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545节
“这些该死的吐谷浑人,还真会挑时候。”韩擒虎骂了一声。
不过话说回来,吐谷浑人在西北也虚张声势了很久了,原本他们应该只是本着能够趁着大汉和北周决战而沾点便宜之类的,结果后来发现大汉守在西北的也没有一个好惹的,其中还有宇忻这个曾经让吐谷浑人吃过亏的“老朋友”说来吐谷浑人也有些郁闷,曾经和汉人联手对付突厥和北周,结果那个时候就是挨宇忻的揍,现在反过来对付汉人,还是挨宇忻的揍,因此吐谷浑人迟迟不敢向前也在情理之中。
而现在,他们应该是已经得到了汉军即将入邺城、大获全胜的消息,所以不敢再迟迟不动,发起大举进攻也在情理之中。
西北关乎关中的稳定,因此西北告急,河套的粮草还有关中的器械等等肯定都要优先供给西北了。
韩擒虎攥紧急报,此时他只能庆幸,至少杨素已经决定和自己夹攻雁门关,只要能够突破雁门,那粮食之类的自然就能够从河东获得,不再需要河套或者关中供给了。
算起来手上的粮食还能够支撑半个月,也就是说半个月内,必须要拿下雁门!
两天之后的白沟以北。
烟尘滚滚,汉军正浩浩荡荡向前开进。
宇宪主动撤退之后,整个白沟防线已经空无一人,甚至就连下游清水、上游淇水的北周军队也都主动后退,所以汉军已经完全突破整条防线,邺城近在眼前,在邺城和汉军之间,别无阻拦。
当然假如那些周人的营寨还不算数的话。
不过也算不了什么数了,显然宇宪并没有指望着这些营寨能够坚守,所以根本就没有下达死守之类的命令,营寨中的北周军队往往刚和汉军对上就被击溃,惹得打前锋的陈智深很是气愤。
白沟一战,最不爽的就是他了,原本打算着和敌人真刀真枪的对阵,结果敌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跑了,只消灭了留下来的一点儿小尾巴。之后他自告奋勇担任前锋,结果一路向北杀过去,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可是这些战斗怎么也都算打了的,斩获也不能说没有,因此等杀到邺城城下,太尉府必然会调换前锋,陈智深等于白忙活一通,拿了点零星功劳,能不郁闷么?
随着进军日久,这已经成为大军之中人尽皆知的笑料,甚至还有人专门编了一出戏,叫“将军奋虎威,首级两三个”,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让陈智深脸上很挂不住。
第二零八六章 内府非陛下之内府
李荩忱此时正在中军的御驾马车之中和陈叔慎商量皇后鸾驾北上的事情,同时在旁边听着的还有尉迟贞和陈宣华。
皇后鸾驾驾临洛阳,到底先是陛下家事,所以李荩忱要先和以国舅身份前来见驾的陈叔慎通通气,不足为外人知晓。
尉迟贞作为李荩忱的小秘书,自然要负责记录的,不过在摇晃的马车上,写字还是算了,虽然这马车做了减震处理,但是年久失修的官道磕磕绊绊,人也随之摇摇晃晃。
至于陈宣华毕竟是老陈家的事,让她听听也无妨,不过这丫头昨天在医院巡夜值班太累了,此时趴在李荩忱的腿上,睡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陈叔慎当然没有指望自家这个小妹能够有多大的心思放在这上面,小妹在这兵荒马乱之中能够得到李荩忱和乐昌的庇护,已经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不然不应该再让这些纷杂的斗争打扰到她。
她现在一手组建起来大汉的皇家药房和医院,已经为陈氏博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寻常老百姓提到这些在大汉各个州府遍地开花的药房之类的,谁不说句好?这些称赞固然是落在了陈宣华、落在了内府和皇室的身上,但也落在了陈氏的身上。
陈氏作为前朝皇室,本来地位就比较尴尬,他们或许有很多前朝老臣的支持,但是相对的也会受到很多新晋勋贵的排挤,毕竟对于前朝老臣们来说,受过陈氏恩德,需要提携的时候还是要提携一下的,可是对于那些逐渐通过书院和科举考试等等进入朝堂上的勋贵们来说,陈氏对他们可就没有什么恩德了。
他们能够走到今天,和陈氏自然没有多少关系。
相比之下,陈氏作为前朝余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隐患而不会成为帮手,因此要不是陈叔慎背后有李荩忱力保,再加上他的能力也的确出众,不然的话是万万不可能站在现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主管大汉几乎所有财政大权的。
陈叔慎并不要求陈宣华能够多做什么,老陈家现在就得要低调处事才好,已经有了他一个出头的,别的不能太张扬了,即使是现在,外面都已经有人在暗地里说乐昌和陈宣华姊妹就和当初的赵飞燕和赵合德没有什么区别,因此陈宣华更需要谨守底线,不该掺和的事绝对不能掺和进来。
“皇后带着皇长子抵达洛阳之后,会先接管内府的各部门,统筹内府在豫州、关中和青州等地的发展安排,以和南方对接。”陈叔慎沉声说道,这些倒并不需要他犯愁,都是乐昌早就已经计划好的,此时他更像是在转述乐昌或者内府的看法罢了。
李荩忱微微颔首,内府现在已经不再是李荩忱一个人的内府,内府上下各个部门已经深入到大汉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教育和医疗,已经逐渐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内府的强大也就意味着内府的庞大,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然不再是依靠原本的一个人决断就能够进行管理的。
内府现在和外廷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具有自己的领导班子、参谋班子和人才选拔录用制度、考核制度等等,以确保整个内府能够平稳的运行,并且不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是乐昌甚至李荩忱,都不可能因为自己的一条建议或者一个想法就直接让内府围绕这个思路团团转,而是也要经过评议和讨论,先确定其可行性和经济性,再决定是不是要实施。
因此公事公办,乐昌并不会在往来家书私信之中和李荩忱讨论自己到了洛阳应该干什么,而是会以公的形式,以内府最高官员的身份向李荩忱做出请示。
古往今来,封建王朝讲求的都是家天下,帝王家事就是国事,而李荩忱现在显然已经在努力的区分这两者。固然家天下是保证整个封建王朝平稳运行并且从一代人向另一代人过渡的保证,但是家天下这种思想的存在也限制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崛起。
人,终归是一种自私的动物,当人意识不到自己保家卫国实际上也是在保卫自己、为国效力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造福的时候,想要让他们去舍生忘死的为国出力,那就只能依靠于他们的忠诚。
忠诚,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是往往也使很多人都不可能真正具有的品德,毕竟在生死关头,谁能真的不想家中的妻儿老小,谁能真的说问心无愧?
所以只有把帝王家和天下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让生死关头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牺牲并不只是为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了忠诚于自己的君主,同样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妻儿老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这个国家有归属感,也愿意在家国危难的关头去做些什么。
内府,从曾经皇帝的小金库变成现在黎民苍生的庇护者,就是李荩忱所做的区分皇室和国家这两个概念的重要一步。
至于之后,大汉的国家体制会走到哪一步,那李荩忱看不到,也管不着了。历史上的这个民族,曾经一直走到了最悲壮和最羞辱的一步,最终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一心的精神从黑暗之中走了出来。李荩忱知道这个民族的顽强,知道这个民族的底线,所以他并不害怕自己现在所做的这些会给这个民族带来分崩离析的灾难。
更苦、更难的,都能挺过去,就算李荩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也不会比那黑暗的时代更苦更难。
求变,总比一成不变来得好。
“六部会组织人手觐见鸾驾,商议内府在各项事宜上和六部对接的事。”陈叔慎补充一句,这才是他前来面见李荩忱的另外一重原因所在。
内府,已经非是陛下一人之内府,而是天下之内府。
原本六部对于内府的存在是排斥和反对的,但是现在无人能够否认内府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加上李荩忱积极主动的谋求内府和六部之间的合作共赢,加强双方在各个领域上的联系,六部当然不会拒绝。
第二零八七章 邺城在望
内府涉及的领域,原本实际上是六部根本不屑于或者无力涉及的领域。
内府起家于慈善,在六部看来这显然是后宫妃嫔们有妇人之仁才回去做的事,反正帮着大家,尤其是军方,解决一下军人遗孀和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坏事。
接着内府还是涉足医疗和教育的领域,一个是依托于太医院,大家也说不出来什么,治病救人,还真不是六部管辖的范畴内,六部忙得团团转,也没有心情去管这些,一个则是基于之前就已经建设起来的各大书院,这个也不好说什么,六部还指望着这些书院以后能够给提供更多人才呢,本来书院的背后站着的就是陛下,现在陛下让内府接手也不过就是换了一个名义罢了,人还是那些人,并无区别。
结果后来内府还真的在这些领域逐渐做大,天下医院、药房、书院还有慈善堂等等,背后都有内府的身影,甚至内府还从原来的撒钱机构变成了现在已经能够通过药房和医院的收入来自负盈亏的机构,这让六部大跌眼镜的同时,也收起原来的轻视之心。
正是在这个时候,陛下以内府为内廷的传闻甚嚣尘上,要说六部官员们心里不打个哆嗦那是不可能的。内廷是汉武帝用来架空外廷而设立的,一旦内府真的成了大汉的内廷,那就没六部什么事了,六部官员等着喝西北风就好了。
不过李荩忱显然并不打算这么做,自此之后,内府未曾再进一步,反而频频主动向六部示好,希望能够加强双方在设备开发、财政调度、粮食供给还有人才交流等等上的合作。
六部虽然不知道内府是怎么想的,或者说并不知道陛下这么做的真实意图在何处,但是还是很乐意于开展这样的合作的。
对于李荩忱来说,内府的发展,从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要给后宫妃嫔们找一点事情做,顺便解决一下一些朝廷的精力顾及不到的边边角角。李荩忱也不是预言家,当时的大汉也不过才刚刚在南方站住脚跟,李荩忱自己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带着大汉击败北周,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