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84节

战客听偏惊。

漠漠山云合,

漫漫涧水平。

前筹频共画,

借箸待专征。

为问彼苍者,

明朝可是晴?”

张献忠捋着胡子,没有做声。虽然像“前筹”、“借箸”这两个用词他不很懂得,但全诗的意思他是明白的。

“老潘,你虽然跟咱老张起义,一心一意辅佐我打江山,可是你同将士们到底不一样啊!你说我说得对么?说来说去,你是个从军的秀才,骨子里不同那班刀把儿在手掌上磨出老茧的将士一样!”

“大帅……”

张献忠摆摆手,直接又问了一句,“还有最近作的好诗么?念首短的听听嘛。”

潘独鳌苦笑着摇摇头,他觉得张献忠天赋过人,可总不能定下心来,为人过于洒脱放荡。他又取出一纸七绝,念道:

“三过禅林未参禅,

纷纷羽檄促征鞭。

劳臣岁月皆王路,

历尽风霜不知年。”

张献忠听完,觉着音调很好听,但有的字还听不真切,就把诗稿要去自看。他看见这首诗的题目是《过禅林寺》,又把四句诗念了一遍。由于他是个十分颖悟的人,小时读过书,两年来他的左右不离读书人,所以这诗中的字句他都能欣赏。他把诗品味品味,笑着说道:“写得真不赖,只是有一句说的不是真话。”

潘独鳌眉头一皱,不知何解,便问道:“请大帅指教,哪一句不是真话?”

“这第一句就不真。咱们每次过禅林寺,和尚们大半都躲了起来,参个鸟禅。再说,你一心随俺老张打江山,平日俺也没听说你多么信佛,这时即使和尚们不躲避,你会有闲心去参禅么?”

“哈哈。”潘独鳌轻声笑了两声,解释道,“大帅,古人作诗也没一字一句都那么认真的,这是比兴的手法罢了。”

张献忠一脸坏笑,又问道:“那第三句怎么讲?”

“这句诗中的‘劳臣’是指我自己,意思是说,辛劳的臣子为王事奔波,岁月都在君王的路上打发掉了。”

“君王是谁?”

“自然是大帅。”

“咱的江山还没有影子哩。”

潘独鳌却一脸认真,他站起身,向张献忠拱手说道:“虽然天下未定,大帅尚未登极。但独鳌既投麾下,与大帅即有君臣之谊。不惟独鳌如此,凡大帅麾下文武莫不如此。”

这几句才叫真正高级的拍马屁,直说中张献忠的心窝里。他盯住潘独鳌看了两眼,连连点头,称赞道:“还是你们读书人把有些道理吃得透!”

这时候从远处跑来一名少年小校,他急匆匆赶过来,口中喊道:“义父、义父,夜不收探到左良玉的兵马了!看动向,他们似乎往玛瑙山而来!”

张献忠也站起身来,他先拍了拍潘独鳌的肩膀,然后才对那名小校说道:“可望,你慌张个什么鬼?老左是咱手下败将,他咬不动咱老子的!”

第91章 方从哲

求推荐票了,哭哭

==============

夷陵州城中的烽火硝烟还未散尽,还有好几百名官兵在负隅顽抗。刘芳亮和罗戴恩带着义军马队入城后,分路下马搜杀,才帮着白旺和辛思忠,将散落城中各处民居的剩余官兵全部歼灭。

李来亨粗粗算来,到现在为止他们就已经抓到五六百名俘虏了,另外还有好几股官兵趁乱溃逃了出去。他已经吩咐郝摇旗和谷可成带队去追杀了——郝摇旗性情本来就火爆,谷可成又因为刘宗敏的牺牲,对官兵仇恨极大。所以李来亨特地提醒他们,尽量抓活的俘虏,不要杀戮太过,特别是炮手和铳手,对义军来说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财富,千万不能滥杀。

他心里还在担心,郝摇旗做事情太随性,谷可成又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决人物。他想让办事持重的白旺或庆叔出城去协办抓俘虏的事情,但又觉得城内还未全部安定,更需要白旺和李长庆来做工作。

几经考虑之后,李来亨还是将追击官军残兵的任务交给了郝摇旗和谷可成。其实按理来说,李来亨和白旺都是管队,地位等夷。他只是借着刘宗敏死前的遗言,拥有了夷陵州城内义军的指挥权。但在地位、资望更高的刘芳亮抵达后,李来亨就理应将这种指挥权力交还给刘师傅。

可不管是小虎队以外的其他闯营将领,还是李来亨自己,他们似乎都开始习惯了由李来亨来直接发号施令了。或许是这两天来,夷陵州城发生的战事起伏实在太大。特别是刘宗敏牺牲以后:李来亨竟然以区区五百人的兵力,不仅抵挡下了三千官军和大炮的猛烈攻势,还几乎将这支官军队伍全数歼灭。

闯军在过去横行陕西时,虽然也有过歼灭延绥镇总兵俞宵冲三千秦兵的胜利。但那是建立在闯军势力全盛,拥兵过万的基础上。

以区区五百人的劣势兵力,取得歼灭三千官兵的重大胜利——这不得不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更在白旺、谷可成、辛思忠等亲自与战中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莫大的震撼。让他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开始相信李来亨的身上具备一种带来胜利的魔力。

在过去,闯营诸将只对李自成产生过这种近乎于迷信的信服感。连骁勇非凡的刘宗敏,都不曾具备这种魔力。

李来亨自己还没有察觉到,他在闯营诸将内心里形象的隐隐变化。他和罗颜清并驾齐驱,带着一小队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南津口。当地的守军都在谭诣率领下增援夷陵,与官军主力一起被尽数歼灭了。地位紧要的南津口因此无兵留守,义军花了一天时间行军,之后完全没有经过什么激烈的战斗,就将其轻易占领。

南津口是一座同时兼具关隘和渡口作用的小城,当地居民比较夷陵州城要少得多。不过南津口同样是杨嗣昌围剿大计中的一个重要据点,当地囤积了大量军资粮秣。

“无心插柳柳成荫!”

李来亨和罗颜清一起纵马驰入南津口城中,他骑在马背上,借着渡口附近的灯光,远眺长江。转身对罗颜清感慨道:“罗小姐是延安人吗?都是长河东流,但这长江不比黄河,哪怕暮冬时节,还是如此汹涌。”

罗颜清轻扬马鞭,她骑着马小步走到江边,停在那里。江风从罗颜清的身旁吹拂而过,将她披在身后的一条深红色披风卷起,小麦色的肌肤在夜灯照耀下,显出几分迷离的色彩。

她回答说:“嗯,我是延安人。曹营大部分人都出身延安府,闯营也是这样吧?”

“差不多。”李来亨走到罗颜清的身旁,轻声说道:“闯营的将士,也大多来自延安。我和我们掌家一样,都是绥德州米脂人。”

“延安也能看到黄河,但黄河在这个季节,大多都封冻起来了。”罗颜清望向北方,她们走得是如此之远,自从曹营在崇祯四年离开陕西后,已有许多年没有回到陕西的家乡了。

罗颜清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便跟随着罗汝才离开了延安老家。她不知道是否还有一日,义军能够重回延安乡里。

香油坪之战,义军虽然取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但她也知道,距离回家的日子,依旧遥遥无期。

首节 上一节 8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