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072节
杨素和王昌若有所思。
而李荩忱紧接着看向江面上一艘艘庞大的船只:“当然了,军队是我大汉的利刃,是对付敌人的利刃,只要是大汉的敌人,那么这一把利刃就不是陪衬。这一次南下班师回朝的将士多是北伐有功之人,朕决定返回建康府之后,在石头山下校阅三军。”
“诺!”杨素和王昌急忙应诺。
陛下这是要向那些蠢蠢欲动之辈示威啊!
的确,校阅三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四八四章 驱狼吞虎
“另外既然已经有出头鸟,那就盯住他们,”李荩忱沉声说道,“想要站在我们这边的,恐怕也并非一个人都没有吧。”
一边说着,李荩忱的目光一边看向旁边的徐敞。
他说的站在自己这边的人,当然不是说巴蜀世家还有关中世家这些,而是说的在东南世家当中。
徐敞就是出身东南世家,准确说是东南将门的人。
“陛下还请放心,臣出身安陆徐氏,但是忠诚于陛下。安陆徐氏也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徐敞急忙正色说道。
自从徐度去后,安陆徐氏受到洞庭沿岸的家族的打击,一蹶不振,否则以徐度太尉之尊,子孙后代也不至于这么艰难才能向上爬,所以安陆徐氏早就准备趁此机会好好收拾收拾这些曾经的对手了,湘州殷氏就是其中之一。
安陆徐氏已经没有力量和勇气重新崛起成为一等一的大家族,但是他们有信心把别人也拉下马,至少让大家的子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至于别人家的子弟只需要父辈说说话就能取代自家流血拼命才有机会上进的子弟。
有着这样心态的不仅仅是安陆徐氏,还有诸如巴蜀世家、关中世家之类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或是因为力量弱小,或是因为几个家族之间已经产生了隔阂所以根本无法互相信任,所以他们都没有直接和东南士族相抗衡的资本,这也就让他们更倾向于站在陛下这一边,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双方竞争上的公平。
李荩忱并没有把自己最终战胜这些东南世家的希望寄托在单纯的暴力上,因为并不是暴力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东南世家在这三百年之中已经和整个南方融为一体,他们就像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庞大而复杂的根系触碰到了南方的各个角落,而如果直接把这些大树连根拔起,那么对于南方将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不说别的,古代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便是盐铁,甚至每本史书上都会有专门的《盐铁论》来讲述这个朝代的盐铁政策。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食盐和冶炼的,即使是到后世也是这个道理。
而南方、尤其是江南的盐,主要来自于海洋,铁则来自于山林。南方的大多数海域和山林都在世家的掌控之中,或许用掌控不太准确,但是世家对大多数的山海都有影响,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都是他们的私产,因此南方朝廷的盐铁政策不管怎么样都绕不开世家。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发展经济的总体概念,但是盐铁这两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家还是很懂得掌握在手中的。
现在大汉的商部也只能居中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负责收购世家的盐铁再统一调度,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世家通过盐铁来控制整个市场、甚至控制百姓的可能,但是世家只要一天还能掌握盐铁的生产,那么大汉朝廷就根本没有办法调控市场。
尤其是一旦世家打算鱼死网破,那么更有可能导致整个大汉经济的直接崩溃。
这是李荩忱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并不打算逼迫世家到那个地步。最简单的办法还是通过“驱狼吞虎”,让诸如安陆徐氏这样的家族站出来,代表朝廷先夺得这些盐铁的控制权,然后朝廷再从家族的手中平稳接收过盐铁的专营权。
盐铁专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早在秦汉的时候,国家就一直在加强对盐铁这种战略物资的掌控,而北朝更是在北魏开始就实行了严格的盐铁专营制度,盐铁的生产全部都掌控在朝廷的手中,纵然关陇集团和山东世家很强大,也只能通过朝廷来影响盐铁的生产,但是无法决断盐铁的产量。
因此现在大汉的北部,包括巴蜀和关中地区,实际上都是专营盐铁,而东南这边却都是世家私营,所以盐铁必然是这一次朝廷和世家之间战争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南方的布匹、木炭贸易等等,都是要争夺的地方。
这只是经贸上,在古代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经贸只是整个社会的一小部分,甚至还无足轻重。更重要的还有地方的政权、地方的教育。直到现在,大汉在南方的大小郡府中,官吏的任命依旧依仗于本地的世家,而李荩忱要解决掉的,就是世家把持地方政权和地方教育的问题。
推行严格的州郡县制度以及广泛的开设书院,就是为了和世家抢夺地方的控制权。但是这样单纯的抢夺肯定是没有用的,世家也不会放任朝廷这么做,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单纯的直接以军队作为前锋扫荡过去,或许是一力破百巧的最好办法,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一切都将会变成废墟,李荩忱必须要从头开始,现在的李荩忱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通过效忠于朝廷的世家和当地官员联手,或许能够比较“平稳”的接收这些大世家的一切,之后自然就更加顺利的能把这一切都过渡到朝廷的手中,最终实现朝廷对整个社会各方各面的全方位掌控和监控。
当然了,李荩忱也并不是就对现在为大汉马前卒的世家们就这么放心,每个世家都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梦想,而且有的世家已经在为实现这样的梦想而努力,又比如像是沈君高的沈家这样,本来就是位于云端之上的大家族,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摧毁自己建立并维护的秩序,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他们现在同意去做,只是因为现阶段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但是当之后和他们的利益相违背的时候,不见得他们就不会临阵倒戈。
这南北朝三百年,世家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不要节(和谐)操。
所以李荩忱并不是没有防备。
白袍已经全面展开,李荩忱终归还是将这一把对外的利刃抽了出来,随时准备插入自己人的胸膛——如果他们背叛了大汉,那么或许用敌人来称呼更合适一些。
白袍这些年趁着北方乱局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张遍布北方的大网,之前大汉北上,这张网就展现出了不可忽略的威力。
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
现在大汉拿下了关中和西北,这张网自然也就没有必要需要那么多人维持,白袍抽调了一部分人前去河北加强对河北的控制,而剩下的人,则陆续南下。
这些南下的人,多数都是南方本地人,他们的目标,就是各地的世家,不仅仅的是那些想要站在大汉对立面的世家,还有这些跟随着朝廷的世家,任何家族的风吹草动,都会在第一时间送到李荩忱的案头上。
这些南方的白袍,多数都是出身军中,也就多数都是贫寒子弟,对于曾经的他们来说,世家高高在上,就像是天神一样主宰着一切,甚至自己家人的生死都在世家的手中,因此他们愤恨世家主持的所谓的公平,但是却无从反抗。
现在他们手中握着生杀大权,也有着身为大汉将士的责任,所以他们只会牢牢地盯住世家的一举一动,他们一旦有任何不可的行为,这些白袍将士们不介意将这些行为上报,然后动手将世家的野心和欲望扼杀在摇篮里。
除了白袍这在暗中的利刃,李荩忱也在积极地调动兵马,完成各地兵马在战后的换防,尤其是曾经北上的军队正在陆续南下。这一次李荩忱班师回朝,可不仅仅只是带回来耀武扬威的,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的士卒将会完成和地方新招募的乡兵的换防。
大汉现在实行的军队制度实际上就是鼎鼎大名的府兵制,这也是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征兵制度。
府兵制就是士卒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减免全家赋税,但是战争一旦开始,士卒需要自备兵刃马匹参战,听从折冲府的命令集结调动。
这样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成年男子的作用,毕竟在这个战乱频发的时代,成年男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过这样的制度终究也有弊端,战争时间一旦延长,士卒在边疆常年不得回,导致田野荒废不说,百姓也不想忍受这种家人长期在外分离的痛苦,因此在历史上唐朝鼎盛时期,反倒是帮助建立了盛唐的府兵制逐渐落寞。
针对这个情况,李荩忱对府兵制也是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汉军将士战时为兵,平时也为农,但是这个农并不是耕种自己的土地,而是耕种军营附近的土地,朝廷会在军队屯驻的周围统一划出来一片土地让军队进行耕种。
而这就意味着军队的征发并不是时而回家、时而在军营,而是在整个军队期间都是在军队这个整体之中的,实际上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兵役制度。
士卒在军中的时间一般是五年左右,当然征兵的时候年纪就已经大了的也会相应减少,这就意味着最多五年之后,士卒就可以返回原乡,而在原乡之中,他们依然会保持自己乡兵的身份。这些乡兵其实才更类似于府兵,他们平时耕作自家的土地,等到战时会集结起来作为主力大军的预备役,当然等到乡兵上阵的时候,几乎已经是战火烧到家门的时候。
为了保卫家乡,乡兵们自然也都会拼命。
而且和府兵制不同,得益于大汉流水线式的兵器生产,大汉的士卒是不需要自带兵刃的,一旦他们从军,朝廷会统一发放兵刃,而等到士卒退役之后回到家乡,这些兵刃只要还完好,他们可以直接带着去乡兵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朝廷对乡兵兵刃的供给,又可以避免大量的兵刃,尤其是还可堪用的兵刃流落民间。
同时在大军集结出征之后,地方上并不会停止招募兵马,新招募的士卒会先集中在地方乡兵的兵营之中进行训练,负责训练他们的正是那些退下来的老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