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第451节
朱彝尊一脸期待道:“明年,华夏帝国三年,三年一次的举人考试,会举行吧?”
“当然!”
陆陇其语气肯定,道:“既然华夏帝国承认我们在前明获得的功名,进行秀才考试,科考,当然也会举行举人的考试。”
科考中举成为进士,便能做官,成为举人,也有机会做官。秀才,也有可能当地方的小吏。
有功名,才能出人头地!
“考取举人,还有一年多时间,我等认真准备便可。”
潘柽章把话题拉回来,说道:“我们还是说说此“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吧,将来考取举人,科考,恐怕都会考,而且为官也必须了解,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来。”
一个地方的赋税,可是一方官员的重要工作。
“永不加赋,是陛下登基大典提出来的,想必十分重要,华夏月报上有些解读。”
潘柽章看着华夏月报,继续说道:“华夏月报上说,永不加赋,即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华夏帝国从华夏帝国二年,也就是昨日起,未来华夏帝国增加的人丁,将不再收取丁银。
华夏帝国的人丁税,将以华夏帝国一年完成的人丁统计人数为准征收人丁税,将来不再增加,也不再减少……”
等潘柽章说完,王锡阐接话道:“意思是,以后无论增加多少人,都不用交人丁税了?……此举,可是利民之举啊,陛下真是仁德!”
华夏帝国目前是沿袭明朝制度,地税、丁银分征。
王宇也是效仿康熙的“永不加赋”,但更加完善。
如此,是为了获得天下民心,巩固统治。
王宇喊出的永不加赋,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对华夏帝国赋役制度的改革措施,也是为接下来的摊丁入亩做准备。
具体的永不加赋是指以华夏帝国一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
而以后人丁税的收取,会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准备命令各州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
对以后新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
从华夏帝国二年起,户部在研究编审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时,除照地派丁外,仍实行按人派丁,即一户之内,如果减少一丁,又新添一丁,以新添抵补减少;倘若减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够抵补,则以亲族中丁多人户抵补;如果还不够,以同甲同图中粮多人户顶补,抵补之后的余丁才归入滋生人丁册内造报。
在历史上,此举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办法施行后,又出现了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也很难做到苦乐平均。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王宇在喊出“永不加赋”的同时,还会推行“摊丁入亩”,以解决这些问题。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为接下来要实行的摊丁入亩奠定基础。此举,也是华夏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
……
见舍友们对“永不加赋”赞不绝口,周显心里腹诽道:“有什么大不了的,要是我,也能做到。何况,永不加赋,听起来很好,不过是欺骗天下百姓,为的是收买人心,巩固封建统治而已。”
不过,不管周显如何腹诽,都不能忽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历史意义。
它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也利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为将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等等。
“别看“永不加赋”说起来好听,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周显语出惊人,引来舍友们侧目。
……
第248章:还有摊丁入亩
“有何问题?”
陆陇其问道。
其他人只是从华夏月报的报道中看出“永不加赋”带来的令人好处和影响,还没发现其弊端。
周显不同,他是穿越者,学过历史课,知道更多东西。
“永不加赋施行后,必然出现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
周显一本正经道:“比如,杨兄家里新增人丁多,只用缴纳固定的人丁数的丁银便可,但有人家里人丁却减少,不能满足固定人丁税的数,就让杨兄家多出的人丁来填补……这样,杨兄家肯定会不满意吧?……凭什么让你家来承担?……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闻言,众人一愣,陷入沉思。
片刻后,杨成明无奈道:“如果真如此,我家肯定不乐意。但,朝廷这般规定,谁能反抗?”
其实杨成明觉得无所谓,反正他家里还算有钱,不差那一点人丁税。
“不患寡,而患不均。长此以往,恐怕会出问题。”
潘柽章意识到问题的根结,恍然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潘兄,怎么了?”
众人疑惑的看着潘柽章。
“呵呵……”
潘柽章轻笑道:“你们应该没注意到,报纸上关于“摊丁入亩”的讲解。之前我也没想到这一点,经周显兄弟一说,才恍然。”
他停下来,指着报纸,又道:“你们看,摊丁入亩,就是将人丁税分摊到田地中,与田赋一起征收。而永不加赋,则是为摊丁入亩做铺垫,然后摊丁入亩解决永不加赋带来的问题,两者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啊,甚妙,甚妙!”
潘柽章是突然明白了两者间的互补关系,对此称赞不已。
“相互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