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89节

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吸引来了陕西、山西两省,甚至是一部分远在浙江的绅商,西出玉门经营牟利。

世祖朝的民族迁徙,改变了西域的整体面貌,破坏了过去西蒙古诸部对北疆地区的垄断权力,便于大顺朝廷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手段。

西域的地理位置,由东北而西南,先后与喀尔喀蒙古、甘肃、青海和西藏为邻。这些地方,除甘肃之外,均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农业比重很小。

甘肃地方,多年供应顺军,民力极其疲惫,平定准噶尔,该省人民虽除掉挽运之劳,而其本身粮食不能自给。

朝廷若从外省调拨粮食,须经河西走廊运送,路程几近上万里。那时西域地区路程,从北疆巴里坤到南疆叶尔羌就有六千里。顺朝即使财物充足,客观条件也不允许,朝廷深知西域驻军粮食必须自力更生,唯有大兴屯田。

那时的情况,可以说先种粮食后驻兵,或者说有多少粮食决定驻多少兵,所以,朝廷自然希望生产粮食愈多愈好,反对减少种地亩数。

甚至出现过伊犁驻军守将因当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奏请停止由内地派往伊犁屯田士兵,结果被李来亨大加斥责。李来亨明确说:“西域地方,开垦地亩以备积谷,甚属紧要。积谷虽多,不患无用,且多垦土地自必多需兵丁,即稍有费用亦属无几。今卿等如此奏请甚属烦琐,伊从前不致如此糊涂!”

李来亨鼓励屯田多多益善,才促使天山北部屯田星罗棋布、四处开花。从东部的巴里坤到西边的伊犁,北至塔尔巴哈台,南抵库尔喀喇乌苏,从蒙古牧民到回回农民、汉族移民、遣犯、商人,都投入到垦荒的热潮中。

结果北疆的粮食生产不仅大大满足顺军设防之需,而且开始外调。西北经略使周祚鼎就因为西域粮食充裕,商贩稀少,提出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等地区准许商民报监捐粮,就是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粮食获得监生资格。周祚鼎计划于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三地,各收监粮十万石;济木萨、奇台、穆垒、昌吉等处,各收监粮五万石,总计为五十万石。大量粮食储备除满足军事需要外,还为移民开发西域准备了条件。

第894章 治隆汉唐

屯田促进了西域的农业开发,推动了民治机构的建立。西域东西七千余里,南北六千余里,周两万余里,大顺统一西域之后,户政府就提出移民开发的计划。

户政府方面主张迁移“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认为这样既有利于开发西域,又可以缓和内地人口矛盾,可以一举两利。

李来亨多次指示西北经略使周祚鼎和安西大都督李懋亨招募甘肃百姓到西域种地。

世祖朝中期,甘肃省连年受旱灾之苦,李来亨不能不考虑解决西北龙兴之地的穷困问题。

他注意到“边陲生计艰难,尤当急为筹画以裕久长”,使甘肃灾区人民改善困境。李来亨认为,西域统一以后,大兴屯田已成乐土,“商民辐辏,风景不殊内地”,但没有出现内地百姓踊跃前往的局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西域开发情况的具体了解,所以裹足不前。

他要求地方官员设法劝导甘肃百姓商户出嘉峪关种地,“将来关外生聚滋蕃,兼可酌添郡县,而此等待食之民向外多移一人,即少耗内地一日之粟,可使盖藏渐裕,化瘠为腴”。半年后,甘肃又遇大旱,到处都是流民,朝廷拨银二百万元、粮二十万石赈济灾民,并指示长安方面,令其设法劝谕流民赴西域种地,“使共知边外谋生之实利,自必熙攘趋赴,不特目前之嗷嗷者,不至漂泊无依;即将来或遇欠收,而瘠土贫民,亦可免坐守困乏,实为筹备边氓生计之长策”。

甘肃百姓商户不断进入西域,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朝廷又逐渐设立起民治机构,在巴里坤设镇西府,乌鲁木齐设迪化州,其他地方分别设阜康、昌吉、绥来、宜禾、奇台等县。这些州县机构都设在北疆,是屯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李来亨把西域屯田视为造福于子孙后代之举,但此举并非是朝廷全体成员的共识,朝野内外分歧较大。

在平定准噶尔后的第三年进行廷试时,新科进士的条奏中有人就说“古之屯田为劳民”的不同看法,变相地指责伊犁屯田与西汉轮台屯田同样劳民伤财。

李来亨抓住这个机会宣传西域屯田的深远用意,他说,现在伊犁屯田,完全是依靠回部土著种地,回部本以种地为业,准噶尔部控制西域时就是如此。伊犁地区原有大面积耕地,朝廷统一西域后,令回人照旧种地,“不过是还其所固有,而都督等循行劝垦,亦惟用其人以垦其地。曾有一内地百姓抑之负耒而往者乎”。

针对遣犯种地一事解释说,这些罪犯都是恶贯满盈、本该处死之人,现在让他们前往西域种地,“以减死之人而予以谋生之路,伊等即不得谓之民,又安得谓之劳也”。他特别强调西域屯田,不单单为守土军队解决粮食问题,“国家生齿繁庶,滋生民数,岁不下亿万,而提封止有此数,余利颇艰。沿边内地民人前往种植,成家室而长子孙,其利甚溥。设从而禁之,是厉民矣。今乌鲁木齐、辟展各处,知屯政方兴,客民已源源前往贸易,茆檐土锉,各成聚落。将来阡陌日增,树艺日广,则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汙莱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

他最后表示:“今办理屯种,亦只因地制宜之举。而无识者又疑劳民,朕实不解,且付之不必解,而天下后世自有公论耳。”

李来亨本来就善于言辞,又是无人敢于直接反驳的九五至尊,在廷试上将新科进士们说得哑口无言,事后又嘱咐吏政府,将那些反对西域屯田政策的士人打入另册,全部送去进士馆多读个五六年书再说。

乌鲁木齐位于北疆中部,气候条件适宜农耕,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经过大顺组织的屯田开发以后,经济迅速繁荣了起来,逐步被改制为由大都督府流官直接管辖的迪化州,其人口稠密甚至逐渐超过了伊犁。

西域地域辽阔,漫长的边境线长达数千里,当时需要防范的首先是哈萨克。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同属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准噶尔政权控制西域地区时,哈萨克人惧怕准噶尔骑兵的抢掠,曾躲避到很远的地方。

大顺恢复西域后,北疆卫拉特因战争人口锐减,哈萨克乘虚而入,哈萨克人竟派使者向顺朝驻军说:“卫拉特之地现俱闲旷,我哈萨克人有在塔尔巴哈台、库克乌苏、绰尔浑巴尔鲁克、阿勒坦额默勒等处游牧者。我等皆天朝臣仆,恳准至伊犁游牧。”

对于这种无理要求,安西大都督府方面严词拒绝,明确要求哈萨克部众:伊犁绝不允许哈萨克人进入,塔尔巴哈台等处游牧之人必须迁出。

李来亨也明确指示长期驻节伊犁的安西大都督李懋亨,不惜动用武力,务将越界游牧哈萨克驱逐出境,如其抵抗,则举兵攻伐,尽数夺取其牛羊。

顺朝对哈萨克人越界游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后来哈萨克牧民因贪图伊犁地区水草繁茂的自然条件,常在冬季偷越边界,携带大批牲畜在伊犁过冬。

双方因此频频发生冲突,只是由于葱岭横绝,顺朝又还未消化广袤的西域土地,大量军队又深陷在南洋和缅甸同已经中兴的后西明——呆迷儿帝国进行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这才稍缓武力政策,直到日后哈萨克三玉兹部落内乱时,方才出兵平定了哈萨克。

此外,大顺在经略西域的过程中,也同沙皇俄国逐渐建立了外交关系。到世祖朝中期以后,顺俄两国的边境线,已经在中亚、漠北一带贴合,实际接触增多。

俄国人数次想要越过贝加尔湖,继续向黑龙江一带占领土地。然而这时候的黑龙江边界一带,在安东大都督府的管理下,已经长期驻扎有巡视军队三千人之多,俄国人抵达黑龙江一带的数百哥萨克探险者,在军事技术上对顺军全无优势,人数更远远不如,很快就被驱逐出境。

此后又经过了几次试探以后,沙皇俄国终于确信了大顺在边疆上的实力,主动将其扩张停止在了贝加尔湖以西的地带。

两国在哈萨克及漠北草原一带,偶有冲突,但总体上由于顺朝对沙皇俄国采取了较为优待的贸易政策,双方基本上没有产生过千人规模以上的武装冲突。

第895章 华南海盗

大顺拥有精锐的野战兵力六十万之众,却在宣大战线一度陷入无兵可用的窘迫境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天法皇帝李来亨的穷兵黩武,造成了大顺战线过于延长的问题。

世祖朝的前二十余年,大顺同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大规模用兵,向西削平准部,向北镇压蒙古,向东驱逐满洲人一直到日本,向南则既同盘踞孟加拉的后西明王朝在缅甸拉锯,又同盘踞台湾的郑氏进行时而剿、时而抚的对峙。

四大边患中,东南方向的郑氏最早得到彻底的平定。

然而郑氏的归附、南洋延平公司的成立,对于大顺臣民而言,带来的却不是和平,而是一场新的战争。

早在郑氏崛起东南时,华南地区就有大批海盗归附于郑森的麾下。广东、福建沿海的百姓因为当地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破产成为雇工以后,多转而前往海上担任船员。

繁荣的南海贸易,除了使得华南地区的大船主、大海商获利极丰以外,普通船工依旧是处于穷困潦倒的生活里。

这些熟练掌握航海技术的船工,有不少人便在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断然劫持船只,成为了抢劫来往广州外海水域商船的小股海盗。

华南海盗一度受到郑氏的大力支持,顺朝官方有时为了迫使郑氏投降,也对华南海盗采取了较为拉拢的态度。

等到郑氏归附大顺以后,伴随着南洋延平公司的建立,改名李赤心的郑森,同华南海盗群体之间的矛盾便骤然激化了起来。

因为南洋延平公司的最大利益在于维持南海贸易航线的安定,这也是大顺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

华南海盗这一曾经的郑氏盟友,如今自然和延平公李赤心反目成仇。国姓爷李赤心获得了大顺朝廷水师的强力支持,于是就在广东一带外海海域,以极为严酷的手段开始扫荡清理华南海盗。

大约经过了一年左右的靖海之役,郑氏水师和顺朝水师的联军,在大批内应的向导下,轻而易举地便摧毁了华南海盗的主力,犁庭扫穴,将其一股荡平。

为数不多的华南海盗余部,则逃入安南海域寻求庇护。

当时的安南,曾经与明朝数度争霸的后黎朝及莫朝均已衰落,把持政权的是以为后黎朝剿灭莫朝而掌握军权的北方郑主政权,以及与其抗衡的南方阮主政权。

晚明时,后黎朝大将郑松击破北方莫朝,后黎朝重返升龙。此时郑松权势炙手可热,自任“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掌握官吏任免、征税、抽丁、治民等权,地位世袭,人称“郑主”,黎皇只负责临朝听政及接见使节。

首节 上一节 789/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