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475节

从皇帝开始重组军器监,成立科学院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他们将承担着大宋工业革命起航的重任。

朝堂上鸦雀无声,韩公廉额头冒汗。

如果大家坐下来多讲讲道理,这件事也不能怪韩公廉和陈规。

毕竟,这几年,大宋的军政如火如荼,军备几乎全部重新改良了一遍。

而且火器的研发,花费了科学院和军器监大量的时间。

按照级别来说,火器是最高级别,是皇帝点名要要的,而且每一次的改良,皇帝都将时间卡得非常死!

军器监和科学院几乎都是彻夜赶工,就连大过年的,也依然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但是,大家现在都是朝廷重臣。

现在朝廷出现大量无形损失,谁会跟你讲道理呢?

谁会跟你讲情面呢?

比起情面,乌纱帽更加重要。

这个锅,政事堂不甩给科学院和军器监,难道自己背着?

若是徐处仁自己背着,皇帝还会怪罪他不知事情轻重,这个锅皇帝本就打算让政事堂甩过去的。

毕竟军器监和科学院功劳苦劳都有,皇帝不可能直接骂人。

不仅不会直接骂人,还会在政事堂怼完人后出来做好人,然后军器监和科学院就开始对皇帝感极涕零的同时,为了不辜负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赏识,一定彻夜不眠去提升各方面的制造技术。

韩公廉跪在地上悲伤道:“陛下,臣有罪!”

陈规也跟着道:“请陛下治罪!”

一个人的许多技能是来自于他平时所做的事情。

如刘彦宗这样的汉人,从小生活在异国,便要格外小心,才能爬上去。

现在又担任督察院的御司,自然擅长功于心计。

如徐处仁,身为政事堂大佬,掌管大宋民政,自然是有高格局,对皇帝的心思也能拿捏有度,进退得当,并且口才了得。

但如韩公廉与陈规,虽说也是进士出身,但因为长期的工事与格物,已经不太擅长言辞,也不擅长心计。

眼下这样的局势,他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觉得自己愧对皇帝的栽培,愧对皇帝对他们如此器重。

眼看已经把韩公廉和陈规逼到这个份上了,赵桓也缓和道:“二位爱卿快快请起,二位为大宋呕心沥血,朕怎么怪罪二位。”

“陛下!臣有罪!”

赵桓从上面走下来,亲自将二人搀扶起来。

韩公廉更是老泪纵横。

赵桓看着徐处仁道:“也都是朕一时没有控制住脾气,你们都是朕的好臣子,如此诸位看可行?”

“徐相公,明年一年,要竣工所有之前规划的水泥道,即从东京城出发,通往四都之道。”

“遵旨!”

“到了靖康八年结束,要将这些州府打通,交州府到桂州府,从广南西路到荆湖路多山区、湖泊,修水泥道显然难度会增加,但需要疏通水路,保证交州的粮食和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长江,再北上中原,朕要打通中原与西南这一条道,比如打通!”

“后年还需要打通东京到洛阳的水泥道,洛阳连同长安。与此同时,东京的水泥道要向东边的齐州、青州以及徐州延伸。”

“至于北方,要打通东京到中山府、太原府的水泥道,同时连同幽州府,并且向西连同京兆府,由长安向西北河套路延伸,打通兴庆府。”

“如此,大宋第一阶段的主道基本结束。”

赵桓一口气说下来,显然早有准备了。

他继续道:“刚才,诸位也听唐相公算了一笔账,若是大宋的主道全面提升,将大大提升大宋商贸频繁度,增加朝廷的商税,这个数额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在大宋面临对外作战的时候,全国的军队动员速度将会更快。”

有大臣不无担心道:“若是有地方谋反,抵达京师也会更快。”

皇帝道:“朝廷不能因为某件利国利民之事存在一定的风险,便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如此保守之举,非能富国强兵之策。”

那大臣也不再说话。

皇帝也再次表态了,朝廷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规划大宋的未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件事尚未做,却被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此,便什么事情都无法做成。

而皇帝今天的意思也再明显不过,希望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都重视起来。

在接下来几年,各衙署相互配合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一个方向。

如此,行政效率才会更高。

而眼下,皇帝让徐处仁做出这样的规划,必然是让他提出,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哪些衙署来配合了。

其首当其冲的就是科学院和军器监。

这一次,是政事堂提要求,需要哪些东西,需要多少,什么时间要。

如此,如科学院与军器监这样的辅助衙署,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该做出什么。

商虞司才知道接下来几年,要招募多少商社,这些商社分别承担着哪些角色。

首节 上一节 475/10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大厨无双

下一篇:权倾南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