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554节

朝廷现在可是禁止官员私下经商的,一切由朝廷来做主。

但秦桧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商部的名单上。

这下就亏大了!

徐处仁原本打算先一步,种他个多少万斤红薯出来,大赚一笔,没想到居然被民间的人捷足先登了。

这事他跑到皇帝那里去告状都没办法,皇帝也没规定红薯就必须你徐处仁来种啊。

皇帝关注的是,红薯能否解决粮食问题,能解决粮食问题就可以了。

难道政事堂还要申请红薯专利不成?

此时,赵桓正在宫中,他坐在韩晨晨床前,在给韩晨晨剥红薯:“朕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对了,玉米也快好了,等玉米成熟了,朕给你煮玉米,烤玉米,做爆米花吃。”

第三百八十八章大宋粮商们的噩梦(第一更,求订阅!)

朱青在喝茶,喝得很爽。

虽然他的粮铺粮食继续降价,但他却不亏,不但不亏,还比以前赚得更多。

因为太宰出面,不仅将运输的钱给他降了一大半,而且还在货源上控制住。

不仅如此,甚至还告诉他,明年开始,朝廷将会对民间开放铁矿的开采,朱青可以到商部去登基一家矿源商社,朝廷会将指定的矿山交给他来去开采。

像朱青这样的商人,早就看到了矿源的巨大利润。

当今大宋做生意,要赚大钱,得往这几个方向。

一是建工。

自从靖康元年,朝廷提出四副都战略后,奠定了大宋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人口向城镇转移。

例如东京城,短短五年时间,已经从各路迁移进来七十万人之多。

这几年,东京城到处在扩建,一栋栋亭台楼阁拔地而起,一条条新路连同各方。

这些都需要人,朝廷愿意支付月钱,自然有商人能抓住这个机会。

就建工行业,便在东京城造就了不少富商,其中以王家的王闻申最为出名。

甚至大宋邸报的头条对王闻申进行过刊载,王闻申的个人财富在东京财富榜上排名第一!

家财万贯已经不足以形容他。

第二赚钱的便是修路,那也是拿着朝廷的钱。

靠修路起来的潘家,在东京城的地位,现在也是水涨船高。

自从发达后,那潘启山便开始认祖,他说自己是大宋开国名将潘美的后人,一时间,在官场里也见识了不少新贵。

这第三便是卖粮食了,就是朱青现在干的事情。

随着人口大量前往城里,粮食集中供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且对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便是朱青的机会了。

他与徐处仁、唐恪并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东京城有三分之一的粮食,是出自朱青的商社。

朱青一边喝茶,一边思考着,这第四赚钱的,他原本以为是李氏布行的纺织生意。

但现在他不这么认为了,第四赚钱的一定是挖矿。

他可以想象得到,自己儿子出去炫富的时候,看着同伴们谈笑风生自己家多有钱,轮到他儿子的时候,他儿子可以直接说:“我家有矿!”

朱青总结出一条规律了,最赚钱的,都是朝廷给的。

在朝廷新政之下,有大把大把的机会。

这些机会普通人看不到,即便看得到,也够不着。

他早就想发展粮食行业以外的行业了,毕竟谁都不会嫌钱多。

听说早在五年前,当今的韩贵妃的父亲,便在燕云拿到了矿山,现在朝廷终于打算正式开放出来了。

想想朱青都觉得兴奋。

朱青的管家屁颠屁颠跑来:“官人,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何事如此慌张?”

“东京城开了一家叫永乐粮铺的店铺,生意非常好,已经连续好几天有人排队在买了。”

朱青这几天都坐在家里苦思冥想当今大宋之变局,并未出去过,自然是不知道永乐粮铺的。

朱青道:“这不可能,我们现在的粮价可是整个东京城最低的!”

“官人,那永乐粮铺卖的并不是大米、小麦,而是一种叫做红薯的东西。”

“红薯?”朱青微微一怔,“那是何物?莫非是老鼠的一种!”

“我也不太清楚,听说是一种粮食,很好吃,一个可以吃的半饱,2文钱一个!”

“什么!只要2文钱?”

要知道,现在他朱青的商铺里,粮食是卖每石2500文,一石是194斤,一斤粮食现在才卖13文钱。

而一个普通的民夫,在水泥厂或者工地,一个月的收入至少是2贯,一天近70文钱,所以买朱青的粮食吃,是没有压力的。

首节 上一节 554/10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大厨无双

下一篇:权倾南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