议。

被服靴帽、麻袋帐篷、驮畜、火药弹丸、铁条马掌、医药绷带、火漆朱砂皮胶蜡烛、牵星板、千里镜(望远镜)乃至烟酒糖茶、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凡前线大军所需繁杂物资,将来都是可以让商人们直接分门别类承办的。

如此复套成功以后,更是可以利用套上城镇的地理优势,让西北商人在此开办专门针对军需服务的商号、作坊、匠铺、药店和畜场驼房,在当地进行生产加工,炒麸炒米,开炉打铁,蓄毡垫织麻袋缝帐篷,硝生皮,烹枪药,把南方运来的散货生鲜药材炮制成各种丸散膏丹……

这样完全可以支撑起套上城镇的工商业发展,使得河套成为真正具备生产力的定居地带。

===

新书《蒸汽后浪》已开,请大家把推荐票投给新书吧!宇文哭了好嘛

第831章 身后

李来亨回到太原不久,就收到了刘芳亮所部搜套捣巢大获成功的消息。他终于如释重负地放下心中压力,与病情已到最后晚期的李过两人,将手紧紧相握。

“西北已无忧,此后唯有西南事了。”

李过自从获鹿大战以后,即为伤痛苦苦折磨。他心力早已憔悴,这一年时间来连样貌都迅速老化。虽然眼中光泽犹在,但身上常常笼罩的那股旺盛精力已经不复可见。

父子二人在晋王府改建的太原行宫中,于御床上下对视着,一副巨大的海内一统堪舆图就悬挂在卧房之内。

地图是由李来亨授意参军院绘制而成,多采用了西洋传教士的资料和意见。图中除了绘制出了汉唐以来历朝历代全盛疆土的叠影以外,还将方外的西洋、南洋、东洋和新大陆皆纳入图卷之中。

李过目视绘卷,心有戚戚,他既感慨,又悲伤,为着自己年华的逝去而升起了伤春悲秋的情感。

“这才是全天下的范围吗?我与太祖所谓横行天下十多年,原来走过的地方,只是万里天下中微不足道的一方寸土。”

守候在海内一统堪舆图下四周的女官,都是山西、河北两省甄选出来的备用女官。她们处理政务的才具尚不及东南一带的女官,但近水楼台先得月,已被选到行宫之中,担任起了国家要务的案牍处理工作。

李来亨起身,围绕着浩瀚的天下旋转了一周,手指河套处说:

“这是刘师傅搜套千里走过的地方……这里是呼和浩特,蒙古人所言青色之城……即汉家云中郡,唐之丰州。

大明弃套至今已有二百年,蒙古人在此繁衍生息,牛马成群结队。套虏则趁地近之利,隆庆嘉靖以来,皆自此入寇我桑梓故里,天保府常受其杀掠。

刘师傅千里搜套,用兵至朔方,从奏捷文书来看,所获土默特部众达万余人,左右两翼旗皆远遁阴山北。至少一段时间内,套虏之患将平息许多。”

李过和李自成都是陕北边民出身,他们年轻时虽然明朝和蒙古诸部已经封贡议和,无复有大规模的边境战争。可是小规模的入寇,始终没有减少过。

陕北边民几乎人人都听闻过骚鞑子游骑的尖利呼啸声,三边的烽火在长空中映照成橘红色,烟雾慢慢升空,杀声渐起,几十年来战争从未平静和停息过。

李过是亲身经历过鞑子掠边的,其实亲自主持搜套战事的刘芳亮,不也是如此?

大顺政权中最不缺少的就是陕北边民出身的高官重将,他们青年时的前半生,对于鞑子的喊杀声从未感到陌生过;壮年时的后半生,能够扬威阴山,一平边患,着实为这几十年来漂泊流离的一段人生,写下完美句号。

“长恭能征战阴山,是不枉此生了,让朕好生羡艳。”李过微笑着说,“来亨,今后你若要修史书,不要忘记你刘师傅的这一笔战功。”

李来亨单膝跪在了光中天子的御床前,他看着这张苍白乏力的面孔,瞬间许多旧时的回忆便飞上心头。

在明末的乱世中,像李过这样的好人又能够有几个?

生于草莽之中,却生就了光明磊落的仁义心肠。李来亨能够走到今天这地步,不也全赖李过的爱护和帮助吗?

否则他也不过是竹溪县的一具饿殍尸首罢了。

“今后一切事情,父皇都可以放心……我会做好所有事情的。大顺已经足够强大,开国的格局规模均已确立,东虏远蹿,虽然辽东尚未平定,但考虑到代善剩下的兵力,已经不堪为我大敌。

首节 上一节 737/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