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863节

现在顾野王直接就把类似于军机处的理论提了出来,让李荩忱也不得不谨慎小心,在没有彻底确定朝廷之内的世家不会对于朝廷现在才去的削弱世家的政策还有反抗之意的时候,李荩忱是不倾向于主动采取下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

但是这一次是顾野王主动提出来的,自然也就代表着足够数量的江南士族的意见,否则顾野王不可能真的丢下其余世家不管不问,带着吴郡顾氏只是埋头向前走。

更何况针对于这一次大汉制定的国策,似乎这样的选择也是注定的。毕竟这将是大汉第一次面对一场举国之战的考验,相比之下之前的西北之战不过只是局部甚至是围绕几个城池的小打小闹罢了,南乡之战等等更不需要多说。

而想要统筹兼顾这么一场决战,以现在大汉朝廷上的情况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个部门之间的拉帮结派和相互制衡只会让很多事情做无用功,自然是无从说进行这么一场甚至整个国家都要动员起来的庞大战争了。

任何人都不能小觑杨坚的力量,不仅仅是因为杨坚本身也是公认的一等一的枭雄,更因为关中之地自从秦汉以来就是整个朝廷政权的中心,四塞之地,最是富足,因此其能够爆发出来的潜力媛媛并非先在表面上所展现出来的那样,所以留给大汉的机会实际上也并不多,必须要做到一击致命,甚至还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应对和宇文宪之间有可能爆发的冲突。

因此一个能够居中调解、统筹,而又有着绝对权威的部门,自然也是必不可少。

“此事朕以为善,各部选派人手,太尉府、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也都要调派人员。”李荩忱沉声说道,“如今东宫空闲,就暂时以东宫为研讨之地,朕会亲自负责此事。”

李荩忱当机立断把这个新组建的临时机构确定为由自己统筹管辖,一来此事事关重大,李荩忱不可能真的放权下去。二来李荩忱现阶段也不希望一个永久的军机处出现在大汉的朝堂上,毕竟现在各项事宜都只是刚刚起步,大汉需要的是改变和革新,而军机处的出现会导致朝廷的权力被过多的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人的手中,固然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和制度的前进。

尤其是以大汉的现状,其政治制度和行政体系的建设实际上尚且不完善,只能算半吊子,在这种事情上更是着急不得。

朝堂上众人也轻轻松了一口气,李荩忱直接把这个居中管辖调度的任务给揽了下来,至少也就意味着大家不需要再因为别人获得了这个位置而有所担忧。毕竟这等于独立于朝廷又设立了一个小朝廷,有些类似于西汉时期的外廷和内廷,对于现在朝廷上的官员来说,谁主持内廷也就等于谁拥有了近似于宰辅的地位,除非李荩忱出面,否则大家肯定少不得要挤破脑袋抢夺这个位置。

而顾野王自己又何尝不是呼了一口气,以他对李荩忱的了解,已经能够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对于他这个宰辅来说,皇帝陛下把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对外征战之中,自然也就等于变相的削弱了李荩忱对于国内政事的关注,这样宰辅就算不会获得更大的权力,也不会有更大的压力。

当然了顾野王这么做多少也有点儿赌博的意思,一旦李荩忱选择以另外的人,诸如裴子烈,前来主持这么一个新成立的机构,那么俨然等于成立了新的内廷。历史上汉武帝就是通过设立内廷和外廷的方式削弱丞相手中的权力,真正执掌朝政和朝廷施政方针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内廷的司马大将军等人,而丞相实际上只是一个政策的实施者罢了,若是李荩忱也这么做,那顾野王可就真的是得不偿失,甚至应该说是引火烧身。

不过顾野王自问清楚李荩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自然也知道他不可能通过重新设立内廷和外廷的方式来实现中央集权,毕竟西汉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内廷和外廷的行政方式显然只是让朝廷上出现更多的权臣,而皇帝的权力依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压制,若不是汉武帝当真为一代雄主,恐怕是没有办法掌控这样的朝堂制度的,历史证明西汉的衰败和这样的制度并非没有关系。

因此李荩忱自然不会走这条老路。

第一二一六章 枢密院

李荩忱可以确保内廷和外廷平行运转的政治制度在自己的手中稳步前行,但是他不可能保证自己的子孙也会有能力完成在这中间的制衡,所以顾野王清楚李荩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人老而不死为妖,顾野王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这还是可以拿捏清楚的。

“既然如此,那这个新的机构又应该如何称呼之?”李荩忱沉声说道。所谓师出有名,在古人眼中,自然都得有个讲究的名字。

当即朝堂上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再同时看向李荩忱。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毕竟这个新组建的机构将会横跨文武两个方面,并且将会决定整个大汉至少一年到两年之中的决策。

说句实话,李荩忱倒是不反对直接把“军机处”的名字冠上去,这样让他自己都觉得非常有代入感。但是代入感归代入感,毕竟这不只是设立出来统筹军事的机构,还要有整个大汉的政治民生等等都在考虑的范畴之内,自然也不可能以“军”之名称呼之。

此时沈君高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北方战事为我大汉之机密,而陛下以此新部门管辖统筹,管理谓之枢,此事可称密,因此微臣以为‘枢密’两字最为妥当,同时其含蓄深意,又不足为外人察觉也。”

李荩忱怔了一下,没有想到跳过了军机处,还是没有跳过枢密院。

枢密院在历史上出现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几乎可以称之为宋代的“太尉府”,主管军事和军事相关的一应事务。但是实际上枢密院刚刚设立的时候,还只是单纯的和其名字一般无二,主要就是处理皇帝身边的私密事宜,只不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了宋代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其本质早就已经被完全改变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枢密院称呼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只不过李荩忱记得好像枢密院在唐朝刚刚设立的时候,主管枢密院的都是太监吧?

不过自己现在也只是用这个名字罢了。

“朕以为可,”李荩忱斟酌说道,“那便如此!”

————————

大汉新元元年的第一次大朝会结束的很快,不过恐怕在这之前睡也不会想到,在这短短的几个时辰之中,大汉确定了未来几年之中的基本国策。

恐怕就算是现在朝堂上胸怀壮志的李荩忱都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这些决定又将会对整个历史造成怎样的影响。

实际上现在的李荩忱也无从去想这些问题,历史已经彻底改变,因此李荩忱如今一步一步走下去同样也面临着太多的挑战,以至于他解决掉一个问题的时候又要面对新的问题,李荩忱现在愈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向前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过这种感受了?以至于甚至就连自己都拘泥于之前制定的“抢地盘”的政策之中,如果不是今天杨素一语惊醒梦中人,李荩忱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带着大汉一步一步走到什么地方。

一个人如果没有最终的奋斗目标,那么最后只会愈发沉沦,并且安于现状,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他方才发现他之前虚度了太多光阴,而对手已经强大到他根本无法战胜。

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实际上也一样,当初的大汉之所以能够强盛,就是因为经过文景之治的隐忍,最终在汉武帝时期一举击败了匈奴这个最大的敌人,以至于最后“独汉以强亡”,竟然因为没有敌人、意识不到北方的威胁而从内部分裂,引来五胡乱华的悲剧、

而对于宋代亦是如此,长期以来宋朝和辽国的拉锯,导致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女真这个强大敌人的崛起,以至于靖康之耻成为汉族千百年来都难以洗雪的耻辱。

因此李荩忱害怕自己会看不清未来,又害怕自己的脚步太快导致整个王朝因为快速的变革而分崩离析。

“走,朕去金陵书院逛逛。”李荩忱沉声说道。

金陵书院现在已经开始招收学生,李荩忱也想去看看能够参加考试和通过考试的都是什么人。毕竟之后大汉真正的栋梁都是要从金陵书院之中培育出来的。

虽然上一次萧琮父子信誓旦旦说了要采取更加公平的选贤举能的方式,不过李荩忱终归是不太放心。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放心萧氏父子的忠诚——人都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应该怎么抉择他们心里肯定已经清楚——而是因为他担心人的思维和想法毕竟会受限制于时代、

李荩忱没有直接采取科举制,而是用先设置书院的方式来进行试验和培养一部分人才,一来是因为对改革动作太快的担忧,二来也是因为李荩忱想要通过试点的方式来测试一些本来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否也有通用性。

之前李荩忱在成都、在湘州,都是步履匆匆,所以成都书院也好、岳麓书院也罢,都只能按照古老的方式进行,但是这金陵书院就在李荩忱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李荩忱不可能也依旧放任不管。

相比于上一次李荩忱前来金陵书院,书院无疑热闹了很多,山路上络绎不绝的都是头戴纶巾的年轻人,其中一些还在讨论着什么。李荩忱同样也是一身普普通通的士子衣衫,就算是加上身后的两名便衣打扮的护卫,也就看上去不过是哪个稍微有些闲钱的富家子弟,在这山路上并不显眼。

“公子,刚才过去的是徐家的小公子,另外属下还看到了顾家的小公子。”李平压低声音说道。

作为李荩忱的侍卫总管,李平当然对于建康府之中这各色人等了如指掌,如果说羽林骑和白袍是李荩忱手中的明枪暗箭,那么侍卫亲军无疑就是最坚固的那面盾牌。

“看来还是挺热闹的。”李荩忱笑道,顾野王和徐陵都让家族之中的直系子弟前来,已经给足了面子。

当然了换句话说,他们也想要知道李荩忱到底打算怎么办这个金陵书院。

走了不远便是书院已经修葺过的山门。

站在山门外迎宾的几名书院之中的先生一眼看见了李荩忱。

第一二一七章 入门三考

再一看李荩忱身着便衣,他们顿时也知道这位一向随和的陛下十有八九又是白鱼龙服、微服私访,所以一时间有些尴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行礼。而李平眼疾手快,上前一步:“一切如平常即可。”

而李荩忱先笑着拱了拱手:“诸位良久不见!”

首节 上一节 863/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