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789节
商贾们把钱庄和工坊之类的落在某个州府中,自然就会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周围的州府,如此一来,这个州府的发展速度、工作机会之类的,就要比别的州府快很多,也多很多,自然而然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争抢钱庄和工坊之类的,希望能够凭借自己更为优秀的基础设施吸引这些财神爷在自己这里落户。
可是三百年战乱,地方州府郡县,实际上都被破坏的差不多了,谁家府库里富裕?因此此时“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固然是没错,可是很多地方甚至就连修路的钱都拿不出来,能怎么办?
最后这需求自然就只能等待户部解决。
问题有这种需求的远远不是一地两地,江南、荆襄等大汉早年就拿下来的地盘,这些年还算恢复了很多元气,而中原、青州和冀州等地,都还处于刚刚安顿好流民的阶段。
人力是有的,钱,真没有。
偏偏现在大汉还正是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时候,李荩忱也好,户部也罢,加税这种事,当然说不出口,而且也不就相当于给人家火热的心上骤然泼一盆冷水么?
因此现在这些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也只能户部承担,好在江南等地的快速发展以及海上贸易还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不然的话户部不见得就会比当时大军远征的时候好过到哪里去。
百废待兴的时候,缺的最多的就是钱啊。
换句话说,现在的大汉,缺少的实际上是赚钱的时间。
只要时间足够,那么以现在大汉工商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对南洋等地的开采、和海外的贸易还有丝绸之路等等的内外循环带动,钱,是真的可以生出来很多钱的。
历史上的这个民族,曾经无数次从天朝上国跌落到尘埃中,每一次重新站起来,都需要好几代人的休养生息。
现在大汉开国也不过五年,能够发展到这个样子,李荩忱实际上也很欣慰了。
工商业固然可以带动着社会快速的复苏,再加上华夏民族本来就是吃苦耐劳的民族,但是想要从三百年征战不休的废墟上站起来,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南洋开发,应该加快了。”李荩忱径直说道,“另外还有西北丝绸之路,必须要尽快恢复。”
李荩忱不管大汉现在需要多少时间和多少钱,这是户部应该去关心的问题,李荩忱需要去做的,就是在国家战略的层次上,尽可能的为户部、为天下争取到更多的钱财,自然也就缩短了发展所需的时间。
陈叔慎和沈君高都是颔首。
南洋开发、丝绸之路,说得好听,但是做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然的话朝廷群臣之前也早就已经全力推动了。
跟着陛下这么多年,他们的眼界也早就已经不再拘泥于华夏不说,南洋那边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大家也都是看在眼中的。
开发南洋,前期可能需要投入,但是后期绝对血赚。
沈君高打起精神,南洋,化外之地也。
若是他们这一代人能够将南洋真正化为己有,那也是能够青史留名的。毕竟史书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什么经世济民的大佬和平时代的功臣往往会被忽视而是那些开疆拓土的英雄豪杰。
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来
人们只会夸赞说千百年前,谁谁谁为华夏打下了多少江山,所以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而很少会说,正是因为谁谁谁的努力,所以几十年没有丢掉一点土地,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的很。
因为在当世人或者后人看来,老祖宗留给你的地盘,推动下来的发展政策,你只要按部就班的去做便是了,这有何难?
萧规曹随的事都做不好,那就是奸佞祸国了。
沈君高很清楚世间人的想法,当年身在南陈朝堂上的他,所想的不过是这个王朝终究不能葬送在自己这一代人的手中,而后来在大汉朝堂上的他,所想的是北伐、天下一统这种大事,或许要完成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了。
此时,追随着陛下一路走过南北的风雨,他心中的想法,也终于又有了变化。
开疆拓土、名垂青史,正其时也!
“南洋,荒蛮之地也,臣以为欲开拓南洋,当以兵船在前,教化在后,所教化者,有本地听从大汉调遣之蛮夷,亦有之后留于此地的华夏子民后裔。”沈君高慨然说道,“教化,乃是礼法。臣认为礼部、刑部和书院应该勠力同心,推动此事,让南洋彻底为大汉所有。”
李荩忱抚掌:“不错!”
他知道沈君高嘴皮子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无论是沈君高,还是朝中其余臣子,都没有真的把那些南洋岛屿上的荒蛮部落放在眼中。他们真正关心的还是对南洋汉人的教化。
要让现在移民到南洋去、在南洋生根发芽的汉人,依旧能够接受来自于中原的最正统的教育,依旧保持“根正苗红”。
如此一来,他们的后人,也依旧会以汉人自居,这南洋,也将会彻底变成汉土。
“另外南洋之大,南洋之富饶,各地书院之中也应当多加宣传,让每一个读书人都知道,南洋已然为我大汉所有,当齐心守护、传之千百代。”沈君高又补充一句。
南洋的汉人自认为是汉人那没用,关键还得本土的汉人也坚决认为南洋是自家地盘,那里的百姓也都是自家兄弟才可以。
李荩忱默默看着他,忍不住感慨:
咱们华夏,需要的就是您这种一手促成“自古以来”的大佬啊!
就算是以后华夏经受挫败,又丢了南洋,等到重新站起来之后,就能够翻着史书说,当年南洋都是我们的人、说的都是华夏语言、接受的都是华夏最正统的教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
至于之前盘踞在岛上的那些蛮夷?
搞笑呢,未开化的民族不算数。
他们还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为他们带来知识和财富呢!
李荩忱的目光,看的沈君高有些发毛。
自己难道说的不对么?
“爱卿,任重而道远。”李荩忱提醒一句。
难得见沈君高如此上头,还是得让他冷静一下。
不要太莽撞。
历史上这货就是因为岭南叛乱,一时上头亲自坐镇岭南,结果水土不服,就再也没回来。
主持沈家事宜和朝堂事务这么多年,沈君高看上去很稳重,但是只有李荩忱知道,他骨子里实际上还是个中二青年,只不过被迫承担起了兄长去世后的偌大家业罢了。
李荩忱有点儿怕这家伙会上头之后亲自跑到南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